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里,从神都洛阳到东京汴梁这一区间,历来是经济繁荣、商贾聚集的地区,由于物流漕运的需要,沿线的渡口也在县、州、府、道之间的经济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河,从神都山下“河洛汇流”处的河洛庙起始,到“古荥阳县”广武山段,绵绵邙岭下的这片水域,依托于陆运发达的中原腹地,具有优良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被称为“南北交通之孔道,东西航运之绾毂”,再加上沿岸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河洛庙”到“孤柏嘴”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个天然的古渡口。 (温县境内的南河渡黄河大桥收费站) 一、神北——南河古渡 《南河古渡》 (通韵:林旭生) 柳岸寻舟河澹澹, 茅津唤渡水悠悠。 巩温两岸人难渡, 凶险黄河鬼见愁。 焦作众筹谋自建, 劈山破土砥中流。 南河古渡虹桥立, 两岸便捷路通邮。 (南河渡黄河大桥,原称焦作黄河公路大桥,纪念碑下的诗写于2001年10月1日,作者不详) 《焦作黄河大桥》 (无韵体:作者不详) 柳岸巡舟茅津渡, 千载古谣几多愁。 春风化雨龙凤舞, 长虹卧波盛世图。 (南河渡黄河大桥南岸巩义段) 南河渡黄河大桥(原称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得名于桥南巩义市境内的南河渡镇。南河渡曾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因渡口闻名遐迩而置镇(当前已并入河洛镇)。南河渡镇神北村,紧临黄河与伊洛河,“河洛汇流”在神都山的尽头“神尾”交融,旁边还有河洛大王庙,据说这座庙就是历史上祀黄河的“河渎庙”。 (南河渡神北小桥,S237省道劈山而过跨黄河) 河洛庙旁的南河渡黄河大桥,是河南省的“第一座由地市自行筹资所建的黄河公路大桥”,建设总投资4.8亿,设计为双向4车道,其中黄河公路大桥主桥,全长3公里(该建设总工程全长18公里中的伊洛河特大桥,也是同期建成),该桥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两岸“茅津唤渡、柳岸寻舟”的历史,极大地方便了郑州与焦作城际间的发展交流。 (河洛汇流处的河洛庙,传说是河渎庙) 二、虎牢关——玉门古渡 《玉门古渡》 (通韵:林旭生) 虎牢门旋闭, 崤古陷河泥。 汜水无人渡, 成皋古渡离。 (玉门古渡) 玉门古渡,位于荥阳市汜水镇口子村,在“旧”虎牢关的东侧,位居黄河上运输的咽喉。西有大伾山,东有广武山,中有汜水河缓缓注入黄河。 (汜水与黄河交汇处) 玉门古渡,紧靠虎牢关,一座横跨汜水的小桥,连接关西河岸。汜水河西的大伾山,是周边海拔最高的地区,关西的吕布点将台,是整个邙岭的制高点。站在吕布屯兵区的“饮马亭”上,远眺黄河,上游是南河渡、下游是孤柏渡。 (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村虎牢关残碑) 历史上的玉门古渡,曾是古“成皋县”十景之一。落日余晖时段,可由此看到 “ 黄河夕照 ” 的壮美景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惜这成皋故城,与虎牢关的一众旧名“古崤关、旋门关、汜水关、成皋关”一样,随着岁月沧桑、黄河冲刷,关城早已沉沦在那滚滚黄河的故道里了,而玉门古渡随着上游南河渡黄河大桥的开通,也连同南河古渡一样失去了渡口的作用。 (玉门古渡,紧靠虎牢关) 三、飞黄济水——孤柏渡 《古柏渡》 (新韵:林旭生) 东连广武山, 西靠虎牢关。 北调穿河过, 南丹济水潺。 渡槽河底走, 古柏耸川原。 柳岸舟不渡, 飞黄为百年。 (荥阳市王村镇孤柏渡) 古柏渡,原名孤柏渡。得名于渡口边一颗孤零苍翠的古柏。传说这棵古柏,枝繁叶茂、冠大及亩,曾为“虎牢关之战”时夜袭窦建德的李世民玄甲军遮风避雨,雨过之后,竟无一人被淋,李世民誉之为“千岁灵根”。 (孤柏渡落日,该图来自:小木板的纪念册) “孤柏荫雨”,也曾是“汜水十景”之一,只是,随着黄河的水力切割、泥沙淤积,史书记载的“旧孤柏嘴”早已同那“古柏树”、“旧虎牢关”一样,没入了黄河河道。虽然历史传说中的美景无存,但当地已开发的“孤柏渡飞黄旅游区”,借此古渡遗址,仍吸引着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于此。 (孤柏渡丰乐樱花园,该图来自:小木板的纪念册) 孤柏渡作为古渡口,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自古不缺文人墨客的歌咏。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行经此处,曾赋诗: 孤舟向广武, 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 思君心郁陶。 (孤柏渡境内的南水北调处鸟瞰) 如今,孤柏渡的地位再次被拔高,成为了史上“最宏伟水利工程中”的奇观之一。南水北调大渠,采用的“连通器”的原理,在孤柏渡穿越黄河底下的河床而过,从而在不影响黄河流向、奔涌的情况下,丹江口的南水仍能向北正常输送。 【小结】 (虎牢关西的饮马亭上,可以遥望到三处黄河古渡) 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九曲黄河,在郑州境内的这三处古渡,摆了三下腰身,使河水由汹涌澎湃变得潺潺静流,平静的河面适合做渡口,因此渡口周边的村民靠水吃水、靠渡吃渡。曾经,渡口周边穿梭不断的商贾漕船,摩肩接踵的渡河游客,营造了上千年的古渡经济繁荣。 (神北村东孤零的渡口) 随着中原立体交通体系的四通八达,铁路、公路的兴起,导致了这些古渡已经失去了其2000多年来的作用。但,三座古渡,从两汉、隋唐,至民国,为两岸南北、东西互漕的中国经济物流,曾经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极大贡献。 (汛期的黄河水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