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忽视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憩苑 2022-10-30 发布于内蒙古
时间:2021-07-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谢立科

专家简介:谢立科,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首都名中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委执行会长,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眼科医联体总负责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视网膜静脉阻塞项目负责人。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指由眼部或全身性血管疾病引起的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缺血或梗塞。包括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本病对于视力影响较大,常常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黑影遮挡、视物色暗等。很多人觉得自己看不清楚,视力有所下降,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这个病,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动脉阻塞及其相应治疗方法。

视网膜静脉阻塞

有患者陈述:“大夫,我最近看不清楚手机,走路也看不清楚,眼前总感觉有东西挡着,社区医院的大夫说我眼睛里面出血了,你快看看我的眼睛怎么了?”这种眼底出血的情况首先要考虑是不是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常见的眼底出血性疾病,由于视网膜静脉发生急性梗阻,眼底表现为视网膜静脉充血扩张、血流瘀滞、出血和水肿,主要并发病为黄斑水肿(ME)和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视力下降,长期、反复发作的黄斑水肿和缺血可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重者致盲。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分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

视网膜静脉阻塞近年来发病率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本病为多因素致病,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龄、吸烟等密切相关,年轻患者可能与炎症等有关。因此,控制危险因素、早期治疗对于本病预后极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属于“络损暴盲”范畴,为典型的络病,多与气滞、血瘀、水湿、痰凝相关。因眼底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积”包涵了气滞、血瘀、痰浊、水湿等病理表现。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笔者提出“络损积阻”为本病病机,“祛积通络”为本病治则。“祛瘀通络方”(桃仁、红花、生地黄、当归、鸡内金、法半夏、陈皮、茯苓、三七粉、防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与修复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提升视功能。

目前国际上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仅为针对并发症黄斑水肿和缺血,球内注药术(抗VEGF药物)为一线治疗,激光、激素和玻璃体切除术为二线治疗,但注药术需每月反复注射,患者经济负担重。中医可通过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扶正祛邪、减轻病程、减少复发和注药次数。

视网膜动脉阻塞

如果一觉醒来单眼骤盲,如果排便时突然眼前有黑影,如果低头或者运动时视力突然下降,如果躺在美容店的床上进行隆鼻操作时突然视物不见,以上的情况出现可能是患了一种眼科急症—视网膜动脉阻塞,即眼中风。引起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原因常为血管的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夹层动脉瘤,但整形手术如玻尿酸或假体填充也可导致本病。

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病率低,约为十万分之六,但对视力的损害极大。这是因为视网膜动脉血流中断,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水肿,视细胞迅速死亡,从而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永久损害不能复明。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典型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呈乳白色半透明混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认此病。

目前西医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是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在4~6小时内,但禁忌症多,并且存在短暂性失语等术后并发症,不适合年龄大、全身疾病多及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的患者。

视网膜动脉阻塞属于中医“暴盲”的疾病范畴。对于本病特点,《清·抄本眼科》指出:“不害疾,忽然眼目黑暗,不能视见,白日如夜”。其病位在眼底络脉,窍道不通,脉络瘀阻,目窍失养,津液不行,故病变区视衣水肿;气机停滞,目窍阻闭,神光发越不得,故猝然盲而不见。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气机逆乱,血脉瘀滞,针对本病特点可以“通窍明目”为本病治则。治疗方法为前房穿刺联合中药、针灸、扩血管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其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对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的患者同样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