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语文课,有些话如鲠在喉……

 过河小卒2008 2022-10-29 发布于河北

  我总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有点像拖延时间,本来两三个月就可以搞掂的内容我们能长篇累牍地讲一学期,完了还抱怨时间紧,复习得不充分。不过一本语文书而已!不到三百页的篇幅我们就得对付一个学期,什么名著阅读,什么综合学习,哪里顾得上?为了让学生掌握有限的一些知识,我们用投影,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把学生分成组,让他们煞有介事的进行讨论。我们的时间是不是全浪费在这些形式上了!

  我常常觉得我们的语文像四不像,介绍作者像是历史课,介绍作品的思想意义近乎政治课,分几段,第几部分到什么地方让学生查来查去又像数学课,讲一篇游记,把平面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标出明确方位,又成了地理课。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如此体现吗?还是我们在摇摆不定中迷失了自己,丢失了语文味。语文课我们大多老师不是领着学生接触文本,揣摩语言,而是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练习掌握阅读技法以备将来考试之用。我们的语文什么时候能不功利,做一些旨在将来,无用之用的工作呢?比如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张开嘴大胆的讲话,比如让学生把记录自己的生活当成习惯,比如引导学生通读新课标推荐的世界名著。这些也许跟考试无关,却与学生将来的生活有用。

  大匠无形。我们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非得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吗?在生动的讲授中,在风趣的活动中教学目标渗透其中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口头交代“我们下面来看第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呢?

  我们的一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的讲课,我们讲了三十年的课,如果是一个样子那将是做老师的悲哀,漫长的教学岁月,无限的尝试可能,小组合作,课本剧,课堂辩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让学生试着上课,效果如何,试试何妨呢?哪怕遭人诟病,哪怕遭人讥讽,哪怕落得出风头的坏名声。但是在尝试新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迎合,我们还要反思。小组讨论,我们抛给学生的问题有价值吗?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有指向,有意义吗?我们是否只顾了形式而没有注重效果,我们的课堂活了,我们的学生动起来了,但不过是表象,他们的大脑没有动,我们的课堂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没有让他们的思想的火花产生碰撞,我们的新语文课变成热闹的体育课了。

  保守一点,我多么希望能通过一节课看到一个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呀,规范雅致的普通话,漂亮整齐的板书,落落大方的教态,而不是手忙脚乱,眼盯着电脑显示屏,手滑动着鼠标的滚珠,满脸大汗,无暇旁顾,而不是自己抱着手,看学生三五成群地叽叽喳喳。无论如何,一堂语文课,我们看的是老师的基本功,学生的表演能力,老师的导演能力还在其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