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乙版黃帝內經:《太素》辛

 屈某8pu652f98q 2022-10-29 发布于河北

《太素.辛甲》

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曑伍,決生死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膈,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氣病。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精明五色者,“赤欲如白裏赤,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裏雄黃,不欲如土。黑欲如重漆之色,不欲如地蒼。”此五色精微之象觀矣,其壽不從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也。反之,以短為長,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也。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氣(氣火)明之亂也。倉稟不髒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匠也。頭者,精明之府也。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也。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者,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經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言陰之與陽也,陰之陽莫可言矣。觀陰之與陽也,陰之與陽莫可盡之焉。

太素初成大道行,天地合和萬物生。

相依相克自然理,造化陰陽流轉中。白雲老者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亖時之應,亖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亖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為下。夏至亖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亖時為宜。盈消勿失,與天地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師言:'春應中規’,自然為機。地溫以升,啟如水淅。風化禁解,地象溫馨。蟄者將蘇,正氣回生。天氣活潑,景物初萌。青精元上,九炁合明。神光霞散,流映萅清。華景鬱勃,沖豁靈根。中弦見長,騰龍活欣,“如魚在水,濡虛而靈”。

'夏應中距’,溫熱自淅。物出土上,天元發激。陽和中正,四圍蠢蠢。丹天玉堂,寶蘊活翔。溪水漾漾,生機昂昂。“萬象泛泛,韌韌洪長。風雲變幻,如火在陽。活濡無巨,神氣自強”。

'秋應中衡’,爽爽而蕩。秋風氣高,景象茫茫。蕭蕭漸至,陰平抑陽。物現極象,燥而風揚。中見浮象,若毛在波。綿綿而活,氣微枯荒。蟄蟲將去,盛象歸藏。“豚魚不躍,秋水茫茫”。星居中衡,以合臺光。

'冬應中權’,地沂物藏。蠢動息蟄,水結土瘀。三陽下潛,二陰賜寒。土記憶體溫,表凝內眞。北上太玄,五炁徘徊。葆華流芮,流精內輝。“安守靈宅,貞藏潤輝。其來如石,沉數而滑。地位上見,靈活渙然”。

“若春乍規,若夏乍矩,若秋應衡,若冬應權。四時衡量,五氣為依。六淫六氣,互鑒互倚,叨在時應,象即玄啟。且察長夏,醜未辰戌,四季之月,上下去七,觀物之應,鑒地之機。此即切道,慎悟勿疑”。

《太素.辛丙》



經曰: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以知陰盛,則夢大火燔灼。陽盛,則夢大水淹沒。陰陽俱盛,則夢相擊毀傷。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筋,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案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何謂也?言以脈而知內臟之強弱盛衰也,當以陰陽,時序五行為之綱紀矣。知之陰陽時序,五行之綱紀。以明其內中之循,動也,違時則為病。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環消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隊若博。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者,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骨行)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耍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心脈堅而急,病曰心疝,少腹當有形也。何以言之?心為牡髒,小腸牝之為使;故曰小腹當有形也。

胃脈鼓而長,為實為脹。弦而長,為氣為痛。細緊為冷為痛,沉而細長,為虛為泄。故病形成而變。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故傷巽坤之風,而為癰腫,坎震吹來而為筋攣骨痛。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故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氣乏而神強,病不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神持而邪淩其氣,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神氣俱衰,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麤大者,陰不足而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之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諸浮不躁皆在陽,則為熱。其有燥者,在手陽脈之中也。諸細而沉者病在陰,則其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陰脈之中也。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推而內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案而至骨,脈氣少者,腰背痛而身有痹也。

《太素.辛丁》

師言:脈之肇始於四時。四時生成之變,化為五行。萬物作息,宴然有紀。脈之大小,與外相呼應,故三代從來之驗證,傳為紀也。抑有餘而奉不足者,天也,窮有餘而盈不足者,地也。故治者,法天地以治之也。是以養益之道,其象天,而治理之道,其法地也。

故言五行者,金震則抖,水動則波,木動則搖,土動則活,火動則溫,此五行之動也。以是四時言,則春,發也。夏,長也。秋,收也。冬,藏也。以氣言,則春,溫。夏,火。長夏,濕。秋,燥。冬,寒也。春之風,夏之火,秋之涼,冬之朔也。

故脈之至也,象乎天氣,法乎地機。察四時五行之變者,可以通切也。故經言: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若則不用其心:而切之以形,不用其神:而虛用其表,切何者哉?

