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临床】王进喜:贺氏三通法治疗四型麻木症效验

 一元堂中医张 2022-10-30 发布于辽宁

图片
贺氏三通法治疗麻木症效验

王京喜 何其勤 指导:贺普仁
麻木症是一个综合症状,可产生于多种疾病,在临床上往往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贺氏三通法即微通、强通、温通之法。微通为毫针针法,强通为三棱针放血针法,温通为火针针法、灸法。使用贺氏三通法,主要据病之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来选经配穴,施行不同的刺法,酌情采用微通、强通、温通以调补气血,通其经脉,祛瘀行滞。“通”“调”与“补”是贺氏三通法治疗麻木症的特点。


01
PART
气虚型
以躯干麻木为主,多伴倦卧乏力或躯体畏寒,四肢欠温,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症状特点:以清晨醒后或卧床久后症状加重,稍事活动症状可减轻好转,活动稍多后麻木复又加重,且四肢酸懒明显。
取穴:中脘、大巨、足三里。
中脘为任脉之穴,胃经募穴,又为腑会,常以调补中焦脾胃,运化水谷,中气得充,气血即有生化之源。
大巨为足阳明之穴,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大巨又为气血“大聚大汇”之穴,用以调补全身气血,尤以真气未损的气虚型效果显著。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穴,与大巨、中脘相配伍,以补中气,中焦水谷得以运化,气血得生,麻木可愈。
治疗特点:中院穴用3或4寸针,以45°角向下斜刺,针感以胃脘部发紧为好,均用补法,采用轻刺激,隔日1次;如气虚导致四肢欠温,畏寒,则应在中院加灸,每次20分钟。
病例1:田某,女,42岁,干部,1991年4月初诊。双下肢大腿外侧麻木两月。发病原因不清,发作时轻时重,休息静卧后症减,活动后加重,曾用维生素类药物无效,西医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查:双侧股外侧痛觉减弱,触摸自觉麻木症状加重,面积约22×10cm²,舌苔白,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疗时取中脘、大巨、足三里,采用补法,隔日1次,6次后症减,约12次治疗后症状消失,体检病变部位,痛觉恢复正常。


02
PART
血虚型
本型多见于妇女,尤以30~50岁女性多见,伴夜寐不安,多梦,情绪易于急躁,四肢欠温,可有月经失调,以月经量偏少为主,舌淡苔白,脉细。
症状特点:以蚁行麻感为主,可时轻时重,有时表现为周期性,常有夜间被“麻醒”的主诉。
取穴:大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三阴交为足太阴之穴,交于三阴,其性善走阴血,功用补血调血,清理血瘀血滞。
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其性善走阴分入血,可调补阴血,行气化滞。
大巨、足三里调补中焦之气,三阴交、太冲调补肝脾之阴血,气充则血生,气行则血行,具有较好疗效。
治疗特点:均用补法,以捻转补法,轻刺激量为度。病人感到穴位局部稍酸稍胀即可。
若四肢末端麻木为主,据急则治标原则,可以井穴点刺放血,出血量以“豆许”为度,每次放血2~3次,为标本同治法。
病例2:李某,女,29岁,工人,初诊1991年4月,小产后出现双上肢末端麻木1个月。其麻木时向双臂及肩部走窜,自述以蚁行感为主,伴急躁易怒,舌淡胖大苔白,脉沉细,查无明显体表感觉障碍。
取穴:大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井穴点刺放血,隔日1次,2次症减,经7次治疗后痊愈。


