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线学兵王秦民——我记忆中的三线生活

 老兵原创之家 2022-10-30 发布于黑龙江
永远的铁道兵

 
  19708月,我和同学们一起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了三线襄渝铁路建设。
  
要说是去为国家做贡献,我头脑简单,并没有想那么多。我家姊妹多,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家里生活和居住条件有限。为了给家里减少点儿负担,也给自己争取'自由’。我想只要有机会,无论去哪儿,我都会义无反顾,去追求那'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属于自己一片天地的新生活。
  
终于,我的愿望要实现了,心中甭说多高兴了!那时好像对这个城市和家就没有一点点的眷恋和难舍。
  
出发时,大哥骑自行车来送我,他从卡车下递给我两包点心,说是母亲让带给我的。当我接过这点心时,心里却沉甸甸的,看见大哥即刻转身,低头抹眼泪离开时,突然感到丝丝的酸楚,望着大哥渐渐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毕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这两包点心,凝聚着母亲的一份心意。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
  
一、三线战场第一餐
 
 经过了两天的卡车颠簸,又徒步行走了一天的山路,下午我们才到达了紫阳县大道河镇对面的驻地。
  
行李是船运过来的,已经卸在了渡口码头的河滩上。我们开始一趟趟往返驻地搬运行李。当我把最后一个箱子搬回驻地时,已经开过了晚饭。
  
在空荡荡的路边上摆了几个大木桶。我拿着饭盒走过去,只见其中一个木桶底还有剩下一点似鹌鹑蛋大小的面疙瘩,没有一点汤水。想必是已经被人篦过了几遍。我用疲惫不堪的眼神急切的环视着四周,可并没有发现其他能充饥的饭食。这才失望的耷拉着脑袋,舀了几个半生不熟的面疙瘩啃吃着外层还算软乎的部分,随便糊弄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这就是我到三线吃的第一顿饭 “老鸹撒”。
  
再看驻地营房,那是部队战士为我们临时搭建的几顶军用帐篷。地上铺了些稻草就算是床铺。当时觉得又困又累,靠着行李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后来被一阵哭声吵醒。这才发现夜幕已经降临,四周漆黑一团,原来哭声是有人面对如此差的环境而想家了。
'谁说男儿不掉泪,只是未到伤心处’。此时此刻,这种情绪好像会传染一样。很快引起了其他帐篷的共鸣,不一会哭声连成一片。后来连队领导不知从哪儿弄来半筐小馒头,挨着帐篷给大家发。第一天的这个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二、'清理扫荡’小卖部
  
初来乍到,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离开家的孩子,谁也不会做饭,再加上面对艰苦环境一时难以接受,而引起思想上的波动。
  
部队派来给我们做饭的战士和临时抽调的学生都不太会做饭。加之运输困难,条件简陋,只能是整天面疙瘩汤来、刀削面去,要么就是清汤寡水的稀饭,咸菜,实在难以下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队领导全部到位和部队派来的军代表进驻,并组建了自己的炊事班,连队的状况才逐渐得到了好转。但是由于连队没有家底,蔬菜,副食油水少。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吃不饱’。
  
离我们驻地不远处,有一个花蛇沟口小卖部。不知被谁发现那里面有江米条和水果罐头。消息一经传开,我们这些被当地人称为'学娃子’而也仅有十七八岁的大孩子,瞬间清洗了这个小卖部。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有一种用牛皮纸包装,上面印了一个胖娃娃的'代乳粉’,竟然成人也可以吃,而被抢劫一空。这次扫荡估计是把小卖部几年的积压库存都处理完了。真可谓是饥不择食啊!
  
