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十六:万寿山后山(修订版)

 zzz_0401 2023-06-29 发布于北京

2022年,全国加强了疫情防控,出行不便。幸好颐和园离家不远,便把这皇家园林游了一年。游毕照例要有游记,洋洋洒洒写了二十集。现在回过头一看,当初写得手忙脚乱,免不了有遗憾之处。因此,就此时心中不慌,慢慢地整理、修订一遍重发,算是二刻吧。二刻版纠正了一些错谬,校勘了一些笔误,补充了一些内容,更换了一些图片。重新发布,与读者共享

=====================================================

前面看了颐和园里的大部分景点,看了前朝后寝,看了万寿山前山中路殿寺楼阁,看了昆明湖东西南北岸,也看了后溪河沿岸。之后,肯定要把万寿山后山也看一看。前山最重要的建筑是排云殿佛香阁,后山最重要的则是后大庙,现在称作四大部洲。

清朝皇家推崇藏传佛教,其实不仅清朝,元朝也是,元清皇上都有一位藏传佛教活佛做帝师。元朝忽必烈的帝师是萨迦派的八思巴;清朝最初是格鲁派巴周活佛做彻辰国师,康熙朝后是章嘉活佛。北方游牧民族最早多是信奉萨满,这是一种类似拜火教的原始崇拜,执业教士是叫做萨满的巫师。萨满在现在中国已基本消失,但是韩国人还信这个。女真人从金代开始逐渐信奉佛教,到了清代已经是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倒不是说清皇室有多么信奉藏传佛教,而是推崇藏传佛教有利于管理蒙藏地区。“兴黄教以安蒙藏”,黄教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

清朝皇帝为了推崇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就到处修建喇嘛庙,清代在北京修建的寺庙全都是喇嘛念经庙。这些喇嘛庙并不都是藏式寺庙建筑,而是藏汉结合的,而且是以汉式建筑为主。乾隆帝当年建造清漪园的时候,在万寿山南麓建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是汉式寺庙建筑。又在万寿山北麓建了一座藏汉结合的寺庙建筑,就是现在说的四大部洲建筑群,这两座寺里念经的都是喇嘛。清代最初的喇嘛都是蒙藏喇嘛,到乾隆时期,已经有大批满族喇嘛进寺念经。

去颐和园游览四大部洲最方便是走北宫门,我一大早就来到了北宫门,宫门前对面有一座很规矩的影壁。

既然有影壁,说明这是一座很正规的宫门。正规到什么程度?宫门前有门前广场,或者叫庭院。我过去曾说,民间院落叫庭院,家庭之院;皇家院落叫廷院,朝廷之院。严格地说,故宫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广场才可以叫廷院,颐和园这样的园林建筑还是叫庭院更合适。影壁当然就是庭院的一面端墙。

正规宫门前应当有水,北宫门外最初就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应是清漪园时期利用了万寿山阴的一条小溪。这条小河现在已经完全干涸,而且被掩埋了。小河上过去搭建的一座白石拱桥还在,桥上有白石扶手栏杆,现在被用木桥遮挡起来了。

我在这个系列游记首集曾说到东宫门前的月亮河是在大影壁背后,就是说东宫门前都不曾有这么正规的小河石桥。过了白石桥,前面居然是上台阶的院子。

说它是院子是因为它有一圈砖墙,那这院子就是宫门庭院呗,可是为什么那座大影壁却是在门庭之外?原来最初此处并无此影壁,这是民国年间从圆明园长春园门前腾挪过来的,此前这里是老乾堆土造的一座小山。

宫门两边照例有相当于侧殿那样的厢房,就是门外东西值房,东西值房背后最初也是被老乾堆了土,假装是山。看看西值房,现在是售票处。

门前的石狮依然,满布岁月之沧桑。这是清漪园原物吗?

