分享

灸透腿上这个穴位,疏肝利胆、舒筋止痛,还能让人心情舒畅

 Lzw_666 2022-10-29 发布于江西

《黄帝内经》有云,“少阳为枢”,“枢”有中心、机关的意思,少阳包含足少阳胆经,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胆相照,互为表里,故而肝胆就是人身的枢机。

肝胆之疾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肝气不舒,胆气不降,疏泄失常,那么整个人的身体运行都会受到影响,可见其肝胆二经在人体的重要程度。想要通达肝胆之气,只需知道一个穴位——阳陵泉穴。

文章图片1

胆经是阳经,膝关节的外侧也是阳面,所以取“阳”字;而膝关节下方的腓骨小头,像凸起山陵,前面的凹陷像是流水汇聚如泉,因此得名为“阳陵泉”。所以,根据它名字的由来,很容易可以找到其正确的位置,即膝关节以下小腿的外侧面,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阳陵泉穴属中医里常用的要穴之一,有疏肝、利胆、舒筋之效,经常刺激有助于固胆养肝,可作为有疾病时辅助的调理,亦可为未病时的预防之效。那么,阳陵泉穴具体有哪些好处呢?

一、阳陵泉的主治功效

文章图片2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1、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人体的经气在十二经脉不停流动,足少阳胆经是十二经脉中的一条,当经气流至阳陵泉穴时,就会聚集在一起,故称之为“合穴”,调理与经脉相关的脏腑之疾,如肝炎、胆囊炎等肝胆方面的疾病。

2、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3、 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三、临床应用:胁肋痛

文章图片3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 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 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四、阳陵泉穴搭配其他穴位的好处

1. 阳陵泉穴配合太冲穴,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作用,对于肝气郁结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具有明显的效果。

文章图片4

2. 阳陵泉穴配合环跳穴、风市穴、委中穴、悬钟穴,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对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等有一定的调理之效。

文章图片5

3. 阳陵泉穴配合中脘穴、阴陵泉穴,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对胁肋痛有缓解之效。

文章图片6

4. 阳陵泉穴配合人中穴、中冲穴、太冲穴,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可一定程度缓解小儿惊风之症。

文章图片7

我们经常会用“肝胆相照”形容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而回归到人体中肝胆也是如此,当肝经不畅时,胆经自然容易出问题,反之亦然,所以调理肝胆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多种疾病,正所谓“通肝胆,病无踪”正是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