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 | (留言赠书)为什么我们这么会吃?

 恶猪王520 2022-10-29 发布于新疆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出版了著名考古学者王仁湘先生的《饮食与中国文化》一书,距离其第一次出版已近三十年。

作者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入到饮食的发展流变之中,将“吃”纳入社会专题史的范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举凡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掌故,详述其流变,一一考订源流,从“饮食”一事再现中国文化的广博与厚重。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
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饥饿的人觉得什么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什么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那么,何为至味

现在,让我们跟随王仁湘先生的脚步探寻“吃”这一最具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主题。文末还有留言赠书活动,不要错过哦~


图片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茶中趣
/ 王仁湘


古人以茶疗疾,以茶入馔,以茶代酒。到唐代时,茶的功用被认识得比较全面,它的饮用范围因此越来越广泛。古代饮料浆、酒、茶,在唐时已将它们的用途明白区别为三个:救渴用浆,解忧用酒,清心提神用茶。唐人对茶的作用,在顾况的《茶赋》中说得极明白:“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茶可帮助消化,可涤荡腥膻,可祛暑助思,可清心提神,对茶的这些体验,确是深刻全面。

在其他诗人的诗章中,我们也可以读到类似的体验,如李德裕的《故人寄茶》诗说:“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秦韬玉的《采茶歌》说:“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他们是说茶与酒一样,也能助人诗兴。难怪李白爱酒亦爱茶,他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云:“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说的就是饮茶吟诗的情趣,饮了茶,同样可以诗兴大发,长吟短诵。我想茶诗与酒诗的格调、意境、气势等应该是有明显区别的,值得唐诗研究者做一番比较研究。

图片
唐·佚名《宫乐图》

在唐代时,茶饮已开始用于醒酒。《云仙杂记》引《蛮瓯志》的记载说:“乐天方入关齐,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齑、芦菔鲊,换取乐天六班茶二囊以醒酒。”酒客中有不少爱茶的,以茶解酒是一个重要原因。白居易有一首《萧员外寄新蜀茶》诗,也提及以茶解酒的事,诗中说:“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春酒为新酒,蜀茶为新茶,新茶对新酒,诗人的满足之态,溢于言表。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人嗜好。僧众坐禅修行,要得半夜学禅而不致困顿,又不让吃晚餐,只能以饮茶为事。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寺僧人人善品茶,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僧。

僧人嗜茶,除了以茶提神以外,还以茶饮为长寿之方。《南部新书》辛卷提到,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洛阳送一僧到长安,是个长寿僧,年龄有一百二十岁。唐宣宗李忱问他服什么药得以有如此长寿,僧人回答说:“臣年少时贫贱,从来不知服用什么药物,但只是嗜茶而已。不论走到哪里,只求有茶就行,有时一口气可饮上一百碗。”宣宗听了,命赐名茶五十斤,让这僧人住进保寿寺。

图片
南宋·佚名《摹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寺僧饮茶较之世人,确有许多讲究。据《云仙杂记》引《蛮瓯志》所说,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将茶按品第分为三等, 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合现时一句话——“吃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

唐代诗人多嗜酒,也不乏嗜茶者。诗人们常常相互寄赠新茶,或回赠以茶诗,发了彼此诗兴,也联络了彼此的感情。如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写了友人赠茶之事,也写了自己饮茶自得其乐的情态: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多么的自在!再要这么喝下去,便要飘飘欲仙了!

图片
南宋·佚名《摹周文矩饮茶图》

此外,还有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薛能的《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二者皆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元稹的一首茶诗《一字至七字诗》,也道出了饮茶的趣味: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梦粱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的是南宋临安的情形,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俗语“开门七件事”,即便贫贱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

图片
南宋·佚名《春宴图》

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友的好场所。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于“大碗茶”之类。宋人的好茶,比起唐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酒中有趣,茶中亦有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的序言中,谈到宋人嗜茶的情形,他说:“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咸以高雅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校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图片
北宋·赵佶《文会图》

这里所说的“盛世”不免有自夸之嫌,但当时人视饮茶为清尚则应是事实。黄庭坚所作的《品令·茶词》,将宋人的烹茶饮茶之趣,写得那样的深沉委婉,是茶词中一篇难得的佳作,现在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图片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饮到美茶,如逢久别的故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又苏轼有一首《试院煎茶》诗,亦写了煎茶的过程和饮茶的满足,全诗如下: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历史上对饮茶的环境是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等。茶人对姿态也各有追求,或晏坐,或行吟,或清谈,或掩卷。饮酒要有酒友,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识趣。若有佳茗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未识真趣,也是扫兴。茶贵在品味,若一饮而尽,不待辨味,那就是最俗气不过的了。如《云林遗事》记有这样一件事:

(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有赵行恕者,宋宗室也,慕元镇清致,访之。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啖如常,元镇怆然曰:“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自是交绝。

图片
元·倪瓒《合作山水图》

倪瓒为元代画家,来了客人赵行恕,因为是故宋王孙,他特地命茶童上了自制的清泉白石茶,赵王孙不识茶道,不知品味,端起茶杯“连啖如常”。这个举动气坏了倪瓒,当面数落他是俗物,而且从此与他断绝了往来。

明清以来,饮茶之风经久不衰,新的茶品不断问世,饮用方法也有革新,又改煎茶为泡茶,使得饮茶的普及找到了更好更便利的方式,茶道也因此有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一说到茶道,人们马上会想起日本的茶道,以为人家才是正宗,这是误解。日本的茶饮和茶道,本是源于中国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地区在很早的时代就从中国引进了茶叶,引进了茶文化。公元5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中国茶叶就开始了外销西域各国的旅程,难怪有人说这“丝绸之路”不如称为“丝茶之路”更贴切一些,有时茶叶的出口量远远超过了丝绸。往东方向,茶叶至迟在唐代便已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图片
明·文徵明《品茶图》

1168年,二十八岁的日本荣西禅师历尽艰辛,来到中国学佛,同时也埋头于茶学的钻研。荣西归国时将大量茶种和佛经一起带到日本,从此日本饮茶蔚为风尚。荣西还撰有《吃茶养生记》,称茶为“上天的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他因此而被尊为日本的“茶祖”。荣西从中国带去的饮茶方法,经过日本人民的反复改进,演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被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交际的一种有效方式。

此外,还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他们输入了中国的茶,栽种了自己的茶树,但仍将这饮料称作茶,如英文Tea,阿拉伯文Shai,土耳其语Chay,俄文Чan,没有人不知这饮料是古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爱茶,是传统使然;洋人爱茶,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基于饮食科学的考虑,尤其是在现代。
 




 书籍信息 

图片

书 名:《饮食与中国文化》
作 者:王仁湘
书 号:ISBN 978-7-5598-5299-1
版 次:2022年10月1版1印
字 数:525千字 640
定 价:168元

书中收录了332幅珍贵图片,如临现场一般再现古人有滋有味的饮食生活图景。从八方风物到百样烹调,从皇家筵席到闾巷小吃,从节庆礼仪到茶酒雅事,在繁富生动的历史细节中,唤醒我们的千年饮食记忆。


作者介绍

王仁湘 | 考古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南藩海昏侯》等。


 书籍购买 

折扣价117.6元/本
(原价168元)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图片


 实拍书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