这一对石狮完全是清代宫狮做派,你看它的形体、姿态、发型,都是和故宫里的铜狮相同。先记住这个狮子的模样,后面再说。

北宫门前除了有小河石桥以外,影壁、广场、值房的规模都大不如东宫门。再来看看大门。

这座宫门因为是一座二层楼,在清漪园时期便叫做“北楼门”,颐和园时期改称“北宫门”。清漪园时期的东宫门叫“大宫门”,很贴切。北宫门的门楼上下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上下都有一圈檐廊。一层明间和次间开门,稍间封闭。门扇在后檐柱,前门殿就很大。一层的侧檐廊也是封闭的,所以一层看上去好像面阔七间。二层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槛墙槛窗,廊下有一圈扶手木栏杆。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因为是楼,没有腰檐,腰檐位置有一圈遮椽板,或者叫挂檐板。红柱绿枋,枋梁上是官样苏式彩绘。一层顶棚是团鹤平棋天花,二层彻上明造。

二层明间挂门匾“鳯策揚輝”。

这也是慈禧手迹,原应有老乾题匾。凤策扬辉出自唐代王勃的《乾元殿颂》中“龟书吐瑞,......凤策扬辉”,是指华丽的文章。凤策是仙人骑凤时手执的鞭策,古建脊端的仙人骑鸡通常是双手握缰,并不持策,所以我们很少见到凤策。来看看颐和园屋脊上的黄色琉璃仙人骑鸡。其实正规名称应该叫做仙人骑凤,只不过因为那凤做得太像公鸡,我才把它叫做仙人骑鸡。

一层明间廊柱挂一副楹联:雉扇开时娲簧喜奏齐天乐,凤韶谱处舜琯偕陈益地图。雉扇就是自殷商即有的仪仗障扇。娲簧,传说女娲作簧,就是礼乐中的笙。凤韶就是虞舜的韶乐;舜琯(念顺管)是舜时玉笛。偕陈就是一同展现。益作赏赐解,益地图是指虞舜上位时王母娘娘赐其神州地图,也就是将神州交其治理。

门匾上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是我们常见的,遍布院内各处。楹联上有一枚非常罕见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

联上还有慈禧的一对闲章,上面一枚“知乐仁寿”阴刻方印,下面一枚“海涵春育”阳刻圆章。这副楹联是重做的,而且前面没有遮挡,比排云门所见楹联上的印章看得更真切。我曾在排云殿一集中说过这一套闲章的含义。

进门回头看一眼。这座门楼的爬磴楼梯不是在楼内,而是在楼外两侧。很特别,好像是城门內的马道。

当年的老乾若要带娘进后山大庙烧香,便要走此北楼门。进了北宫门是一片假山叠石。

假山中有御路七扭八扭,过了这片假山,就可以看见一座大石桥,这是后溪河上的那座三孔桥。

桥下是后湖的潺潺流水,水边是上一集看过的老乾给他妈妈修的买卖街。

站在三孔桥上可以看见对面著名的“慧因”牌楼,说它著名是因为下图额枋上的“慧因”二字根本看不见,哦?为什么?因为那二个字是在背面朝南的额枋上。其实朝北是正面,这面空白的额枋应该也是有字的。按照《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这里的字应该是“慈福”。

这座牌楼额枋上的题字都是禅语词汇。慧即为佛智,梵语做般若(念波惹);因,原因,就是源因。慈是佛之慈悲,福乃佛之福泽。这二年,趁着疫情,这座牌楼又被重油了一遍。顺便换了额石,把“慈福”二字恢复了。看看重油后的牌楼,它可以重新称作慈福牌楼了。

慈福牌楼很漂亮,四柱七楼,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垂脊上有仙人骑鸡领着三只脊兽。横枋上是皇家贴金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镂空木刻套环华板上有贴金龙凤。枋下雀替虽有云墩和三幅云,但没有梓框,所以它不是龙门雀替,我在排云殿一集中曾经说过龙门雀替的特点,它是清代最高规格牌楼上才有。

按制,大刹门前应有围成半圈的一组三座牌楼,这座慈福牌楼就是这么一组牌楼中的之一。牌楼下面是后山大庙的门前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牌楼,应该是和慈福牌楼一模一样的四柱七楼。按照记载,西侧牌楼额枋上写有“梵天”、“寳地”,东侧牌楼则是“栴林(念沾林)”、“蓮界”,都是佛家圣地。梵天应指色界天中的大梵天;栴林应指祇树林(念齐树林),就是祇园;莲界是《华严经》中说的莲华世界,卢舍那佛成道之国。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颐和园被焚。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小光重修时没有修到这里,只修了前山建筑。如今看见的这座牌楼是1980年按原样重建的,但是没有修复东西两侧的牌楼,现在还可以看见那两座牌楼残留的抱柱石和修复后的院墙。

