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的财商:中年人的财富管理

 花明会计屋 2022-10-29 发布于湖北

十四、中年人的财富管理

人到中年,虽然事业有成,但是,上有老、下有小,财商管理,面临更复杂的局面。中年人大多是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正是积累财富的好时机。同时,家庭的开支可能越来越大,不仅生活用品需要支出,而且子女教育费用也要支出,老人的赡养也需要开支,子女结婚买房的支出更大。如果不加以管理自己的财富,稍有不慎,可能会出现“财政危机”。中年人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是家人的“定心丸”,也是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那么,如何来制定适合中年人的理财规划?怎样在大家庭中进行科学地财富分配?怎样把钱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我们的体会,应该注重财富的平衡管理。所谓财富的平衡管理,就是上下左右内外的立体平衡状态,即:财富的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管理;财富的静态平衡管理与动态平衡管理;财富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平衡管理;现在与未来的财富平衡管理。

财富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管理,就是指财富的收入能够满足支出的需求,同时能够略有结余。财富收入来源,包括了工资、奖金、股份分红、房屋租赁收入以及各种形式的兼职收入。财富的支出,包括了日常生活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医疗保险开支、汽车保养保险费用、房屋租赁费支出、房屋的分期付款等方面。收支要平衡,最起码要做到支出等于收入。如果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现象,就说明,要么是收入少了,要么是支出太浪费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增收节支”,“增收”就是努力工作勤奋工作,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增加收入,或者智慧创新,寻找开源的途径与方式。“节支”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减少各种浪费现象,杜绝奢侈品与奢侈消费。

财富的静态平衡管理与动态平衡管理,是指财富在特定时点的收支平衡与在一定时期的收支平衡。静态平衡是指特定时点的平衡,主要体现在特定时点的巨额开支上,例如:孩子新学期开学时,家庭现有的现金与存款能够满足孩子读书所需的一次性大额学费开支需求;过年过节时,家庭现有的现金与存款能够满足长辈晚辈的红包开支、各种礼品开支以及招待亲朋好友的费用开支。如果不能满足各种需求,就要提前谋划,做好现金的财务预算。动态平衡是指特定时期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一年中的各种收支平衡。包括全年的收入能够满足全年的各种开支需求,并且能略有结余。特定时点的平衡是基于《会计学》的收付实现制,特定时期的平衡是基于《会计学》的权责发生制。

财富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平衡管理,是指财富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合理。财富的收入结构合理,通常来说,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实生活中,有的夫妻组合,丈夫在私营单位工作,收入高低起伏。妻子在公营单位上班,收入旱涝保收,家庭收入结构平稳中有增长,这就是典型的家庭收入结构的平衡。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家庭收入结构模式,也不一定是家庭最佳的收入结构模式。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第一职业从事本职工作取得正常工资报酬,第二职业出租房屋收取租金取得租金收入(或者炒股票),第三职业代理记账取得劳务收入,不同职业的收入来源,呈现出不同的收入结构比例,这样可以防范风险,保证收入的稳定性,这是典型的个人收入结构模式。财富的支出结构合理,通常来说,是指各项支出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各种开支需求。具体表现在生活开支、子女教育开支、父母赡养支出、房贷开支、娱乐消费开支等方面,各得其所,没有出现中断现象影响正常生活。财富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平衡管理,还要体现在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平衡,并且略有结余。

现在与未来的财富平衡管理,是指财富在现在与未来之间,自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财富平衡使用,以满足各方需求,保证生活质量。中年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自己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适度的健康投资(包括健身开支与保健品开支),购买健身器材,购买健身房年卡,购买营养保健品,十分必要。另外,准备足够的家庭应急流动资金,也是十分必要的,防止孩子和老人突发事件发生。中年人处于事业高峰期,家庭养老规划应该增加风险防范类型的保险。适度做一些商业保险,用5到10年的时间,给自己存一笔养老金,确定到退休的时候,能够获得更优越的物质保障。还可根据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来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可以附加住院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品种,为自己健康做好一份保险备份,因为国家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报销60%——80%,而且还有最大上限金额限制以及报销药品的分类限制,其余资金只能依靠自己承担消化。

总之,中年人的财商管理,体现在收入与支出、父母与子女、现在与未来等三方面的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中年人的财商管理,既体现哲学的“两点论”,更体现哲学的“重点论”与“转化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