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物各有其心,众生皆求其名

 金苹果6 2022-10-29 发布于北京
——张沛超精神分析本土化中级班大理第一会学习笔记

图片

张老师说,去过西藏的人,不仅身体会有高原反应,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种“西藏后遗症”现象。大理班结束已有三天,而我的身心似乎都仍然处在“高反”和“后遗症”的影响之下。谨以此文,给这些“症状”一些意识化的表达。
一、以爱待苦

何谓苦?苦是疾病,是症状,是心头的“滋味”,是被束缚的状态,是执着,是“卡住”,是“失语”……
如何待?对待,等待,相待。
因为共苦,所以相待。
至于爱,必然是有条件,也有选择的。
正因为“众生平等”,所以才必须“区别对待”。因缘(超体)面前,人人平等;因缘(超体)面前,人人不同。
共苦不是同苦,相待需要机缘,自然也需要条件。
二、以“戒慎忠肃”之心,施“息怀增诛”之法

张老师提到,随着咨询进程的深入,来访者对于“咨询”这个事情会有四个层面的“布施”,或者说“献祭”:第一层是金钱和时间;第二层是来访心中的秘密;第三层是来访隐藏在防御之后的那个“我”;第四层则是来访最终要改变的那一部分,这种改变是一种自我“放生”,也是一种自我“诛灭”。
前三层更像是“布施”,而最后一层可说是“献祭”。
前两层是意识层面的,而后两层则是潜意识层面的。
来访者在咨询中献出的如此之多,试问我们又怎能不“戒慎忠肃”呢?

图片


三、言未尽意,则尽意以言

庄子·外物有一名句: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句话非常容易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意”比“言”重要多了。直到听到张老师掷地有声的这一句,我才突然明白,如果做不到“尽意以言”的话,又哪里有“言”可忘呢?
现实中我见过一类人,扔掉“渔网”,徒手抓“鱼”,嘴里还说着“吾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让我一度感到困惑,手里拿着自己的“渔网”,常感到自惭形秽。现在想来,抓到鱼之后放下渔网,和扔掉渔网徒手抓鱼,完全是两码事啊。手中没有渔网也就罢了,手中有网却弃而不用,非要以徒手抓到鱼来显示高明,这样的做法,不可笑么?
言不尽意,这是自然之道。尽意以言,则是作为人的逆天修行。
回到心理咨询这件事上来,张老师说,一切心理疾病的症状都是广义上的“失语症”。所以精神分析家们才会说,当来访者能将自己“说清楚”的那一刻,ta的病就已经好了。在来访者能够说清楚之前,咨询师可以做的,除了倾听和等待,剩下的就只是“帮腔”而已。
所谓“帮腔”,就是启发来访者,或者代替来访者说出ta心中的“三白”——内心的独白、关系中的对白、以及第三视角的旁白。“三白”兼备,一元、二元和三元状态,就都齐了。
众生皆求其名,而后才是“循名责实”。
四、四个“舞台”与总承

总承,或者说“全景式回应”,是张老师这次课上教给大家的一个“大招”。
每一个来访者内心里,都有四个相对固定的“舞台”,上演着不同的“戏码”:和咨询师之间的互动(移情反移情);早年过往的经历;近前的生活(日间残余);以及梦与幻想。
四个舞台,四个时空,可以轮番或同时上演无数的“戏码”。这些“戏码”还是互相影响,紧密相连的。所谓的总承,就是在一段诠释中,将四个舞台都串联呈现出来。来访者的情感、愿望、冲突、应对模式,乃至今、昔、内、外……皆在其中矣。
在张老师体系中的八种“身法”中,总承涉及的主要是第六种和第七种。
 

