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万寿山上的须弥灵境和四大部洲

 新用户8926AVU2 2022-10-30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北京万寿山前山的佛香阁(图片左侧四分之一部分)和后山的四大部洲(图片右侧四分之三部分)

北京万寿山属燕山余脉,坐落在皇家园林颐和园北部,高五十八点五九米,其前山和后山均有依山而造的建筑群。万寿山前山是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的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万寿山后山则是今天笔者要说的汉藏佛教建筑群——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

四大部洲,又称四大洲、四洲、四天下、须弥四洲,是佛教传说中的地名。四大部洲是佛教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是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位于须弥山四方。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的神山。在古印度宇宙观中,须弥山位居世界中央,乃宇宙中枢,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在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按《长阿含经》(四部《阿含经》之一)所说,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有四个天下,亦称四大部洲,位于须弥山东方的是胜神洲,即东胜神洲;位于须弥山南方的是赡部洲,即南赡部洲;位于三是须弥山四方的是牛贺洲,即西牛贺洲;位于须弥山北方的是俱卢洲,即北俱卢洲。

在北京颐和园这座清代皇家园林内有一处景观,借用佛教传说中的地名而称作“须弥灵境”和“四大部洲”,即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其就位于万寿山上。

根据相关材料推测,北京万寿山的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应在清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之前开工建设,并不晚于清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告竣。也有资料明确表述,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

文章图片2

北京万寿山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模式图

文章图片3

北京万寿山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手绘图(无北侧三座牌楼)

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位居万寿山后山中部,占地两万平方米,坐南朝北,依山面河,气势雄浑。“须弥灵境”和“四大部洲”为汉藏混合式佛教建筑群,共有大小建筑二十余座,它们顺依山势,就地而起,由北向南,逐次升高,上下交错,左右对称,置于后山山坡之上。整个建筑群平面略呈“丁”字形,南北总长约五百米,分为两个部分,北半部(前部)是须弥灵境,南半部(后部)为四大部洲。须弥灵境以须弥灵境殿为中心,四大部洲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而须弥灵境殿与香岩宗印之阁北南相邻,又构成了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的中心。须弥灵境与四大部洲,一个是汉式殿堂建筑群,一个是藏式碉房佛塔建筑群,样式不同,风格迥异,虽呈北南布局,但却有机地融合在一个大的建筑群之中,这一精巧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特色。

须弥灵境为汉式殿堂建筑群,北临后湖和苏州街,南倚四大部洲,采用伽蓝七堂式的汉地佛教寺院布局,但因受地形限制,省去了山门、钟楼、鼓楼和天王殿等建筑,只建有正殿(主殿)及其配殿和北侧的三座牌坊。

须弥灵境建筑群从北向南共有三层,彼此之间落差不大。

第一层为三个牌楼围成的一个广场,北侧是“慈福”牌楼,两面分别额书“慈福”和“慧因”;东侧是“梵天”牌楼,两面分别额书“梵天”和“宝地”;西侧是“旃林”牌楼,两面分别额书“旃林”和“莲界”;三座牌楼皆为四柱七楼。三座牌楼之间点植松柏,使之与园林氛围相吻合。广场南侧是第二层平台。

第二层平台上是两座配殿,均为面阔五间的二层建筑,东配殿宝华楼坐东面西,西配殿法藏楼坐西面东。第二层平台南侧是第三层台地。

第三层台地上是须弥灵境建筑群的正殿(主殿)——须弥灵境殿,它是万寿山后山中轴线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六间,两檐间悬挂“须弥灵境”匾额,殿内供奉三世佛。

文章图片4

北京万寿山四大部洲建筑群(局部)

在须弥灵境殿南侧的金刚墙上就是南半部(后部)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以西藏地区著名古寺桑耶寺为蓝本、采用曼陀罗图式佛教寺院布局而建,成为清代乾隆皇帝“兴黄教,安众蒙”民族怀柔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四大部洲为藏式佛教建筑群,其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四周环布着沿陡峭山体交错排列的藏式碉房式建筑和藏式佛塔(喇嘛塔)。其中四座藏式佛塔(喇嘛塔)分别被称作“绿塔”、“白塔”、“黑塔”和“红塔”,塔型别致、美观、端庄。

四大部洲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是一座三层的巨型楼阁,象征着须弥山,其内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四大部洲是位在香岩宗印之阁四周台地上的碉房式平台及平台上的黄琉璃瓦顶小殿,分别象征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在四大部洲之间又有八小部洲。八小部洲是四大部洲前后左右八个体量小些的碉房式平台及平台上的平顶碉房小殿。在香岩宗印之阁的右上方和左上方各有一座台殿,为碉房式黄琉璃瓦顶,即日殿和月殿,分别象征着出没回旋于须弥山两侧的太阳和月亮。

文章图片5

北京万寿山四大部洲建筑群(局部)

“香岩宗印之阁”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在香岩宗印之阁周边四角各有一座造型不同、颜色各异的藏式佛塔,绿塔名“皆莲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白塔名“天洁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大圆镜智”;黑塔名“吉祥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平等性智”;红塔名“地灵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成所作智”。绿塔代表的“妙观察智”、白塔代表的“大圆镜智”、黑塔代表的“平等性智”、红塔代表的“成所作智”与“香岩宗印之阁”代表的“法界体性智”组成佛教密宗的“五智”。

在四大部洲建筑群南侧是一段半圆形围墙,象征着世界终极——铁围山。

在四大部洲建筑群的西面山脊上,是万寿山前山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的最后一座建筑——智慧海无梁殿。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位于万寿山前山,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位于万寿山后山,虽然它们的中轴线均为南北走向,但却不相交汇,而是相互平行,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位置偏西,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位置偏东,彼此隔着山脊,一个面南,一个朝北,相互背对。

这样一座将深奥的佛教理论与精美的园林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于清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下一片砖石塌台,唯有其最北端的“慈福”牌楼幸免于难。

清代光绪年间,为了存放原大报恩延寿寺残存的佛像,在旧址上重建了香岩宗印之阁,其它仍是瓦砾一片。重建的香岩宗印之阁,由三层的楼阁改成了一层的殿堂,从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已远不能与清代乾隆时期香岩宗印之阁的原貌相提并论。

如今人们来到颐和园万寿山后山看到的四大部洲建筑群是一九八〇年国家拨巨资重建的。

从颐和园内万寿山东西两侧绕行至万寿山后山中部即可看到四大部洲。从万寿山前山上到佛香阁,是过不到后山四大部洲的,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与四大部洲建筑群在万寿山山脊上互不相通。

若是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则距离四大部洲很近。进园后走过北南横跨在后湖和苏州街上的颐和园长桥,迎面台阶上是“慈福”牌坊。穿过“慈福”牌坊后向南眺望,便可看到金碧辉煌的四大部洲建筑群。

文章图片6

北京万寿山四大部洲各建筑分布图(左下角为实际方向)

文章图片7

正面观北京万寿山四大部洲建筑群(图片下三分之一是须弥灵境殿遗址)

重建的四大部洲各建筑仍按清代乾隆年间布局,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仍为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层殿堂,其四周是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殿、月殿和位于香岩宗印之阁西南的绿塔、西北的白塔、东北的黑塔、东南的红塔。但须弥灵境殿未被重建,只是修建了台地作为遗址展示。因此,今天的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上,只有“四大部洲”,而没有了完整的“须弥灵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