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18:大禹治水在哪里?——搞清“河与济”“荥泽”“四渎”“禹凿河”“禹疏河”方可断言之

 澴川黄饮冰 2022-12-01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 第三篇  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十八章 大禹治水在哪里?

——搞清“河与济”“荥泽”“四渎”“禹凿河”“禹疏河”方可断言之

作者|黄饮冰

主题提示

一、夏禹起始点在湖北,夏禹建立的第一个“有夏之居”是南阳

二、修四渎

三、河水、济水原始流位

四、禹凿河(黄河晋陕峡谷段)禹疏河(豫东北至天津段)

五、大禹治水在黄河和四渎

中心词  河水济水 荥泽 四渎 禹凿河  禹疏河

正文:

大禹治水在哪里?这是研究夏朝历史绕不开的话题之一。目前和流行的观点是“大禹治水在尼罗河”,或者“大禹治水在两河流域”,或者“大禹治水在印度河”。无非对应的是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这些文明是否能与夏朝对应不是我研究的范围,因为缺乏断代依据和参考资料的遗址或器物,无论中外,我没有研究的兴趣。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大禹治水”不是仅仅治理了某一条河或者某两条河,而是对上古流水的综合治理。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远古河流的本相。只有对古籍记载的“河水”“济水”“荥泽”“四渎”“禹凿河”“禹疏河”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搞清楚“大禹治水”的本位在哪里?

一、夏禹起始点在湖北,夏禹建立的第一个“有夏之居”是南阳

孝感、京山、天门古城遗址示意图

黄冈市禹王城遗址

根据黄饮冰著《禹迹(禹绩)》一文,夏禹的起始点在湖北,因为公元前(汉平帝原始元年前,公元元年=汉平帝原始元年)2300年前,西少昊昌意被九州霸主共工氏击溃,流亡到石家河,夏后氏鲧从西川到石家河勤王。夏后氏在石家河分兵,夏后氏鲧向北挺进大夏地区,建立石峁城,恢复黄帝族系对大夏地区的统治秩序,形成对中原霸主共工氏的威慑态势,以策应颛顼与共工氏争帝;夏后氏禹留守江汉,保卫石家河。这样夏禹才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说夏禹在湖北,得有考古证据、文化人文证据。我以前反复说后石家河时期主政石家河的就是夏禹,在后石家河时期石家河城的名称就是“夏城”。在湖北,有大悟禹王城,这座城是大禹兵败石家河向北流亡时期建立的,大禹从这里走向南阳;经朋友指点,说黄冈市也有禹王城遗址。在黄冈市黄州区找到了禹王城遗址。黄冈禹王城遗址应该是夏后氏进入石家河城后分设的卫城,夏禹起初在这里拱卫石家河城。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黄帝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降格的神农氏作为黄帝轩辕氏的客卿,继续都居在石家河城(石家实际就是夏),摄政南方。正因为有神农氏在石家河城,公元前2300年前被击溃的西少昊才能流亡石家河城。

西少昊流亡石家河城,石家河城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谋略北伐共工氏”。江南土著(原西王母遗族)就又有了分离梦。在公元前2300年后的某一年,颛顼与共工争帝战争暴发,西少昊神农联军北上,夏禹留守江汉。江南分离势力当然也会乘虚北上江汉,争夺江汉这块富庶之地。夏禹丢失黄冈禹王城,又丢失石家河城,只好北撤。

北撤的第一站是大悟禹王城,第二站就是南阳。所以古籍记载南阳是“有夏之居”之一。

在南阳的夏禹,越方城向东,就进入到淮水上游地区,夏禹面对的就是“四渎”。

二、修四渎

荥泽、四渎位置示意图

何为“四渎”?《三家注史记.殷本纪》说:既绌夏命,【集解】:孔安国曰:“绌其王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於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说的是商汤灭了夏桀,断绝了夏朝的天命,回到汤都西亳,作《汤诰》:在三月,汤王亲自到西亳的东郊,对诸侯国君说:如果不有功于民、勤于政务,我将会大大惩罚甚至处死你们,你们不要生怨恨。古代大禹、皋陶久劳于外,他们都有功于民,民才得以享有安宁的生活。东面治理江水,北面治理济水,西面治理河水,南面治理淮水,大禹、皋陶治理好了四渎,万民才有生产生活安居的地方。

所以“四渎”出自《汤诰》。《汤诰》是商汤灭亡夏朝后对新晋诸侯国君的训词。

对于以上我作的“四渎”位置示意图,北济南淮可能没有争议,因为济水和淮水的位置大方向与我们的基本地理位置认知一致。

对东江可能稍微有些疑惑。其实东江在楚汉战争时期依然存在,霸王“自刎乌江”的乌江就是大禹时期的东江。

争议大的可能是东南流的河水。在黄河东南流的时候,才显现古籍记载的“四渎”。所以要追究河水的原始流位。

三、河水、济水原始流位

河水、济水原始流向位置示意图

广武山(古黄河、古济水从广武山南合流;古济水向东经荥阳县北绕向原阳县南;古黄河南流入颖水道)

在中国版图的河水、济水,是两条不同源头的河流,在荥阳地域合流,又在荥阳以东分流。在禹疏九河前,起于豫东北流向天津的河道是不贯通的,这条水道上渟湖密布,为大禹疏浚豫东北至天津的水道提供了先天条件。但是这条东北流的水道在大禹疏浚前,没有贯通。河水只能东南流。