三、倡导红色家信传
  
有一天连里开大会,莫名其妙的把几麻袋东西摆放在队伍前面。连长念一个名字,一个人就上去领东西,好像在颁发奖品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那个特殊时期,不断有人向家里诉苦,把在这里吃不饱,饿肚子的情况告诉家里,让家里给寄东西。寄来的大多是吃的点心,炒面,罐头等。后来寄来的东西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直到有一天,连队通信员从团部一个人拿不回来了,喊几个人带家伙什去往回抬。这就不得不引起连里领导的重视了,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把这次包裹当众领回,这才有了前面的一幕。
  
倡导写红色家信的活动,由此拉开了序幕。连里领导和团支部号召大家给家里写信,多汇报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进步。不要让家里再给寄食品了,这样既会影响三线建设物资的运输,也不利于自己的世界观改造和进步,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表现。随着连队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思想工作的加强与倡导红色家信的活动开展,从家里寄食品的现象就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四、自己动手建住房
  
我刚去时在十二班,是由西安市廿中组成的。过了不久便被连里调整时打散了,我被分到了二排五班任班副,班长史来朝。
  
二排军代表郑重的找我谈话,要求我一定要协助班长做五班的工作。
  
我满怀不解的问他'班副是干啥的?’,他告诉我'班副的三大任务是:督促、检查、管理生活内务’。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我们在军代表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盖住房。听说,学生连的住房(包括女子连)都是就地取材独自完成建造的第一项工程。
  
当时营房刚建好,我们从工地找来木料(在此,要感谢4班的战友和班长王振中,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在木工祝西京同学的帮助下搭建床铺。没有床板,我们就去后山砍来毛竹并排钉在木架上。虽然高地不平有点硌,但是比睡地铺那可舒服多了。
  
有床睡,可大家的箱子、行李包也得有处放,接着又搭建了行李架。我们学生连的建制与生活规范都是按部队的要求,我们是地地道道不穿军装的当兵人,后来习惯的统称'学兵’。'学兵’是史无前例由我们而独创的称号。
  
为了保持内务整齐划一,不知谁出的主意,把大家的褥里子(白色的布)拆下来当床单。原来红红绿绿花色不一的床单换成褥里子。这下床上铺的就统一成白色的,还真整齐多了。为了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我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在拆洗同学们的被子时,把厚被子棉花扯掉一部分,同样的厚度,就可以叠出整齐的'豆腐块’了。现在有时想想,为了形式上的一致,有点对不起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们。
  
后来我又被调到二排七班任班长、班副是宁百明。
  
五、文化娱乐添色彩
  
度过了思想波动期后,同学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慢慢开始适应这种远离城市,远离舒适生活的艰苦环境。连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修建简易篮球场,成立文艺班。张军的二胡、曾铮的笛子、王瑞琪的小提琴都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少欢乐。七二年春节我们连还举办了文艺联欢晚会。各班出小节目,七班还演唱了自己作曲、填词、自编自导的“调度员之歌”。
  
黑板报也是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每个排有一块黑板,二排长很信任的把主办我排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了我。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我经常去各班了解、收集好人好事,和一些积极分子约稿进行版面设计。八班有一个能写会画的同学碟碟(许文杰),他是我最得力的助手。虽然办板报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可他是随叫随到,从来没有二话。我们排的黑板报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每期都获得连里领导的表扬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六、劳动竞赛争先进
  
在正确思想引导下,连对面貌焕然一新。大家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后,都会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
  
在我们驻地的后山上有各班的自留地,大家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浇水施肥。帮炊事班上山砍柴、挑煤,主动打扫公共卫生等等,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尤其是在开展劳动竞赛时,更是人人争先,不甘落后。连队基建要备沙石料。有的人为了给班里拿第一,半夜起床下河捡石子。小的用手捡,大的用杠子抬。收工时统计员还要拉尺量方,评出高低。
  
上山挑煤回来后。炊事班一杆大称,挨个称量,记录被一次次刷新。只是可惜了那几根被夭折的桑木扁担了。
  
上山扛木料,扛电杆,大家都是抢着扛大头。危险时刻,迎难而上,不讲待遇,不图回报,这些感人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令人难忘!
  
七、入团入党求进步
  
通过军代表和连团支部的各种政治学习教育,我们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对正确树立世界观与人生观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每一位同学都怀着一颗在火热的三线战场报效祖国、早日入团、入党的强烈愿望。我也和大家一样,前后写了三次入团申请书和多次思想汇报,因为家里成分不好,一直没能如愿被组织接纳。看到其他战友光荣入团入党,自己也感到很失落迷茫。每当这个时候,排长苏玉奇都会找我谈心,开导帮助我。让我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接受组织的考验。直到七二年八月,我终于在三线战场加入了团组织,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八、体验生活入农舍
  