你注意看,抱柱石后面地上还有一个石坑。

这是木牌楼戗杆(念枪杆)支撑的安装石窝,就是那根斜着的支撑杆。木牌楼的立柱前后都有戗杆支撑,起力学加固作用。现在的慈福牌楼和排云殿前的云辉玉宇牌楼都没有戗杆支撑,那是因为它们在重建的时候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立柱,去掉了戗杆可以增加美观。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仍然保留了戗杆,那只是为了保持原状,其实它肯定也是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立柱的。

这个小广场因为种满油松,所以俗称“松堂”。现在这里是京民健身的地方,前些年有老年合唱团在这里咿呀咿呀唱歌,还有哼呦嘿呦打太极拳的、嘣嚓嘣嚓跳集体舞的、噼哩噗咙做健身操的等等。如今颐和园里各处唱歌都被取缔了,放音乐跳舞做操的也都被删除了。这里就还剩下踢毽的,不吵不闹,也可以锻炼身体。今天我来的时候,他们都还没到,可能都在街边吃油条喝豆浆呐。

后山大庙是在万寿山北麓,所以它是坐南朝北的,而且因为有山挡亮,建筑的正面终年不见阳光。过了这个门前广场就要开始登山上台阶了,这座大庙居然没有山门,所以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高高在上的四大部洲正殿和北俱芦洲的建筑。

最上层站着的那几位不是游客,是给游客讲解北京颐和园的黑导。路过的游客都对他们趋避之,因为他们说话不是北京口音。他们给每位路过的游客都讲一段,让游客免费试听。我真怕他们说这颐和园是皇太极修了给努尔哈赤过生日的,还行,他们没有这么说。他们说颐和园是乾隆皇帝修了给慈禧太后过生日的,花的是李鸿章给皇家海军买军舰的钱。

你可以看出来这个台阶有两小撮,其实这两小撮之间有一个平台,平台的东西两侧在过去可以看见清漪园建筑的基座。后来,一个基座上盖了一个食品店;另一个基座上盖了一个公共厕所。去看上面的建筑还有很高的路要走,继续游览之前,游客最好把这两边的这两个去处都去一下。看看西侧的食品店。

近些年,方便间和食品店都被拆除了,按原制重新盖起了清漪园时期这里的两座配楼。因为后山建筑坐南朝北,它的上手左配楼是在西侧,叫做法藏楼。下手右配楼是在东侧,叫做宝华楼。来看看法藏楼。

这座楼上下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三路垂带踏跺。两层都是明间和次间各开四扇隔扇门,金锁门窗,三交六椀棂花,贴金如意裙板。稍间槛墙槛窗,和门扇一样的隔扇窗。一层之上没有腰檐,而是遮椽板。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旋子和玺彩绘。这座楼的式样是经过考证的,而且把原楼废墟上清理出来的石构件都重新用上了,包括条石和柱础。来看看它的柱础。

这个柱础是上下两段,上段是鼓,下段是莲花覆钵。这种莲花柱础是有出处的,它来自明代皇家建筑样式,就是我曾说过的太庙享殿明间六根金丝楠木大柱柱础。明代皇家宫殿都是櫍型柱础,只在庙堂大殿用到莲花覆钵柱础。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皇家建筑规制,清漪园里只有在极少的庙堂用到莲花柱础。

