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画山塘橹声幽

 苏迷 2022-10-30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10月17日 B07版

  华致中

  一

  岁月,是一阕难忘的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桅樯林立,水航繁忙的姑苏山塘河,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曾经的大德小学(原郁家祠堂)与虎丘中学(前身李鸿章祠堂,又名靖园),感召着“最是书香能致远”。尽管后来乔迁几多,可脑海里常浮现“花照水,风拂柳丝舞动;船橹摇,七里芳堤一脉”的诗情画意。尤其是隔着窗棂顺耳的“橹声咿嘎”幽幽之声,成为我心中的一盏灯,每每忆之倍感温馨。

  始自繁华古阊门,终点虎丘山的七里山塘街(河),店坊云集,物产丰富,胜迹浩繁,山水灵秀。街东段,枕河人家聚集,楼街廊桥别具,水巷码头稠密,过往桨声如梭,尽显唐人杜荀鹤笔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景致。其间,不时有单桨小舼穿插兜售蔬果,只要谁家主妇在楼窗口招呼,那舟便应声而至,从楼窗口吊下的竹篮里货款两讫。

  星桥廛肆繁盛。面馆酒家、茶室书场、南货腌腊、茶叶糖果、药房文具、酱园布店、菜场米行、匠作烟杂、糖坊鱼行以及川流不息的街巷叫卖声,整日闹猛得很,熙熙攘攘谐融泰安。桥南河湾,码埠蕃昌,篙橹之声络绎不绝。来往航船、网艖、渔舠、货驳、柴舟、罱泥船及粪舤等,各显其能秩序井然,似一幅繁华的“星桥上河图”。借用近代学者范广宪《星桥》诗云:“官河流处架飞虹,东舫西船迤逦通。灯火楼台喧市出,一齐倒影镜波中。”年少时,我常好奇登上桥顶西眺,望着远去的桨橹,极目天边的虎丘塔影,沉醉在“七里山塘到虎丘”的美好遐思中。

  山塘支流众多,巷陌交错,岸埠古拙,舟船频发。船只驶入第一支流白姆桥河,可达“万户捣衣声”的薛家湾。宽阔水面碧波荡漾,粉墙黛瓦倒影如画。舟船迂回八字桥(八字形双桥),可驶入清洁路河直通四摆渡外城河。这段水路,桥小河窄湾多,相向之舟若过桥洞狭路相逢,船老大即呼叫“来船松摇”,对方来船闻之顷刻缓行或靠边。其中,常熟船语最最有趣,一旦猝不及防狭路相逢,则慌道:“勿好哉、勿好哉,要撞哉。”往往话音未落,两船眼看要撞,一边急忙用竹篙和绳球拼命撑隔,一边口中连连叹息:“那么好哉,那么好哉!”浓浓的虞地土白,令桥上看客忍俊不禁,有人甚至调皮地鹦鹉学舌,又引起一阵哄笑。

  二

  旧时山塘,桐桥以西街陌依旧,然对岸房舍寥落、乡野渐见。清清桐溪支流,穿桥沿圩往北奔向十字洋河,彼处的水乡秀色柳暗花明。山塘桐桥河段开阔,顺风船立马张帆疾驶,逆水舟全靠纤夫拉动,常见观音阁畔高耸的桥坡上,三五纤夫甚至更多,喊着号子赤足踽步,肩系绳索拉动货船徐行。偶遇夕照古刹,翠堤、庵阁、碧流、棹帆、桥影与乡舍相互映衬,景寂幽雅。桐桥,作为山塘街重要节点之一,史蕴特别厚重,清人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载甚丰。

  座座古桥,连接芳堤碧涧,悠悠橹声,荡漾幽邃水巷。3600多米长的流光清波,在春光秋色里,年复一年地演绎着江南水乡的淡然风雅。山塘,唐代宝历元年(825)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开凿,根绝水患,便利灌溉,通衢水陆,造福姑苏。山塘竣工,白乐天有感而发,写下《武丘寺路》一诗:“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达轿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可见白公对山塘与虎丘怀有深厚的感情。白居易离任后,时人念其功德,把堤上一座桥命名为白公桥,还集资建造了一座白公祠,称山塘为白(公)堤,以示纪念。今日虎丘山南望山桥,仍流传着白公走桥巡查的佳话。

  因河而兴、因河而富的苏州,至清康乾年间已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清代宫廷画师徐扬(苏州人)所绘《姑苏繁华图》长卷,仅七里山塘各式舟船就达百艘以上,妙笔丹青绘出湖光山色、枕河人家、水运漕运、田园村舍、市井桥韵……千百年来,繁华阊门与诗画山塘,离不开文人和士大夫的推动,以及人文精神的注入。曾经拨动多少文人的心弦而留下咏叹,以致传诵诗篇灿若星辰,流芳故事多如玑珠。古老的端午龙舟竞渡盛会,《五人墓碑记》入选中学课本,康乾两帝南巡历游山塘,中国近代首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儒林外史》“三言二拍”、苏州评弹《三笑》《玉蜻蜓》《白蛇传》以及野芳浜处陈圆圆、董小宛等画舫笙歌野史……这些丰富的佳话传说,无不让千年山塘锦上添花,名扬四海。

