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广韶 | 撷谈卢仝茶文化的历史影响

 大河文学 2023-09-18 发布于河南

中国是茶之故乡,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文化融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于一体,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布衣草根谓之“天赐灵物”“吉祥瑞草”;文人雅士谓之“珍木灵芽”“芳华佳人”。这些雅俗共赏、风韵酣畅的赞誉,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茶的钟爱。

从唐朝起,中国人饮茶逐渐风靡盛行。茶可提神、茶可防病、茶可怡情、茶可健体、茶可延寿,已成人们的共识。文人雅士更是以茶遣兴、以茶抒情、以茶代酒、以茶联谊、以茶会友,留下数以千计的脍炙人口、绚丽多彩的咏茶佳作。

卢仝,人以诗名,诗以茶名。一生爱茶成癖、嗜茶如命。种茶、甄茶、采茶、烹茶、喝茶、研茶、吟茶的实践,促成他以神来之笔成就了一首酣畅淋漓、跨越时空、独步千古、享誉中外的茶文化经典之作——《走笔谢孟谏仪寄新茶》(亦称“七碗茶歌”“七碗茶诗”)。

“七碗茶歌”彰显的卢仝茶文化思想之所以被千年传颂、历久弥新,主要原因,一是超凡脱俗的思想艺术境界。将品茗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哲理层面,把整个品茗过程升华为对宇宙生命的深层感悟,对人生情感的不断净化,展示昂扬庞大的气象。二是创作风格的标新立异。以酒之气鞭辟入里、嵌入茶魂,开创了极为独特的艺术创作。三是文化传承的历代赓续。一首茶诗从普通的文学作品走向茶诗经典,得益于后世茶人对该诗的广泛认可和自愿传承。 



“七碗茶歌”使卢仝千古留名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中国历代关于茶的诗词赋曲中,可谓是一枝独秀、格外抢眼、无以伦比、堪称一绝,特别受到茶文化艺术界的推崇。茶人爱读、诗人爱咏、百姓爱听,后世茶人只能回味而无法复制,只能传唱而无法超越。历代凡涉及饮茶的诗词赋曲,卢仝及其茶歌总会如影相随。人们对此或高吟之,或评说之,或引证之,或训释之;书之于竹帛者有之,镌之于木石者有之,铭之杯壶者有之,题之画作者有之,悬于大雅之堂者有之,饰于清斋茅舍者有之,呈于摩崖石刻者有之,谱于山歌俚曲者有之。据不完全统计,仅唐宋诗词涉及卢仝的就有5300处。

在这首茶诗中,凸显的卢仝茶文化思想,在遍布中国的茶肆、茶楼中,如影随形。精明的商人以此招揽顾客。北京中山公园的茶室听雨轩楹联“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让茶客络绎不绝。杭州西湖楹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令游人驻足、流连忘返。“七碗茶歌”传唱千年不衰,并远涉重洋,播及海外,影响世界。“ 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 清风生”演为日本的“茶道”精髓,卢仝被尊为日本“茶道”的始祖。 



卢仝茶文化拓展了茶文化艺术


 

自唐以来,历经数代,“七碗茶歌”让诗人神醉情痴,大彻大悟,思维升华。不但激起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而且也成为了书画家的创作题材。关于茶的典故和史料,被广泛地使用和再创造。“七碗茶歌”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符号和象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意蕴。它不仅是爱茶人士的代称,还是饮茶感受的升华,更是茶道精神的代表。文学巨匠、书画大腕,赞誉之词,脍炙人口,留下数以千计、绚丽多彩的旷世佳作,丰富了茶文学艺术宝库,推动了茶文学艺术的发展。

清·乾隆《御赐郑宅茶赋》:“榴枕桃笙午昼赊,红兰香细透牕纱,梦回石鼎松风沸,先试冰瓯郑宅茶。水递何须古辣泉,满杯香露侍儿煎,浮瓜沈李浑无事,为咏卢仝七碗篇。”又在《橄榄茶》:“吹雪磁瓯绝点瑕,新烹异品味尤嘉。山厨漫说玫瑰露,高阁初尝橄榄茶。兴入卢诗风满腋,书浇边腹响鸣车。武夷应喜添知己,清苦原来是一家。”并对卢仝诗作发出“不学卢仝句太狂”赞美。

