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抗战时期的麻雀战

 张洪清 2022-10-29 发布于北京

一,'麻雀战’名称的由来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麻雀在觅食的时候不爱扎堆,而是喜欢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来的快,去的也快,这就给了一些人灵感,从而创造了一种'仿生’游击战法——麻雀战。

图片


提到'麻雀战’这种忽隐忽现,巧妙歼敌的游击战术,经常会有人说它是某某某发明的,抗战时期,他们时而三五成群,时而集结成队,飘忽不定、变换无常地打击和消灭敌人,其实不然,'麻雀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就有。

图片


在红军时期的反'围剿’斗争中,国民党军在苏区作战,不断遭受群众游击队、游击小组的袭击和扰击,痛苦不堪,又经常找不到、捉不住我们的游击队战士,故而,国民党军称此为'座雀战’。

二,'麻雀战’之必备条件

从'白狗子’起的名称,我们就能看出它的厉害,这不是因为'麻雀战’的名字有什么吓人之处,而是它主要依靠很多重要条件,才成为一种特殊且优秀的游击战法。——摘自1941年5月25日,唐延杰参谋长在晋察冀军区军事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图片

唐延杰(中)、聂荣臻、吕正操、朱良才和程子华

想要'麻雀战’充分发挥作用和威力,必须具备或满足以下条件:

1,群众对敌人要有高度的仇恨心——这能使群众自觉的、很勇敢的、很热心的、不怕任何艰险的与敌作斗争。

2,在自己家乡地区保卫自己——这点除增加对敌仇恨之外,民兵游击队在本乡本土与敌斗争,对地势熟悉,能得到乡亲父老的掩护,能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3,要与群众亲密结合——游击队或游击小组如不关心群众利益,脱离或侵犯群众利益,不但得不到群众的掩护,反而不能生存。

4,学会利用地形——有稠密的村庄、森林,加之地形复杂险要,容易发展、进行'麻雀战’,也更能增加其突然性。

图片


三,'麻雀战’的实质

'麻雀战’这种游击战法,在形式表现上更具高度灵活性,它依靠群众帮助,对敌人的一切行动了如指掌,对少数或单个敌人可做消灭,对敌之大部队常常可以做到扰乱、摸杀其哨兵,对敌之交通联络可以破坏或袭击,又可以配合正规部队担任牵制、侦察和警戒活动。

'麻雀战’由于得到了群众的帮助,故而敌情清楚,加之游击小组地形熟悉,人数少目标小,动作可以忽东忽西,使敌不能捉摸,只能处处防备、处处紧张,精神上不断遭受震撼和折磨,情绪时刻处在崩溃、失控边缘。

图片

平原地区麻雀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四,抗战时期的敌我情况及地形条件

1,敌人情形

由于日寇兵力不足,不得不收集、网罗一些流氓地痞和毫无民族气节的人,组成伪军、警备队、特务队和自卫团等组织,帮其据守点碉堡垒。

为了争取主动,敌人常常组成窜袭小部队(一般为20—120人左右),出至据点周围一天行程内游击,敌特务队则单独在据点之间的区域活动,捕捉我抗日村干部,摧毁我各级抗日组织。

2,群众情形

自从晋察冀边区成立以后,各根据地的工作均有坚实深厚的基础,又经过无数次大小不一的'反扫荡’锻炼,群众对敌之仇恨一天比一天高涨,以至自发组织了许多游击小组,进行武装斗争。

图片


3,地形条件

晋察冀边区有山地和平原,在平原地区有稠密的村庄,道路、河流、树林众多,但天然障碍较少,加之交通便利,因此平原上的'麻雀战’,往往依托地道、地雷、青纱帐和暗夜掩护进行。

山地村庄稀少,隘口较多,道路蜿蜒曲折,交通不便,有许多天险之处,敌人大部队活动困难,游击小组利用地形活动,故而收效甚大。

图片


五,'麻雀战’在实战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游击队和游击小组都不是正规军,其战斗行动也完全不是正规作战,因此采取的游击战术和技术动作,越熟练胜利就越多,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布哨、隐蔽运动,以及能熟练掌握、使用各种武器(抉枪、土枪、土炮、大刀、梭镖,大抬杆、地雷、手榴弹等)是开展与进行'麻雀战’的必备条件。

图片

晋察冀民兵用土枪土炮打击日寇

结语: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武装斗争形式,对付来犯之敌,不仅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更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我国的军事历史上建立了辉煌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