有一次,我们去离驻地大概有三四十里外,一个叫'民主’的地方挑草帘子用来铺床。
  
清晨,我们班在连里吃过早饭,从炊事班每人带上两个馒头当午餐,沿着岚河边一直往里走。这小小的两个馒头怎能支撑我们这些半大小伙子的体力消耗,在路上就被我们早已消灭殆尽了。
  
回程时已过中午,在这饥饿难耐之时,我就和战友刘龙兴拐进了一家农户,想找点儿吃的。走里屋里揭开黑乎乎的锅盖,看到半锅好像是红薯苞谷糁的粥。我们跟主人好说歹说,主人才答应我们,一毛钱吃一碗。我和龙兴一尝发现是白萝卜煮的包谷糁,那时也顾不了许多了,常言道'饥不择食’嘛,有这些东西吃已经是很幸运了。一人吃了两碗再去盛第三碗时,主人压着了锅盖,说那半锅粥是他们一家人的晚饭。也难怪,这里的山民每人每月的口粮只有七斤苞谷,其它的全靠自己种点土豆、南瓜、萝卜来补充了。
  
无奈之下,我们付了钱准备走时,主人又好心的给了一个白萝卜。我们俩满心欢喜的挑着担子,啃着半个萝卜回到了大道河镇。本想再吃点儿啥,一看几个小饭馆全是'学娃子’,根本排不上号。再说连里也快开晚饭了,省点钱回去再吃吧。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走进大山农户家体验到他们的生活吧!
  
九、过年会餐'百鸡宴’
  
在连队领导的组织下,我们自己开荒种菜,喂猪,养鸡,养羊。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一年春节连里要搞一次聚餐,大家称为
'百鸡宴’。
  
炊事班大显身手,做了十多个菜,以前每个班一个菜盆儿,今天显然是盛不下了。不知谁灵机一动把班里床底下的脸盆拿到河沟里用沙子蹭了蹭,用水冲了冲,就去盛菜了。
  
这盆可是大家的百宝盆呀!洗脸,洗脚,洗衣服。刚开始还有人说这样不太讲卫生。可当几大盆硬菜摆在面前时,大家那股高兴劲,谁还会顾及什么卫生不卫生了。连里破例给了酒喝,我记得有人喝醉了。
  
十、三次遇险皆幸免
  
薛副连长是西安地质局的干部,富有地质勘探知识和经验。为了给炊事班解决燃料不足的困难,他在后山坡上找到了一处煤矿层。
  
连里抽调我和二排副高鸿友、韩维涛一起配合开采。经过几天的打眼放炮,一团团爆破的烟云散开后,还真看到了煤层。大家欢声雀跃,沉浸在兴奋之中,谁知这时危险也正在悄悄降临。
  
当时,我正在开采区清理石渣,全然不知头顶上方的岩石已经松动下滑,一块巨石霎那间翻滚下来,就在这危机时刻,薛副连长猛拉了我一把,使我脱离了塌方的危险。好幸运,躲过了第一险!
  
有一次,到团部参加一个学习班,临时住在团部招待所。睡午觉醒来时,突然发现有一块茶碗大的石头放在床边。同屋的人告诉我,刚才不知哪里放炮,这块石头砸穿油毡房的屋顶落在我的床头,想想真有点后怕。我命大,躲过了第二险!
  
还有一次是跟电瓶車进洞。我平时在调度上班,非常羡慕列车长挥着小旗,吹着哨子,神气十足的指挥着电瓶车风驰电掣般穿梭在长长的隧道中。多神气!
  
这天刚好一个列车长没来,我便自告奋勇去体验一回。进去还算顺利,出来时电瓶车头在后面,将装满石渣的斗车一节一节连接后推出来,而列车长是要站在最前面斗车的架子上指挥。
  
隧道里光线昏暗,斗车正在快速行进中,突然发现前方好像有什么东西卧在轨道上。我立即吹哨让电瓶车停车。可由于满载石渣的二十几节重车的惯性,根本停不下来,眼看就要撞上了,我急中生智,本能的一个飞跃跳下了斗车。
  
前面挡道的是一个装有几根支撑圆木的斗车,直接被撞翻。好几个斗车也脱轨了,原来这是给主洞里送支撑木的车。几个民工不知什么原因将车停在了主道上。事后发现有一个原木直接撞进了斗车的架子里,费了好大的劲才拔出来。可见撞击力之大,要是撞上人,估计是小命难保了。真可谓事事难料,躲过了第三险!
  