看看东侧的宝华楼。

宝华楼的形制和法藏楼一样,但是它的前面有一棵古松。为了这颗古松,建了一座白石须弥座树池,看上去似乎最初这里就是有这座树池的。

这两座配殿当年应是供有佛像或菩萨像的,有可能法藏楼供的是文殊菩萨,宝华楼供的是普贤菩萨。两座楼都没有额匾,因为楼是新盖的,可能是制匾工期延误了。

再上一层台阶就可以看见四大部洲那一大片建筑,红白相间,很有气派。

这是几年前看见的景象,现在这里重建了清漪园时原有建筑的一部分,叫做“须弥灵境殿”。如今站在这个平台看,是这样的。

如果登上后面的八字大爬梯观看,过去是这样的。

一个空旷的广场,青砖地面,两边是商铺。现在再看这里,是这样的。

广场上搭起了须弥灵境殿的基座,在基座上安装了所有的柱础,砌上了高度只有正面槛墙的一圈墙,安装了一圈半截墙柱。这是清漪园时期大殿最下层原状。可以看见须弥灵境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规模相当大。故宫太和殿是象征九五至尊的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须弥灵境殿居然多一间进深。太和殿面阔九间之外还有一圈檐廊,它的侧檐廊封闭,有人就说它是面阔十一间。须弥灵境殿不是面阔七间带一圈封闭檐廊,它的最外圈开间和内部是一样大的,说明它是实实在在的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光天化日下的那些柱础都是新做的伪器,仅为示意。纯正的柱础中间是要有柱子的安装孔的。

大殿正面明间和二次间开门,一次间、稍间和尽间都是槛墙槛窗封闭。从前排往后数大殿的柱子:檐柱(也是墙柱)、外金柱、內金柱、中柱、后內金柱、后外金柱、后檐柱,一共七排柱子;每排应有十根,一共就是应有七十根柱子。中间减掉四根中柱做佛龛,前后外金柱各减六根做拜庭,实际还有五十四根柱子。

看看演示的半截柱子。

红松木一片一片贴上去的,内瓤可能是钢筋混凝土,外面没有灰麻油漆。你看那个柱础,有三段。最上面是和东西配楼一样的石鼓,中间是皇家莲花覆钵,最下面是柱櫍。柱櫍这玩意儿正规应该是在最上层,紧挨着木质柱子。它是为了让柱子上的水顺着斜坡下来,也防止柱础上的水顺着柱子木头缝爬上去。

地面那个实际上不是青砖,而是金砖,风吹日晒再加雨雪浸泡,现在就成了这样。须弥灵境殿下面的台基现在是简单的素面白石,过去是须弥座吗?前面的三路出阶又重新搭上了。因为当年的须弥灵境殿有如此巨大的柱子,它的屋顶肯定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而且没有檐廊,为了有足够大的屋檐,也肯定要用斗拱。没有图片,脑补一下吧。

清漪园时期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后,佛像也已灭失。现在殿前摆放的都是前山大报恩延寿寺改建排云殿时搬来的物件。其一是山门前的男左女右一对石狮。

这一对乾隆狮非常奇特,它的形象和皇家石狮完全不同。你要是听我的话记住了北宫门外那狮子的形象,看到这匹狮子一定会大吃一惊。首先,它的坐姿就不是皇家宫狮那般坐如钟;它怪模怪样不说,还留着一撮山羊胡子。最显眼的是它的脑瓜顶,皇家宫狮头上是四十五个螺卷,这座石狮头上却是披肩长发。弘历兄当年为什么在给太后祈福的大报恩延寿寺门前摆一对这样的石狮?这明明是一对胡狮嘛。山西应县除了有木塔,还有一座净土寺,那里就有这样的一对石狮,据考是辽代契丹人原物。

这对石狮旁边还有一对经幢塔。

这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前的原物,上面刻有老乾手抄金刚经,字迹还很清晰。这经幢没被人拓过吗?要不就是墨迹都被清洗干净了?

墙根儿下摆着一对残破的露陈座。

过去站在这座平台上,可以看见公共厕所的屋顶,灰瓦卷棚悬山顶。

现在站在这里看见的是宝华楼歇山顶,山花上有贴金绶带装饰。

在山上盖房子,当然就是一层一层盖上去的,高低错落。万寿山后山寺庙群是二个部分,下面是汉式寺庙建筑,须弥灵境殿就是这个汉式寺庙的中心。

须弥灵境殿侧面无门,看不出来是完整的实体墙还是槛墙槛窗。殿后明间和一次间开门,门外小月台紧贴后面高大的金刚墙,月台两边有垂带踏跺上下。这座金刚墙十分高大威猛,正面有八字爬梯供人攀登。从下面往上瞄了一眼,真是够高的。把前山佛香阁老话拿来说这里也是可以的,寺后石壁百尺,步磴而上,皛庵在焉。三个“白”摞一起念“小”。

