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研习 余映潮老师 一、名师简介 教师名片 余映潮,男,1947年生,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特级教师,曾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七本专著。 教学理念形成阶段 1.沉淀阶段 上中学时对语文已经痴迷;1966年附中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的相关工作,更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理想;1968年,离开武汉下乡至荆州农村教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2.提高阶段 1982年调至湖北监利县教学研究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1984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同年调入湖北省荆州地区教研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 3.升华阶段 1993年点评上海教研室徐振维老师的《选场》教学案例时提出了“板块式教学模式”和“主问题设计”这两个概念。1997年,五十岁的余映潮重新站上了讲台,开始了语文示范课的生涯。这一阶段,他通过分析和整理名师的教学经验,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改进,最终使“板块式教学模式”和“主问题教学设计”变得更加系统、完整。 二、教学特色 板块式教学 1.板块式教学概念 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2.板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简洁实用、任务明确; 教学板块之间紧密联系; 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板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4.板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启示 从教学步骤清晰的角度设计教学; 从教学简洁明了的角度设计教学; 从教学重点突出的角度设计教学; 从能力训练的角度设计教学; 从课型创新的角度设计教学; 从综合复习的角度设计教学。 5.板块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路丰富,设计角度灵活,教师在借鉴这种教学模式设计课文时不要死板的生搬硬套。教师根据个人教学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学情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板块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①有规律可循 ②深入文本 ③重视对话 “板块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可能割裂课文教学的内容,削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板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都是由教师提前设定好的,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可能会压抑学生思维拓展性的发展。 “主问题设计” 1.提出背景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几个现象: 一是无主要问题,问题的侧重点不是十分明确,简单化提问。 二是板块割裂比较严重,问题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流畅,空泛提问。 三是局部式的提问,问题的设计缺少一种全局意识,漫天式提问。 四是问题极其杂乱,我们很难从中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琐碎提问。 主问题”设计是针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凸现的“连问”、“碎问”及“追问”不良的提问现象提出的。 2.“主问题设计”的概念 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他写道:“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活动’,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加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的探讨过程。能够从教学内容整体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叫主问题,这种教学设计方法叫“主问题设计”。 3.“主问题设计”的特点 (1)内容上开放 首先,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能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其次,“主问题”不能提一些过于浅显的问题,要能够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最后,“主问题”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也可以是语文课堂活动。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与文章紧密结合,由一个问题引出下一个问题,关联到全篇文章。 举例:《旅夜抒怀》分别从诗人内心独白、电影镜头转换、舞台布景的设计以及与诗人对话角度,对课文进行艺术性改写。学生能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进入课文内容,开展长时间训练活动。 (2)结构上清晰 举例:《木兰诗》的品读教学。设置了三个大的问题,组织教学,精妙得当。 (3)形式上多变 多变的教学形式,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课文阅读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举例:在《春》这样的写景散文教学时,余映潮老师请学生们品析、阐释课文这段文字的语言表达之美。 4.“主问题设计”评价 (1)推进语文教学整体发展 “主问题设计”教师带领学生从最基本的听读训练出发,达到最终说写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促进发展综合思维与交际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强学生各种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效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问题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不可分,语文教师能否提出优秀的教学问题,与教师个人语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紧密相连。 (3)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 “主问题设计”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没有意义的提问现象,这种教学方法真正立足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祖围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5.一个小的思考?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语文教师教学时除了给学生传道授业外,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问,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教学中,余映潮老师设置了三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是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创编成语故事“门庭若市”?第二个问题是能否用对比的手法设计“词义辨析”卡片?第三个问题是哪些关键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三个问题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三次深入的研读活动,覆盖比较全面,学生活动也很充分。 但在这节课上,学生还是紧跟着教师的指示学习语文,没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思考的机会。 总之余映潮老师“主问题设计”的语文教学思路新颖实用。但“主问题设计”使用不当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避免一味套用,应将“主问题设计”和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更好的调动语文课堂的活跃氛围,真正发挥“主问题设计”最后的使用效果。 语文教师观 1.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语文教师必备的阅读教学技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课型设计技能、能力训练技能、语言教学技能、活动组织技能、手法运用技能、朗读训练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教学撰写技能。 2.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 余映潮认为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语文教师的提炼主要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积累材料。第二步是划分材料的类型。第三步是定性命名,教师可以从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等角度命名自己材料划分的类型。 3.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和科研这两项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余映潮老师认为语文教师为人师表,要有一定的育人能力。 启示:在设计语文教学的时候,将语文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无形的影响,将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落到实处。 三、课例评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 视频 01 学 —— 如何评课? 从教师角度 (1) 新课如何导入? (2)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3)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5)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补充哪些知识? (6)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7)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8)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从学生角度 (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 (4)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02 评 —— 课例分析 请你评课:“读——辨——品——议”,选择以上任意一个环节评析。 1.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读——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 用朗读表现课中的人物 2.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辨——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两个同行而意义有区别的字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3.由点到面,逐渐升华 品——从文中的一个字(词)读出了; 从文中的一句话中读出了; 从这篇文章读出了; 议——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写法、表达) 整体评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板块式 ”与“主问题”息息相关 从教者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 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块板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再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问题的设计极富特征。这四个问题,可称为“串问”或“顶针问”,四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细、深刻,似乎一气呵成,组成了完满的教学结构。 03 拓 —— 学习拓展 “板块式教学”的其他案例 ![]() ![]() 04 思 —— 反思进步 板块式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1.板块切分随意,缺乏整体意识,导致语文教学割裂文本意脉与教学意脉的统一; 2.板块之间组合随意,忽略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有效吸收; 3.板块间连缀缺乏梯度,语文课堂没有多少思维容量不利于提升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发展; 4.机械套用板块,教学步骤走向八股化,呈现“千课一面”的现状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