十一、受益终身两收获
  
从家里走时,我不记得带什么重要的东西了,只记得带了两大盒胃舒平。从小胃不好,到三线后时有不适。可带的药很快就吃完了。只能经常去连部卫生室开点治胃痛的药。由于交通运输困难,药品很紧张,卫生员每次只能给几片酵母片。加上有一段时间粗粮多,整天是苞谷糁,苞谷面发糕,吃后烧心吐酸水,常常胃痛。刚开始班里有的战友拿点去换病号馒头。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就拒绝了。坚持有啥吃啥,可这胃痛折磨的人实在难受。有时路过营部就去找人家卫生员给点药,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脸也混熟了。
  
有一次营部卫生员说'我给你做个手术吧!’。当时也是有病乱投医,没考虑有没有危险,就直接躺在手术台上任其下手了。
  
说是一种'埋线’手术。就是在肚脐上方的一个穴位缝了一针,然后两头一剪。贴了块纱布。完事自己回了连队,也没当回事,继续正常上班,吃饭,睡觉,难受就找点儿药吃。然而,从此后不知不觉胃痛的病症居然减轻了。后来竟然不用再吃药了,真是很神奇。从三线战场回来后也再没有犯过胃病。这是我上三线最受益,也是最大的一个收获。
  
另外一个收获,是我从学校去三线时,个子又矮又小。班里高个子女同学老取笑我,经常和我比个子。谁知道两年多的三线生活,我的个子长到了1.75米,现在的我可自傲了!每当同学聚会,我都会故意找那些和我比过个子的女同学比试一下。这应该得益于三线艰苦环境的锻炼和刘强炊事班大厨们的可口饭菜。
  
十二、冒险探访白岩寨
  
我的老伴也是三线学兵,她是5810部队女子20连的学兵,因为共同的经历与三线情怀,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俩除多次跟随同学,战友重返安康、紫阳、大道河参加各种活动,还曾三次两人自由行,故地重游。
  
记得最后一次去大道河,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再一次近距离的到曾经日日夜夜战斗过的白岩寨隧道口看一看。
  
过去的便道已经被库水淹没,没有船无法从下面过去。我突发奇想,想从上面的公路走到白岩寨洞口的那条沟上面,再顺着沟下去。谁知那条路因为很久没人走了,杂草丛生,连一点路的痕迹也找不到了。只有披荆斩棘,扶着树干,摸索着朝那个方向往下走。最后好不容易摸到了白岩寨洞口对面的隧道口正上方,实在不能下去了。
  
铁路部门为了安全,隧道口全部用钢丝网围挡无法靠近。遥望着那拱形的洞口。当年那个热火朝天的战斗画面仿佛又回到眼前:排风机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斗车的轰隆声和广播里的红歌声就在耳旁回响,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突然一声汽笛划过上空,和谐号列车从洞口呼啸而出,才打断了我的沉思,这才回过神,向上攀爬返回。
  
路上我问老伴'这么危险,你为什么不劝我,而任我下去?’她平静温和地说'看到你那么坚决的态度和渴望的眼神,我还能说什么?只能陪你下去了’。这就是老伴,一个和你风雨同舟,有着共同经历和梦想的三线战友。

 
  
我们徜徉在紫阳、大道河的汉江边上,遥望着曾经的驻地营房。坐在紫阳桥头和白岩寨洞口注视着一列列火车急驶而过,脑海中浮现出那段难忘的经历,不觉得感慨万千。
  
这里曾是我们为祖国奉献青春,流血流汗的地方!尽管稚嫩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硬茧。尽管当年苦不堪言,我们经住了考验,我们和铁道兵、民兵一起打通了这崇山峻岭的隧道,造福于一方百姓。
  
青山绿水见证了当年的'学娃子’,个个都是'英雄汉’!
  
勤劳朴实的紫阳人至今没忘当年的'学娃子’,战友们爽朗的笑声永远回荡在花蛇沟山谷。
这一生知足了,因为我们曾经是'学兵’!
5808部队学兵127班长  王秦民
 


责任编辑:梦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