  三

  半塘,谓七里山塘过半。有半塘桥(又名翠云桥)为证。清人张霨《半塘诗》:“佛阁林端出,钟声达暮朝。酒帘飘扬处,知是半塘桥。”旧时,车船交会喧闹,桥畔商贩兴旺,茶馆酒家相邻,手工匠作交集。历史上此处曾建有山塘最大佛寺——晋代寿圣禅寺,后毁于战乱。半塘水巷狭窄,途经舟楫徐徐,橹声欸乃此起彼伏。过半塘,街河之景逐渐疏朗,乡舍花篱簇簇,田园渔樵牧歌,伴着幽幽橹声,梦里水乡由此渐入胜境。

  古诗曰:“路出山塘景渐佳,河桥杨柳暗藏鸦。欲知春色存多少,请看门前茉莉花。”早年普济桥一带,春光情调优雅。桃花灼灼,新柳依依。悠然中,白帆碧流桥影映,水凫扑棱并低飞,墟里人家花丛掩,环青绕绿峰争出。黄昏夕照,放学回家途中,我会兴致勃勃登桥放览。暮色里,老街灯火阑珊,时有骆驼担敲击竹梆笃笃。微风拂过,谁家窗口琵琶声起?烟水里,桨声灯影,时有船工号子随风飘荡。倦鸟掠空,舣楫傍岸,炊烟袅袅……那种诗画意境,是水乳交融的自然和谐。

  山塘的魅力,先贤早有赞词,并镌刻于普济桥两侧石柱。东联是:“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西联是:“南临路轨,云东咫尺到梁溪;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对联指点了桥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水道走向,同时描绘了三孔石拱桥的不凡气势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历代山塘诗咏丰厚,笔者甚喜清人曹仁虎《泊山塘》诗:“宛转芳堤落镜中,棹声隐隐出烟丛。花前玉笛千家月,柳外珠帘七里风。水涨桥痕添澹沱,云封塔影人溟朦。莲更欲转灯初歇,独向寒塘系短篷。”诗意柔美,如饮醍醐。

  四

  桥堍北端街畔,曾有一只古青石狸头遗存(目睹另一只在西山庙桥),雕琢精美,栩栩如生。也许是过往行人为沾祥瑞,狸头已被抚摸得光溜锃亮,愈加可爱。七里老街,原每一里路设一只石狸以喻里程。狸(里)谐音,时人皆识,这是先人的匠心智慧。当然,七狸的传说还有其他版本。自此一路西去,翠堤小桥座座,碧波舟帆片片,尤其是形态各异的石桥,成为河上的靓丽风景。这在文人笔下,成为不可多得的尤物,著名画家杨明义先生的水墨《百桥画册》,载有通贵桥、同善桥、西山庙桥等,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山塘,出彩之地多矣。大概因花神眷顾,长堤总是濡染在“红紫万千披锦绣”的氛围里。有诗曰“山塘日日花成市,园客家家雪满田”。虎丘种花历史悠久,清《元和县志》载:“郡中人家欲栽种花果,编葺竹屏篱者,非虎丘人不工。相传宋朱勔以花石纲误国,子孙屏斥,不列四民,因业种花,今有其遗风。”

  虎丘人家种花,以玳玳、茉莉、白兰花、玫瑰和栀子花等为主。每逢盛季,堤上“筠篮竹担香相送”,河上“吴女花船背橹摇”,采摘的花朵纷纷送往设在附近的苏州茶厂收购站。所制花茶清香爽口甘醇芬芳,北方茶客最爱。其实,虎丘茶早在明代就为文震亨所赞,他曾在写到茶叶时这样评价虎丘茶:“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记得那时上学途中常邂逅身着蓝印花布服饰的卖花村姑。把玳玳、茉莉花扎成各式花球花束,又用麦秆编成小巧玲珑的花茧,内装白兰或玳玳花朵,走街串巷挎篮叫卖。“啊要——栀子花白兰花。”糯糯的吴侬软语如甜美歌谣,伴着袭人花香诱人心醉神迷。真有一种“深巷平明唤一声,惊回多少红楼梦”的意味。不仅如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吕纯阳诞辰神仙庙会,花农必担小盎,草木鲜花,不约而同赶到阊门内福济观出售,号为神仙花,市民竞相购之。

  五

  过斟酌桥须臾,虎阜金刹在目,寺前河埠舳舻相接,老街车马川流不息。山门桥堍,蛋壳画作、麦秸扇子、竹藤器具、泥作玩耍、应时花木和时令小吃,游人络绎不绝。自古以来,仰慕山胜士人如织如云,留下无数游记美文。明袁宏道《虎丘》、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清黄金台《虎阜登高记》、清袁学澜《虎阜观灯船记》等,以诗意的笔触,将七里芳堤之秀、画舫灯船之美、海涌山丘之胜,倾注于字里行间而脍炙人口。

  街河尽头西山庙桥,翠荫掩映孤帆远。那里既是白堤的句号,又是船往梁溪方向的起点。千年山塘,是两岸万千人家的生命河、黄金河、幸福河,众多会馆遗址,是水域繁荣昌盛的见证。清人杭世骏评曰:“会馆之设,肇于京师,遍及都会,而吴阊为盛。”一条街(河),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堪称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如今,在保护和更新过去的记忆中,姑苏山塘获“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之一”等殊荣,并继续在前人留下的文化印章里,展示其独特魅力和气质风范。

  山塘橹声,水天堂的天籁之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