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锦纶会馆

 访古游记 2022-10-29 发布于广东
锦纶会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289号,原在下九路西来新街。 锦纶会馆是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清乾隆至民国期间先后重建、重修。2001年广州市建设康王路,将锦纶会馆整体平移至现址。锦纶会馆是广州市目前唯一完整保存的清代行业会馆,是早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和“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遗迹,印证了广州纺织行业及丝织品出口曾经的辉煌,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物价值。2008年,锦纶会馆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俯瞰

省保碑

锦纶会馆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公共建筑,是广州丝织业东家们聚会议事的场所。在会馆兴建之前,丝织业东家在附近的关帝庙举办春、秋祭祀和聚集议事,但因关帝庙不是丝织业专用的祭祀场所,加上当时丝织业的东家们人数众多、财力雄厚,到了雍正元年(1723),他们出资在关帝庙的东面兴建锦纶会馆。

俯瞰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坐北朝南,在创建初期只有一路、一院、两进、三开间,东侧有一个侧门向西的厨房。后来又增加了第三进、并添建东厅、东阁以及西厅、西阁等部分,形成了现在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2.1米,总进深38.5米,建筑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的规模。从正面看,锦纶会馆体现出来明显的左、中、右三路布局,左路为青云巷、东厅东倒座,中路为门庭、中堂、后堂,右路则包括西厅、后轩、西倒座等。

大门
锦纶会馆的第一座建筑为大门,大门为砖木结构,硬山顶辘筒瓦,陶塑花脊,镬耳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脚。
陶塑花脊和镬耳山墙
大门上砌有“锦纶会馆”金字门额。门内有木雕屏风门,左右两侧有两个木制小阁楼,称“金银小楼”,是演员化妆更衣之处。旧时会馆内合行拜祖师或聚会议事之时,经常唱大戏。每到唱戏时,仪门前搭个小舞台,中堂及天井便成临时观众席,而演员就在小阁楼中做准备,阁楼一侧有小门和木梯,便于演员出入。
“锦纶会馆”金字门额
大门背面
雕花屏风门
“金银小楼”

大门内为一进院落,两侧墙上镶嵌有锦纶会馆的历代碑刻。院落后是会馆的核心建筑——锦纶堂,是供奉丝织业祖师汉博望侯张骞木像的地方。张骞被奉为丝织业祖师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源自西晋《博物志·杂说》和北宋《太平御览》卷八引《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后世附会此人为受汉武帝之命寻找黄河源头的张骞,张骞得到支机石后便创制立法传之丝织业,所以后世供奉张骞为丝织业祖师。

锦纶堂

锦纶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辘筒瓦,陶塑花脊,镬耳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现堂内布置均已无存,辟为展览空间。

陶塑花脊和镬耳山墙

镬耳山墙

堂内梁下悬挂有红底黑字的“锦纶堂”木匾。

“锦纶堂”木匾

西路建筑也开辟为展览空间,介绍了国际上第一例砖木结构古建筑平移的工程奇迹。会馆东路和三进院落现不对外开放。锦纶会馆原来坐落于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新街21号。1999年,为了适应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缓解西关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市、区政府决定修建一条南北走向、40米宽的主干道——康王路,锦纶会馆恰处于规划路线中。面对时间紧迫的市政工程,大家对锦纶会馆的保护也提出了多种意见:一是采用拆卸重建的办法,尽快为施工让路,但很快被否定;二是原地保留,康王路实行道路绕行或从地下通过,但这一方案不但不利于康王路的施工,也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大量的车辆从会馆下通过,对文物的破坏难以估量,所以经过论证也被否定;三是采取整体平移,就近安置的方法进行保护。经专家多次论证,最终得到市政府的采纳。

锦纶会馆平移工程资料图(广州市档案馆)
2001年8月18日,平移工程正式启动,先将锦纶会馆从南向北平移80.04米,然后顶升1.085米,转轨, 再由东向西平移22.40米,历时1个多月,终于在9月28日凌晨5时成功整体平移至现址。此次平移工程,在我国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中把上部结构连同基础一起整体移位的尚属首例,在整体平移过程中运用平移顶升、转轨再平移这样复杂的技术并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和国际上也是第一次。2005年初,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葺后的锦纶会馆重新对外开放。锦纶会馆现作为广东名产——香云纱历史的展览场所,依旧承担着向公众宣传中国传统纺织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锦纶会馆大事记

清代
雍正元年(1723)鼎建
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会馆狭小且即将坍圮,遂集资重修。
嘉庆二年(1797),因受烈风暴雨,花脊坍塌,屋檐倾颓,再次集资重修。
道光五年(1825),添建第三进屋宇,重建东、西厅,基本形成现今的规模。
道光十七年(1837)添建财星楼。
光绪二年(1876),会馆面貌变旧,再次重修。
民国

民国九年(1920),国民政府要将锦纶会馆收入公产,消息为孙中山先生获悉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永远保留”。丝绸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宗商品之一,丝织业的发展受到了历代政府的保护,现一进院落的墙上嵌有民国刻立的纪念碑一块,纪念清、民国政府颁布的“永远不得别立名目再行抽征”的石碑。

永远不得别立名目再行抽征之纪念碑
建国后
2001年平移至现址。
2005年开辟为展览馆对公众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