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荥泽

 zqbxi 2022-10-29 发布于江西

      荥泽( yíng zé),形成于史前,《禹贡》所讲"荥波既潴",说的是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为荥泽。荥泽与济水如连体弟兄、息息相连,"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简介

从《禹贡》的"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五北,又东至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可以看出,水经武陟流入黄河,入河处汉时在今武陟县南,后移今温县东南,古人称水为"河北之济"。而黄河以南的济水不是黄河的支流汇入黄河,而是从黄河分过来的一条支津,最后独流入海。据《水经》记载,济水自成皋县(今荥阳汜水)北从黄河流也,向东流经荥阳县(治在今古荥)北,经荥泽,绕阳武(今原阳)县南、封丘县北,流入巨野泽,然后由巨野泽流出,再转向山东境内的小清河入海。《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山(今荥阳广武山汜水口子以西段)入河,与河水斗,南溢为荥泽"。足见荥泽主要是济水停聚而成,古时的黄河河道偏北,后来黄河不断南翻,淘蚀山根,使黄土质的敖山滑塌坍入河水之中,由黄河分出的"河南之济"沿广武山北麓东流,同时接纳了由广武山上流下来的柳泉和广武涧两股小水,流过了敖山以北和荥渎相汇合。二者汇合后再转向东南流入荥泽。荥泽起到了储水和调节济水的作用,同时也是行船停泊之所。荥泽的存在,影响了黄河、济水等水系,对当时的航运、邮驿、人口和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由于济水由黄河分出后经过古荥泽沉淀,泥沙减少,水质变清,白居易曾放声长吟:"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黄河的泛滥和济水的沉淀,使荥泽泥沙淤积量大增,加速了荥泽的淤塞,最终导致荥泽在汉代湮塞。从此,荥泽消失了,只在史籍上留下"荥泽"、"荥波"、"荥播"等称谓。

荥泽消失

       (公元1--5年)后,荥泽塞为平地"(《尚书正义》),荥泽的消失引发了一系列巨变。济水自此失去了沉淀泥沙的地方,延续200年后,在两晋时,济水最终难逃荥泽之厄运,比荥泽幸运的是留有依稀可辨的遗迹。荥泽消失后引发的另一个巨变则是黄河这一名字的出现。在荥泽消失以前,黄河习惯被人称为河,而无黄河之称。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书中找不到黄河一词。黄河姓黄,显然是由于河水的颜色而得了姓。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荥泽原本也是黄河泥沙沉淀池。黄河之名始于东汉,究其原由与荥泽淤平后河水黄浊有关。

荥泽旧址

       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轮曾照耀过古荥泽的明月,冉冉升起,笑望古荥泽,天上人间,沧桑巨变。日月轮回,地貌变迁,环境迥异。史料中所载的水乡泽国,今天已难觅踪迹,荥泽干枯变为田野,留下了旧时风雨的惆怅,日新月异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安居乐业的百姓享受着现代生活的惬意。历史上的荥泽的真正面目在史籍中变得模糊不堪,只留下两个巨大的问号。一是古荥泽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地学家根据荥阳和荥泽两个县城来探求,辗转承袭,争辩不息,结果连最基础的方位都弄不明白。现代地学家史念海实地考察后发表了独到见解。

        主编的《郑州文化资源地理》做了精当概括,不妨约作引用。广武山,昔称三皇山,又曰敖山,当地人称邙山,东西长约19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由厚逾百米的黄土组成,其形成时间在70多万年前。广武山东段是一片漫坡,直到郑州之西渐成平地。荥阳、荥泽两个县城就在这处漫坡上。这条漫坡在古荥之东陡降成高崖,高崖由广武山下斜向东南,直到郑州附近。在古荥镇之东高崖的高度约20米,而其东南的索河南岸高度降为10米。高崖上平滩一般海拔高度为95米,愈向东愈降低。荥泽的旧址应在这高崖之下的平滩上,荥泽的方位由此而明朗。二是古荥泽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史念海考证的结论是:荥泽北崖不超过垂陇城,南崖不超过今郑州市。

       垂陇城是文公二年会盟的地方,《水经注》曰:荥阳东二十里有垂陇城,可见荥泽在春秋时也是次于圃田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郑州舆地志)的湖泊,南北的长度最多也不过十几里。周叔昆在《西山访古--中国环境考古随笔之四》中说:"圃田泽在郑州东南,荥泽在郑州西,二者是各成一水体,或二者各在济水一侧,或二者一度为一水体后分离,尚难定论,但西山东南古代河湖广布是事实。西山东南何以河湖纵横,是由于此处是黄土高原的东端与华北平面的接壤处,故河水流至此,由于地势下降,河流梯降变小,河水减速,又与河水与济水相汇会,水源增多,排泄不畅,导致河水漫溢而潴成水分"。以上文字对荥泽的成因作了分析,但荥泽的轮廓并不清晰。郦道元说过:"虽千古范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翻译成白话是:历史虽然久远而茫昧,但河湖水系的变化还可以用史料中有关的遗文逸句为线索去寻找;河湖沿途周围的古迹遗址征兆显露,可以参考当地有关情况去验证。由于荥泽消失的时间太久,没有足够的文字资料,只有等待考古发掘予以佐证。