尚书.禹贡:【 济、河维沇州。】又说:【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注意的是,《尚书.禹贡》的“沇”字,“沇州”“沇水”,而不是“兖”。这说清楚了“兖州”得名于“沇水”。也说明“济水”更古老的名称是“沇水”。《汉书.地理志》就记载说沇水自发源到入海都称“沇水”,并未提及沇水改称济水。

《水经注》说沇水发源于王屋山,东至温县西北称济水,专指黄河北岸从王屋山发源、经济源到温县西北段为沇水。

河水、济水在广武山西南处入荥阳地域,也就是说河水、济水原始流位在广武山南,从广武山南边流过。河水和济水在广武山南合流,河水南溢形成了荥泽。对这个荥泽的形成,《晋.地道志》说【济自大伾山(荥阳广武山汜水口子以西)入河,与河斗,南溢为荥】“与河斗”的意思,就是“河水、济水合一争流”,两河之水漫出河道,在河道南形成了“荥泽”。《尚书·禹贡》载荥陂既潴意为水聚集的地方。

对于“荥泽”,熟读历史的人都会记得。“荥泽”就是河济合流曾经从广武山南面流过的证据。现在黄河从广武山的北面流过,所以造成人们对河济合流曾经从广武山的南面流过的历史产生疑惑。在济水东南的山东省济宁市也有一个“兖州区”,这个“兖州”也是古黄河东南流的证据,“济宁”也意味着济水也曾经从济宁流过。这些也是大禹治水后重新划定地区的证据。

结论:古黄河、古济水从广武山南合流;古济水向东经荥阳县北绕向原阳县南、封丘县北东出定陶北,东流到菏泽,又向东北流入巨野泽,又向东北经汶上向东北入海;古黄河南流入颖水道,跟淮水合流。

黄河东南流在后世也经常发生,有时是因为黄河改道,有时是因为水利建设引黄。战国时的魏国在荥阳开凿了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淮水、泗水、济水、汝水等汇合。这条沟影响了历史走向,秦始皇疏鸿沟以通淮、泗,漕运淮河南北粮食至荥阳敖仓;西楚霸王与汉王争锋于广武山鸿沟所以黄河东南流不是什么臆想,而是在历史上发生多次。

黄河历次改道图(网络图)

 四、禹凿河(黄河晋陕峡谷段)禹疏河(豫东北至天津段)

禹凿河(黄河晋陕峡谷段)禹疏河(豫东北至天津段)示意图

尚书.禹贡说【禹行自冀州始。】,就是大禹治水和理税赋是从冀州开始的。紧接着说既载壶口,治梁及岐。】,就有些迷糊。“既载”是说帝尧已经在冀州立都。“壶口”的地名还保留,就是“壶口瀑布”。“治梁”当指吕梁。“及”就跑到“岐山”了。岐山在扶风。如果在黄河晋陕峡谷段未形成前,整个秦晋高原都被帝尧统称为“冀州”的话,壶口、吕梁、岐就在一个地理区域了,这也为大禹之水后根据新的地理环境命名九州提供了依据。壶口、吕梁、岐归于一域,说明整个秦晋高原原本是一整块,大禹凿晋陕峡谷段后才分成两个地理区域。秦晋高原就是广义的古大夏区域;狭义的大夏是就是《括地志》记载的【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广义的大夏地区在秦朝咸阳正北,狭义的大夏在秦朝咸阳的东北。广义的大夏跟秦疆域“北过大夏”正好对映。

因为帝尧都平阳,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对平阳造成威胁,所以龙门”“凿吕梁”“开孟门”“通大夏”。

禹凿河贯通,大夏古湖(河套古湖)水流直下,导致下游的荥泽不堪重负,引发济水和河水东南流段水情恶化,给四渎地区带来新洪灾;而且在荥泽水堵,导致水流回流而水淹河洛(有夏之居),所以大禹在广武山北边开河疏导,引河水东北流;禹疏河贯通,河水转向东北流,在天津入海。河洛地区洪灾消除。以后济水也转道广武山北,仅剩荥泽,最后荥泽也消失了。

河水转向东北流后,经荥泽南流的河水东南河道也逐渐消失,还河道给颖水。

大禹治水的积石山与孟门推测地(禹凿河首口)

地图标注的孟门山(在壶口下,图中孟门山应当是壶口瀑布长期浸噬黄河河道所残留,我这里不应该是禹开之孟门)

目前认定的积石山位置图

龙门(禹凿河尾口)

五、大禹治水在黄河和四渎

对于大禹治水,我已经著文《大禹治水真实性分析》、《《山海经》记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迹(绩)》等文详细论述过,此文不再继续论述。

大禹治水,以下图综合说明之:

大禹治水(修四渎、禹凿河、禹疏河)全域示意图

黄祥文20221128日星期日。

附相关史料: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括地志云: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实沈居之,西近河。言禹凿龙门,河水道,得大通,并州之地不壅溢也。决河亭水,【正义】:亭,平也。又云决亭壅之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正义】:臿音初洽反,筑墙杵也。臿,锹也。尔雅云:锹谓之臿。胫毋毛,臣虏之劳不烈於此矣。【正义】:烈,美也。言臣虏之劳,犹不美於此矣。又烈,酷也。禹凿龙门,通大夏,道决黄河洪水放之海,身持锹杵,使膝胫无毛,贱臣奴虏之勤劳,不酷烈於此辛苦矣。

2、《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正义】:谓河之九曲,别为隄防。决渟水致之海,【集解】:徐广曰:致,一作'而股无胈,【集解】:胈,肤毳皮。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葬於会稽,

3宋代苏轼的《晁错论》记载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4《水经注·河水·孟门山》记载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