图片

既然是“大招”,使用起来自然是既考验“功夫”,又需要拿捏时机。张老师四天的讲课与戏剧式督导,都是在刻意训练我们的这门“手艺”。同时也是让我们稍微体验一下,彼此在“超体”中相遇的感觉。
不过,总承说到底还是“承”的一种变化,就像八种身法中最核心的第四身法一样。基本功的火候不到,“大招”刻意使出来,也不能“大”到哪里去。单说一个例子,当来访者在咨询中沉默几秒钟时,我们是否可以捕捉到ta内心某个或某几个舞台上正在上演的“大戏”呢?
咨询师始终怀着一颗愿意为来访者操心和深思的态度,让自己的经验跟着来访者经历走,放下作为评论者的“我”,而尽量使用一种中立的,自然主义式的描述为来访者“帮腔”。步法上不紧不慢,手法上不丢不顶。这些才是比炫技更加重要的基本功。
新学“大招”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验一验自己基本功的“成色”如何。

图片


五、大心体物
“超体”是张老师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张老师这一次将之形容为“一切可能性的总和”。
在进一步阐述“超体”之义时,张老师引用了北宋张载的“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这里的“物”不是通常意义的“东西”(thingmatterobject),而是更接近于world。张老师课上一口气列举了七个与“物”有关的词:格物致知、应物不累、超然物外、乘物游心、物我两忘、虚而待物、本来无一物。
再往下列举下去,还可以有:物极必反、厚德载物、缘情体物、推诚爱物、物华天宝、持才傲物……
何谓物呢?

图片 

物字的左边是牛,右边是勿。关于“勿”的字形有三种说法:一说像刀上有血的样子;一说像切削的样子;一说像弓弦振动的样子。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勿”字的本义是州里召集民众的旗帜。王国维商承祚认为“物”的本义是指“杂色的牛”。
说文解字》里对“物”的描述为: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可见“物”这个字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描述的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东西”。
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可见“物”不仅不是“小东西”,而且也不是“假东西”。
《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逸周书·五权》:二曰物,物以权官。《礼·哀公问》: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物”是与“则”相提并论的,可以“权官”,可以“成身”。物还是件“大事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太史公笔下之“物”,常人不可知,不可见也。有人引申为鬼魅、精怪。
《汉书·武帝纪》:“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汉武帝封禅泰山之时,是要“辑江淮物”的,这里的“物”,有人解释为江河之神。不管是或不是,在这里“江淮物”对应的是“大海气”。
在汉语中,“物”这个字可引申出二十八种不同的含义。这里不再一一罗列。以上几处,大致可知“物”之特性了:既大且诚,难知难见,可虚亦可实,可体亦可用。
回过头看,那“超体”算不算“物”呢?
如果说“超体”类比于“道”的话,“物”更像是“自然”。
心物相合,就是容器与被容纳物的相遇。在咨询中,咨询师的耳朵,目光还有语言,加上咨询室本身,都是“心”的“肢体”,也是最好的盛物、体物的“容器”。
在现实中,“可能性”只会呈现出一种,但是我们的心中,却要同时装着N种。就如同看到《周易》中的任意一卦,同时看到所有的卦象;就如同从“承”法中,衍生出整个“易心八法”。
“大心体物”之法,也是“见微知著”之法。虽说是“见微而知著”,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不能“知著”,也就不能“见微”。
为什么做个咨询要想得这么多呢?帮助来访者解决一下问题,减轻一些痛苦不就好了吗?
因为没有哪个人是只生活在一个单一的时空维度里的。每个人都像是电影《瞬息全宇宙》里的主人公一样,那些看不到的维度虽然被“折叠”起来了,却并不等于就不存在。正如我们每个来访者的过往、症状,乃至于幻想中的恐惧与愿望,虽然有虚有实,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一样,是众生,也是万物,都在相待着另一颗心。
张老师借着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给我们讲咨询中的“身法”,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讲“心法”呢?八卦掌的每一次“转身”,不仅仅是为了绕晕对手,也是为了去看到那些一度被忽略的深情与慈悲。“转身”就是“转向”,“四转向心”的那个“转向”。
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当可能是可能时,可能就是可能的了。
看病,终归不是为了把病看“死”,而是为了把人看“活”。
PS:本次课程中,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外,张老师关于自己的一些表露其实是更加打动我的,这些就不往笔记里写了。感谢张老师的“布施”,也算是让大家伙儿看到了一个“老江湖”的真心。此外还有张路老师关于儿童青少年工作框架与经验的教授,也让我获益匪浅。感谢九州心理每一次培训的用心服务,让我们总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享受学习。
期待着下一场的相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