荥泽八景

       即隋唐时期荥泽县域的荥泽八景,可以概括为纪公忠烈、岳山耸翠、隋堤烟柳、黄河古渡、鸿沟暮云、广武晴岚、惠济长桥和古城牧唱八个景观。这八个景观,分布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北部的索须河与贾鲁河)沿岸。起始于隋代,繁荣于唐代。宋代以后与汴梁"清明上河苑"一脉相承,同称之为中原文化经典之翠。现今郑州市惠济区境内,尚有部分遗存。

       郑州惠济辖域"荥泽八景"是中原历史文化的一个经典,由于它的古老和沧桑,然而显得有些憔悴。它因运河而生,由运河的发展而繁荣,与其相伴的中原郑州和惠济,由此而显得古老和独具魅力;它已蕴藏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使其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荥泽古城的千年往事

荥泽古城沿袭荥阳郡(县)、三川郡而传承,多有兴衰重建。本复原图根据清乾隆年间的《荥泽县志》的记载绘制,其范围较秦汉时期的荥阳故城小了很多。对于荥泽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四门四座庙,街道不相照。四门四座庙是指:紧挨西城门的是城隍庙,南门的西边是南大寺,东门的南面是文庙,北城门里是关帝庙;街道不相照是说荥泽城内有十道街,这十道街互相错着,这样的布局非常奇特。

如今留下县衙、文庙、关帝庙等建筑的清代荥泽县城,其实只占据了秦汉荥阳故城的西北一隅,更为广阔土地上的荥阳故城遗迹,早已随着历史烟云和黄河屡次泛滥的泥沙湮灭不见,只剩黄土、蒿草,所以才有了惠济八景之“ 古城牧歌”。在昔日的城墙边、运河旁牛羊漫步,大历史上的沧海桑田之变,就在眼前。

这里地处古老中原,大水汤汤的黄河和远古的大泽滋养了这里的土地和文明,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生存、生活、生产、征战和创造,演绎出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的历史大剧。同时,时光也无声地改变着一切,城市、运河等等或繁华一时,然后就飘散在历史风烟之中,留下无尽的未知,也留下无尽的探索空间。

荥阳故城的城墙并非方正,东西城墙长约1980 余米,北城墙约1860 米,南城墙约2000 多米,北窄南宽,呈“ 钟”形,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仿生学”手法,将城市修建成有灵性的动物或者器物形态,比如平遥龟城、泉州鲤鱼城、南阳梅花城、开封卧牛城、南京虎踞龙盘等等,使得城市象征生命吉祥、生生不息的有机活体。也许,在古人眼中,荥阳城的“ 钟”形,会让这座城市如同晨钟暮鼓和黄钟大吕般的悠扬激昂、名声远扬。

城池南临索须河,东临荥泽和鸿沟,北依邙山与黄河,为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周长7000 余米。现在除东城墙被河水冲毁外,其他三面城墙基本保存完整。城墙下宽上窄,底部建在生土层上,由黄土版筑夯成,细密坚实,夯层清楚,城墙上一排排版筑夹棍痕迹,清晰可见。古城兴起于春秋,修建于战国,兴盛于秦汉,荒废于北魏时期,从兴起到衰败,荥阳故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辉煌和沧桑,如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这里“ 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邙山临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接洛阳,地势险要,为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地理位置重要。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荥泽城隍庙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建紧邻镇政府),最早始建于宋代,重建于大明洪武初年,大明成化十五年(西元1479年),因避河患,荥泽县治迁到荥阳故城内西北隅,荥泽城隍庙也随迁至此。

根据清乾隆《荥泽县志》图载,荥泽城隍庙为三进院落,由山门、仪门等建筑组成。现仅存大殿、月台、大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碑刻两通,清乾隆年间的铁制焚金炉一尊,寝宫基础等。

大殿又称“威灵殿”,单檐歇山式,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金柱粗大雄伟,下施大型覆盆柱础,梁架保留明代风格,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平身科用斜拱,角科用三联拱,均为明代原作。

“威灵殿”是郑州市区内唯一一处保留下来的明代建筑,也是郑州市内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建筑构件大多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特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