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颐 | 跟着勾超老师细读万寿寺

 北京的骑士 2022-10-2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9月30日的京城,气温依然保持在30°C。海图的一些读者迫不及待,在集合前一个小时便来到了集合地点——位于南长河畔的北京万寿寺,参加此次走读”京西小故宫”万寿寺活动。

图片

海图年轻的组织者们在活动推介中勾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在历经五年整体保护修缮,于2022年9月16日重新开放,万寿寺中路前六进院及东路方丈院恢复开放,5个基本陈列:包括万寿寺历史沿革展、佛教造像艺术展、吉寿文物专题展、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以及中国传统家具展,3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亮相,其中七成珍贵文物是首秀。

图片

本期走读活动,我们邀请勾超老师带领读者读者们前往”京西小故宫”--万寿寺“一探究竟”。

我6岁起便住在与万寿寺一墙之隔的院子里,因此捷足先登,早在17日上午便参观了万寿寺。但自己盲目参观和听专业人士做讲解,收获是完全不同的。

图片

这些日子,万寿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网上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也不够,更何况是我心心念的万寿寺。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历经明清两朝的兴建、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建筑规制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图片

我此行是想跟着勾老师再读万寿寺,特别是听他用原汁原味北京话,将尘封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般不打一个磕巴讲述,在增长知识中获得一份享受。

“咱们走读从万寿寺中路走起,一路向北。”勾老师开步先行。

图片

海图的读者们跟着勾老师的脚步,从中路山门走进万寿寺。再跟着他一起抬头,仰看券顶彩绘。此图为清光绪时期修缮万寿寺时所绘的“青天流云百蝠图”。72只金线描画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洪福”,整幅图案寓意“洪福齐天”。

勾老师从万寿寺历史沿革展开讲。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后来,古代帝王为了去西郊游览,尤其到了明代和清代,在西郊兴建了皇家园林。为了解决通道问题,便把这条水路改成皇帝到西山游览的必经之路。

图片

在解决了交通问题的同时,考虑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距离西郊比较远,一天行程很难到达西郊园林,因此需要路途中有休息的地方。

明万历五年(1577),由万历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带头捐资修建,并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当年寺庙的旧址之上修建万寿寺。

(补充一点背后的故事:这个冯保“公款私用”,在紫竹院东湖岸边修建家庙,并以自己的号命名“双林寺”。冯保因此罪被贬,双林寺归皇室所有。冯保在生前便为死后墓地做了规划,但是没能如愿。他最终病死在狱中,并未归葬这处预建的墓地。)

万历皇帝亲赐匾额“护国万寿寺”,由此可见,修建庙宇的目的是保佑国土稳定、社稷安康,并保佑自己的母亲长命百岁。

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其撰写碑文,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寺中。碑文记录了万寿寺创建的原因,寺庙建筑的规模、各建筑名称以及万历皇帝为万寿寺赐匾等重要内容,后石碑毁。

图片

此碑文收录于《张太岳文集》。我在展览中看到了此碑文复印件,字与字之间满满当当,不留空格,留给对历史知识更感兴趣的人去研究吧。

长河水水长流,奔流不舍昼夜。坐落于长河北岸的万寿寺,因其所处水陆交汇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明清两代帝王频频出入的寺院。

图片

顺治二年(1645),皇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万寿寺西路增建皇家行宫。在康熙皇帝六旬万寿庆典之时,万寿寺成为畅春园至神武门沿途一处重要的祝寿点景。

图片

清乾隆皇帝曾先后三次在此为母祝寿。乾隆十六年(1751)和二十六年(1761),为迎接崇庆皇太后六旬、七旬寿诞,万寿寺再次得到了翻修扩建,并成为一处祝寿的定例场所。

清末,慈禧太后喜欢乘船去颐和园。行船至广源闸时,也常在万寿寺礼佛,在西路行宫中休憩。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六旬寿典,万寿寺又进行了一次重修,扩建了延寿殿,增建了千佛阁。

图片

万寿寺进行了重修与扩建,最终形成东、中、西三路布局的古刹。

读者队伍紧随勾超老师的脚步,从山门走入万寿寺。

图片

万寿寺内共七进院落,内中路为主体建筑,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寿楼等,各殿两侧有配殿配房。

大雄宝殿内,原状陈列着22尊佛造像,分别为三世佛、十八罗汉、倒坐观音。我被告知,大殿内不要拍照,感兴趣的人们,你们亲自来大雄宝殿吧。

图片

大禅堂后建有三座假山,这是万寿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造型俯瞰似一只展翅的蝙蝠,又称“蝠式山”。在万寿寺初建时,在大禅堂后堆砌了假山,上修亭榭,假山北为一片圃园。

图片

现存假山整体结构分三组,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三佛教名山。山上分别有三大士殿,中为观音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普贤殿。山上有侧柏等古树十余株以及紫藤等花卉,山间以小桥相通。

图片

我悄悄钻入观音殿下尚未修复开放的地藏菩萨洞查看。

图片
山后御碑亭

东路为方丈院和圃园,即僧人生活区。修缮前这里曾是个大杂院,对东路棚户区进行清理腾退。这里正在举办明清家具展。

图片

西路在乾隆年间改为行宫院,尚未开放,里面保存着慈禧太后的穿衣镜。

气势恢宏的明清皇家寺宇万寿寺在漫漫岁月侵蚀中,建筑构件或残损、或缺失,每一次修缮都是对古建筑原有面貌与结构的整修与保护。

图片
这是在万寿寺东边尚未修缮的延庆寺外墙。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着以木料为主材,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的两大特色。因为木材易腐朽及火灾、虫害等原因,留存下来的古建筑木构件尤为珍贵。

图片

2018年3月至2022年6月,万寿寺进行了建寺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此次修缮中更换、替补了部分木构件,脊饰构件、砖瓦构件。这些建筑构件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是见证万寿寺变迁的重要文物。

图片

在室外展览中,我看到一根大梁由于屋顶漏水,木头糟朽腐烂,这根原在万佛阁的大梁在此次修缮中,采取传统的方法,换上了新的大梁。

图片
图片

室外还展出了一些本次修缮替换下来的建筑构件和修缮需要用的工具。我很感兴趣的是用数字图像介绍此次万寿寺修缮的每一个细节。这次时间不够,下次再认真点击翻看。

图片

勾老师在今天的讲解中,几次提到郭守敬修建的广源闸是长河第一闸,我特意去那里拍了广源闸和闸一侧的望水兽,河的北边正在修缮一座小小的龙王庙。

图片

阅读多一点

漫步在万寿寺,我想起舒乙先生在《都市精灵》散文中开头的一段文字:

我工作的地方以前是清朝太后的行宫,里面有一个古树参天的大院子,幽雅得很。由于游人稀少,常有鸟儿飞来栖息,最多的是喜鹊和灰喜鹊。

喜鹊多是成双成对,而灰喜鹊则成帮成伙,一来就是一大群,它们高高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为这座学府式的大庭院带来了一派生机和欢快。我常常带领国内外参观者在树下指着嬉戏的鸟儿们,说:“瞧,这是我们的一景!”

如今,在开放后的万寿寺,恐怕再也看不到那些成双成对的喜鹊,和成帮成伙的灰喜鹊了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