03
PART
气滞血瘀型
本型可见于任何部位的麻木,以四肢末端及胸背部为多,常伴有胸胁疼痛,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等症状,女病人常有月经失调,脉弦涩,舌苔白,或边尖红,扪诊阳陵泉、膻中、期门等穴,常有明显压痛,膻中有时可扪及小结节。
症状特点:以麻窜感为主,常呈蚁行感,有时呈游动性,其症常在郁怒后加重,精神情绪有时影响症状的变化,若气滞日久,化为瘀血,则麻木部位可伴有疼痛,病人常有“疼窜”的叙述。
取穴:支沟、阳陵泉、热症用行间,无热取太冲,局部阿是穴或放血。
支沟为手少阳经穴,其性善调气机,解郁化滞,络于厥阴。阳陵泉为足少阳经之合穴,主气逆不畅,疏调气机,两穴合用可使少阳气机枢转,经脉通畅,肝郁得除。
太冲为足厥阴俞原穴,足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太冲善调阴血,肝为阴,胆为阳,血充则气机易干枢转,肝气得以疏泄,则肝气条达,气血充盛,用本穴以血虚气滞而无热症者为好。
行间为足厥阴荥火穴,善解肝热之滞,用于气滞化热者为好。
治疗特点:气滞麻木明显,用龙虎交战手法,先补后泻,针感要求为局部胀、窜、麻为好。症状面积较大者,可用多针毛刺法,每日针治1次,血瘀疼痛明显者,在局部拔罐放血,隔日1次。
病例3:于某,男,54岁,干部,1991年6月初诊。双上肢,肩臂麻木疼痛1月余。一月前,因骑车时间较久,下车后发现双臂活动不利,麻木,疼痛,双手握力减弱,转头不利,右肩胛部发木,X光片诊为“颈椎关节病变”,曾服西药、中药症状未减来诊。查双手握力偏弱。右肩胛部约10×10cm²痛觉弱。
取穴:阳陵泉、支沟、风池、风府,肩胛部多针毛刺,以龙虎交战手法,中等刺激量,每日针治1次:4次后症减,改用局部放血拔罐,约12次后左臂症状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右肩臂症状明显好转,双手握力恢复正常。因出差未继续治疗。


04
PART
阳虚寒凝型
本型由于素体阳气虚弱、不能温通经脉所致,故常以四肢末端麻木为多,时伴双下肢肌肉抽搐或动,四肢欠温、扪之发凉,喜热畏寒,语声低微,甚则下肢浮肿。舌胖大齿痕,苔白津滑,脉沉弱无力,尺微,稍缓。
症状特点:其麻木多在四肢肘膝以下,常伴有疼痛,遇冷加重,遇热则减,身阳虚症状明显。
取穴:由于本型机体功能差,应以调整全身状况为主。关元、神阙、涌泉均灸,局部火针点刺。
关元、神阙为任脉之穴,重用灸法,以补真阳:涌泉为足少阴之始,为阴中至阴,施用灸法,以从阴引阳配以局部火针,温阳通脉。
治疗特点:本型重用灸法,关元、神网隔附子饼或干姜饼灸,每次每穴灸1小时以上,时间较长为好,每日1次;涌泉用雀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局部火针点刺,以针烧红烧透为度,隔2~3日1次。
病例4:田某,男,46岁,农民,1991年10月初诊。双足跟疼痛,麻木近2年。原因不清,行路时疼痛麻木加重,严重时足不能触地,有时触地出现异常感觉。西医诊断不清。
查舌苔白,脉沉细。
取穴:关元,灸法;昆仑、太溪及局部阿是穴火针点刺,每周2次。
针5次后麻木疼痛均减,8次后左侧症状基本消失,行路正常。右侧症状明显好转,经10余次治疗后,双足跟症状基本消失。


贺氏三通法是贺普仁教授对毫针、火针、放血、灸法等疗法的总结。运用三通法的关键在“通”、“调”,“通”则是第一位的。临床应用贺氏三通法,重要的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清疾病的寒热虚实,操作时选用不同的针具,熟练地运用各种针法,做到行神并用,心眼合一。“微通”强调对“微”与“妙”的理解。“温通”强调使用火针时,热度以烧红透为宜,切以“快”“准”为原则,灸法要求热力适度,不可偏颇。“强通”强调选穴精练,出血量该多则多,该少则少,不可拘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