唐文学巨匠韩愈《寄卢仝》诗云:“往年弄笔嘲异同,辞怪惊众谤不已”。“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唐诗人崔道融《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诗道:“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宋代文学家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云:“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又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诗云:“鹧班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云:“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欧阳修《菱溪大石》诗云:“卢仝韩愈不在世,弹压百怪无雄文。争奇斗异各取胜,遂至荒诞无根源。”北宋诗人梅尧臣《尝茶和公仪》诗云:“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风吹月轮旁”。

明代文学家胡文焕称道:“我今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未相及”。明代诗人邵珪《春山省茶》诗云:“龙香漫挹芳园树,雀舌先抽谷雨芽。税户夜催温土坑,贡船明发候江沙。滥觞正苦权门牒,传语卢仝莫浪夸。”明代宜兴进士方逢时诗《宜兴八景诗·阳羡茶泉》诗云:“乘风便可游三岛,锡贡应先上九重。欲识山中清绝处,试将标品问卢仝。”

金朝文学家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三》诗云:“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清著名书画家汪士慎《幼孚斋中试泾县茶》诗云:“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当代书画家肖劳诗云:“嫩芽和雪煮,活火沸茶香。七碗荡诗腹,一瓯醒酒汤。”

日本高僧、煎茶道先行者高游外说:“种茶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

另外宋·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明·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宋·钱选的《卢仝烹茶图》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卢仝茶文化创造了饮茶的意境


 

卢仝把饮茶从物质享受升华至妙不可言、飘飘欲仙的精神境界。自,卢仝之后,有许多爱茶诗人步卢仝之后尘,奢谈饮茶的体会。唐代诗人崔道融的《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二首》:“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认为茶可醒酒,使人轻健。宋代苏轼的《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陆游的《试茶》:“睡魔何止退三舍,欢伯直知输一筹”,都认为茶有“破睡之功”;黄庭坚的《寄茶与南禅师》:“筠焙熟茶香,能医病眼花”,认为茶可以治“眼花”。此外,历代如欧阳修的《茶歌》、陆游的《谢王彦光送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高鹗的《茶》等等,不胜枚举,都论及茶之功效,开拓饮茶之意境,肯定茶的物质功能和精神享受。 



卢仝茶文化推动了饮茶的普及



中国不但是茶的故乡,而且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雅俗共赏、酣畅风流。“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中国茶文化融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于一体,被公认为人类的一种高雅文化。它改变了人们喝生水、酗酒的陈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们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

卢仝的七碗茶歌与陆羽《茶经》、赵赞“茶禁”(即茶税)并称为中国茶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三件大事之一。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玉川之诗,优于希文(注:范仲淹)之歌(即:斗茶歌),玉川自出胸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从此,使南方普及的饮茶风习,在北方也很快普及开来。”伴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茶和茶具的研究开发,茶市和茶馆的星罗棋布以及“以茶会友”的时尚盛行。由此不难看出,《七碗茶歌》对于宣传饮茶的好处,促使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卢仝茶文化促进社会交往文明



中华文明五千年,酒、茶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如形随影,交融在社会生活中。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与酒、茶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日常应酬之物。历代诗人有大量的即兴酬酵之作,如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旷世美谈,无酒不成宴、酌酒催诗情,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礼仪和文学史上的佳话。然而“酗酒滋事”“以酒洗愁”“杯酒释兵权”等也酿成社会悲剧,给世人留下遗憾。而卢仝的“以茶代酒”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酒文化的弊端,促进了社会文明。

相传,卢仝的老乡、好友贾岛千里迢迢从河北范阳来到济源。卢仝吩咐妻子魏氏一定要准备上好的饭菜款待。时近中午,卢仝翻遍屋内旯旮犄角,也筹不到买二两酒的钱来。想外出借贷,但又恐失斯文,落下笑谈,只好作罢。