故言肝脈之在春,如魚之遊在波,乃中規也,天下見者也。心脈之在夏也,泛泛乎萬物有餘,天中上見也。肺脈之在秋也,下膚至肌,像蟄蟲之將去,中下見也。腎脈之在冬也,在骨,下中見也,像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此四時平脈之所以在孟月者也。

夫切也,非擒也,當以三、五、七粟之重記之,論之曰一、三、五分之重也。若掌握刀兵之在陣,豈切之脈乎?故曰:輕切若微風之拂面,重案若敗艸之浮波,謂切諸浮之意是也。先案至骨,而知其三部之深淺,則衡三部,九重九候之位,則得之所部也。故曰浮中沉而三之,一毫而已矣。

是言:察乎陰陽升降之標準,自識脈波遁遷之氣象。審氣候交住之去來,分明氣血分合之交並。欲知精微之玅用,且觀於地上時序之秩昁,盡心精思五土之表現,神聰水與時之韻,脈理自豁然矣。

故曰:五行生王者,脈之准也,四時六氣者,脈之度也。雨露雪霜者,氣之變也。江河水流者,脈之應也。此四者,乃脈之宗,師之表也。望者之診,知易辨難,聞者之診,難明難精,問者之診,似易且難也。切者之診,難上加難也。知難不難,恒之惟艱,道不遠人,耳目之前也。

《太素.辛戊》

經曰:人之脈也,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者也。常以不病之脈,類比而知病飪也。故醫者以不病為師,方知其病之者,故以平息而調之為法也。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者,曰少氣也。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燥者,尺中熱者曰病溫。尺不熱者,脈滑曰病風,脈濇曰痹。人一呼四動以上者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踈乍數曰死。

平人之氣,常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之胃微弦而平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眞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夏之胃微鉤而平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髒眞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之胃脈微耎弱而平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眞濡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之胃脈曰微毛而平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眞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冬之胃脈曰微石而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眞下於腎,腎臟骨髓之氣也。胃之大絡曰虛裏,貫隔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中,結而橫有積矣。絕而不至曰死。乳下甚動應衣過者,宗氣泄也。

師言。:經曰平者,活也,即春之胃脈,微弦而濡曰平,濡者,耎而活,餘同也。聖人說教,言之不覆。故有四時五臟之平脈,而無六腑之象也。辨之則六腑之脈亦在其中也,姑引以言之。

春膽之脈微弦而長曰平,弦多長少曰膽病,長多弦少曰胃病,長而毛浮曰秋刑。毛盛曰今病,藏眞於膽,膽為十二經之首,衛氣之主將,營衛於頭,支資於心,故膽病者,頭渾渾而恍惚,心悶悶而少眠,精神失運。大脊負沉而酸,膽陽為邪所幹也。

夏小腸之脈微鉤散大曰平,鉤多大少曰本病,大多鉤少曰火病,散大而鉤曰疝痛。藏眞與小腸,升精華以傳糟粕者也。

秋大腸之脈微毛而耎曰平,毛多耎少曰本病,耎多毛少曰泄中,毛而弦長曰腸風。藏眞與大腸,為代瀉之關隘,故病痔漏下血。脫肛少氣。

冬膀胱之脈,微石而滑曰平,石多滑少曰本病,滑多石少曰自消,石而滑芤曰失禁,耎而石者曰亡津。藏眞於關元,為水道之官,故其病癃閉,遺溺不收,白濁淋漓者也。

三焦之脈,微大耎長曰平,微大而耎曰洩氣病滑精,長而耎曰羸中,耎而芤曰血淋,微而耎曰濕淋,虛而大曰石淋,芤革而虛曰屍消。屍消者,自消而下其血肉也。此六腑之常脈法也。