吃饭时,卢仝面带难色道:贤弟有所不知,近来家中吃饭的人多,干活者少,生活着实窘迫。您我既是同乡,又为好友,远道而来,本应备酒肉款待,无奈囊中羞涩,如此粗茶淡饭,实在难表敬意,让您见笑了,愧煞我也。吴国君主孙皓不是有'密赐茶荼以代酒’之说吗,咱弟兄俩今天也来个以茶代酒,凑合着吃吧。消息不径而走,传遍四围乡邻,落为笑谈。其实,卢仝是一个嗜酒如命之人,对酒的感悟恐怕是最到位的,他在《忆酒寄刘侍郎》一诗中劈头就说:“爱酒如偷蜜,憎醒似见刀”。他又在《叹昨日》诗之二说:“天下薄夫苦耽酒,玉川先生也耽酒;薄夫有钱恣张乐,先生无钱养恬漠”。这里卢仝眼巴巴看着有钱人喝酒,自己却躲在一旁空守寂寞,确实也真够可怜的。而他一喝就醉,想必也是因为没钱,好不容易有人请喝,自然也就刹不住一醉方休。其有诗云:“昨夜村饮归,连倒三四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苏轼在《安国寺寻春》诗中更是不讲情面、一针见血:“玉川先生真可怜,一生耽酒终无钱”。

至此,卢仝的“以茶代酒”便成为人们“没酒待客”和“不愿、不会喝酒者”的托词。



卢仝茶文化向世界广泛传播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及其茶歌对茶及茶文化向世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姚国坤先生多次去东北亚的日本、韩国讲学和考察茶事。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以及两国的茶文化界朋友,总会谈及卢仝,并为其倾倒。七碗茶歌甚至被国外的一些茶文化专业的学生列为必读、必背篇章,还用中文集体朗诵。足见卢仝茶歌不但为国人千古传诵,而且在国外也深深扎根。”

日本高僧、煎茶道先行者高游外《种茶谱略》载:“种茶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高游外老年时,还把自己定为卢仝正流兼达摩宗45代传人,足见他对卢仝的崇敬。仓泽行洋说,“日本茶道观与卢仝七碗茶诗的内在精神是完全相通的”。日本小川后乐六次来中国寻觅卢仝,终于在济源完成夙愿,写下了《济源寻访卢仝故里》一文。卢仝茶诗的“ 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 清风生”演为日本的“茶道”精髓,卢仝被尊为日本“茶道”的始祖。

以茶艺、茶礼、茶俗为内涵的茶文化,成为独特的中华文明,播扬世界。并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茶文化圈,成为许多国家人民喜欢的交谊文化。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有60多个国家种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多亿人喝茶,这种风俗之根源,他们认为是在中国。



卢仝茶文化凸显忧国爱民情怀


 

卢仝出身微寒,一介草根庶民,虽胸怀大志,然仕途不坦。朝廷惜才,曾两次礼征为谏议大夫,均遭婉言谢绝。韩愈曾发出“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的慨叹。卢仝也惋惜自己“万卷堆胸朽”。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没有实现“入仕则为相,济世黎民”的宏图大志。他矢志躬耕农桑,精研茶艺,防病治病,却成就了他“为民则良医,救世活人”的平民夙愿。卢仝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添色争辉,留给世人称道的、宝贵的茶文化精神财富。他在接到孟谏议军差送来的信笺和新茶时,念念不忘采茶人的辛劳:“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足见卢仝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为民请命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

毋庸置疑,卢仝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界上当属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卢仝对茶文化的创新研究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时值今天,仍有不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卢仝茶文化情有独钟,研究孜孜不倦、笔耕不缀,大作专著不断呈现,凸显卢仝茶文化思想的惊人魅力。

 


作者简介
 

卢广韶,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济源市人。曾为济源市教育科学研究员,河南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学会会员,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现系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