《太素.辛己》

經曰: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脈中手而短者曰頭痛。脈中手而長足脛痛。脈中手而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中手而沉兼堅者,曰病在中,脈中手而浮兼盛者,曰病在外。脈中手而沉兼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中手而沉兼橫者,曰亦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中手沉而喘之者,曰寒熱。脈中手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中手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中手小弱以濇者,謂之久病。脈中手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濇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它。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濇謂之解依。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濇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中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已死。是謂眞髒,見勝皆死。頸之脈動,人迎鼓甚而見缺盆上者,心悸而喘。人迎及耳下脈鼓者,肺被熱蒸而陽氣上逆,曰水氣上溢也。目裏微腫如臥蠶起之狀者,水在腹也。溺黃赤者,腎勞胞熱。溺黃赤安臥者,黃癉內疽。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婦人手少陰之神門脈動甚者,妊子也。足少陰動者亦同。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髒形。春夏而脈瘦沉,秋冬而浮大者,命曰逆四時也。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曰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眞髒脈不得胃氣也。所謂不得胃氣者,肝不微而弦,腎不微而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踈,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死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迢迢,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案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案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太素.辛庚》

師曰:經言之可謂詳盡矣,然人不悟者,何以從之?言曰:醫之非書也,書之非文彩也,乃心得也。非文語也。實為言之以說者也。故浮非眞浮,沉非眞沉,類者之言也。

故經雲。春脈之來,如苗破土;弱而寄堅,癩癩氱氱。夏脈之來,緩而滂薄;稼穡在川,汪汪洋洋。長夏脈來,如鷺在波;輕柔活潑,盈盈泊泊。秋脈之來,如風吹毛;秋雨泣竹,微微漂漂。冬脈之來,如挦珠璣;累累迭迭,潛潛圓圓。

四時有常,順則天和,察色切脈,聲氣蕩和,此為無病。獨慰其樂。得氣者生,無胃缺缺。知天知命,知地脈活。夫醫之為道,貴在其活,勿拘勿泥,輕鬆灑脫。若是也者,心眼得活矣。

經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其氣來實而強也,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兩脅胠滿。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曰洪。其氣來盛去亦盛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滯。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邊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 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石,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依,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縣如病饑,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長夏脈者,脾也,土也,受穀藏營以灌四傍者也。其善也,隱於四傍而不可見之,見者惡也。其來如水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謂髒氣重迭,氣逆四並也。

經曰: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於微。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太素.辛辛》

師言:春也,萬物始生,枝葉未分,茁壯而嫰弱,不經風霜,故其脈來,濡弱寬耎而長也。故太過,則病形於外。不足,則少氣於中,氣之盛衰也,其養筋支胸者也。故實則怒冒,自足而上入毛中,貫胸布脅,循喉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上,故病如是而已矣。

夏也,萬物增長,枝葉分明而茁強。其主火,禦形也,垂枝布葉,皆下曲若鉤。故其脈,來疾去遲也。何謂也?夏陽盛也,則陰道不足,是以來疾者陽盛,去遲者陰虛也。以其土生於物,而自營不足也。

秋者,萬物已成,子實葉枯。莖枯而濡,風朔秋涼,霪濕而物燥,陽道潛而陰上行。故其脈之來也,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以其氣歸根而枝獨浮也,故曰毛也。

冬者,萬物之所以藏也。其水凝而如石,其土若金。地下溫、若在夏蒸蒸然,故其脈來沉濡而滑,如營之固也,故曰石也。

脾者,中合之髒也,應於長夏,萬物之所以豐熟也,其時也,地氣上蒸,濕熱四注,水中炁冒,山石皆汗,故其脈之來也,四布各髒,獨無自主,然亦有其象焉。故其來若水之在器,動之弱以輕,柔活中耎也,故曰耎也。

經言: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故肝受腎之氣,而生之於脾者;得大腸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肝者瀉其肺,補肝者益腎清心。柔肝者,和其血而利其氣是矣。

心受肝之氣,而生之於肺者,得膀胱之炁以柔活也。故平心者瀉其腎,補心者益肝清脾。柔心者,和其氣而利其血是也。

脾受心之氣,而生之於腸者,得膽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脾者瀉其肝,補脾者益心清肺。柔脾者,溫其氣而利其水是也。

肺受脾之氣而生之於胃,得小腸之氣以柔活也。故平肺者瀉其心,補肺者益脾清腎。柔肺者和其氣,而利其水者是也。

腎受肺之炁而生之於心,得胃之氣以柔活也。故平腎者瀉其脾。補腎者益肺瀉肝。柔腎者,和氣而利其濕者是也。

何謂哉?五臟相承,而各有其生。各有其支,各有其源,各有其合。和而動,刑而動,生而動,克而動,動則有而靜如是。是謂同氣相求,運以生克而周流者也。

《太素.辛壬》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受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法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燔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於肝,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案若刺耳。

弗治,傳之於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案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溺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案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之傳心,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