鼓足勇气从这座高台阶向上攀登。王府井大街上过去有一家“美白理发店”,因为门前有高高的台阶,所以俗称“高台阶”,是和东安市场外四联理发店齐名的京城顶级理发店之一。

我来得太早,上去之后的这座殿还没有开门。

从这里向上的部分就是四大部洲建筑群了,眼前这座殿曾是南赡部洲。虽然大家都会念“赡养”,但还是有人会念成“南瞻部洲”,这是读字不求甚解犯的错误,容易纠正。

像《论语》一样,佛祖释迦摩尼和众弟子传经布道对话也有这样的语录,叫做《阿含经》。按照《阿含经》所述,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四周是咸海包围。我估计佛经里说的咸海不是现在中亚的那个咸海,古代印度人对中亚应该没有什么地理概念,中亚地区从来都是被中原汉人打垮的北方游牧民族流亡的地方。《阿含经》中说须弥山周围的咸海里东有胜身洲、西有牛贺洲、南有赡部洲、北有俱卢洲,这就是四大部洲的出处。佛经里说我们这个世界在南赡部洲,其它那几大部洲都是传说。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采用了佛家传说里的四大部洲学说。他说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天下,世界便分划为四大部洲,就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吴承恩把东胜身洲改成了东胜神州,佛经里说东胜身洲住民人身殊胜,因此以身胜为名。那美猴王是出生于东胜神洲海外傲来国的一座名山,就是花果山。东土大唐在哪儿呢?是在南赡部洲。如来在极乐世界管理西牛贺洲,玉皇大帝在天宫里管理南赡部洲。美猴王为求长生不老之术,先是渡海去了南赡部洲;学会了穿衣说话。然后他又渡海去了西牛贺洲学武术,后来东土唐僧也是去西牛贺洲的天竺国取回了《三藏经》。

在《西游记》里,释道一家,观音菩萨经常到天宫里找点玩意儿变成妖怪给唐僧挖坑设难。《西游记》没有说北俱芦洲的事情,这是有原因的。据古代传说,有一个妖族,养了十只金鸟,轮流放出来到天上当太阳。有一天十只鸟都被放了出来,就变成天有十日,热死了。对,就把另外一个巫族的夸父在追日的时候给热死了。结果夸父的儿子后羿不干了,他就发火箭射死了九只金鸟。这就引发了妖巫之战,最后两败俱伤。妖族被赶到了幽冥地府,而巫族也败到北俱芦洲去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俱芦洲的巫族还是没人敢惹,东胜神洲的龙王爷、南赡部洲的玉皇大帝和西牛贺洲的如来佛都不敢惹北俱芦洲。那个六耳猕猴就是来自北俱芦洲,让孙悟空吃了不少苦头。有人说最后去了西天的其实就是这个六耳猕猴,根本不是孙悟空。

八字爬梯以上的建筑都是藏式,清漪园时期的南赡部洲应该也是一座藏式殿。光绪年间重建时,没有恢复原状,而是改成了现在这座汉式门殿。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穿堂门,次间槛墙槛窗。隔扇门就是普通的方格棂花,可是槛窗却很特殊。它做成了山门上常见的拱券窗,窗上也有棂花,这个棂花叫做“一码三箭”。门殿开放的时候,可以看见里面两侧次间神龛上坐着哼哈二将。这两座神像不是清漪园物件,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塑的彩绘泥像。

穿过门殿,或者从两边旁门进去,就可以看见一座面阔五间的大殿。

大殿下面有五尺高花岗岩台基,前有一路垂带踏跺。殿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和次间开门,稍间槛墙槛窗,前后有檐廊。金锁隔扇门窗,六抹隔扇门,贴金如意裙板,三交六椀棂花。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红柱绿枋,贴金和玺彩绘。

站在前檐廊下看一眼。

过去大殿开放时可以看见里面供着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本应该左手是东方药师佛、右手是西方阿弥陀佛。这是常规情况下大殿坐北朝南时三世佛的位置,但是现在这座殿是坐南朝北,所以现在这几尊佛像位置正好是反的。这是摆佛像的人不懂行,其实无论释迦牟尼佛面朝何方,他的左手都应该是药师佛。侧墙下神龛上坐着十八罗汉。

这座大殿目前是四大部洲最大的佛殿,清漪园时期这里是一座三层的藏式大殿,叫做香岩宗印之阁,阁里供的是大慈大悲观音像。从老图记载看,这座楼阁非常大,从外面看有三层。一层面阔五间,二层面阔三间,三层面阔一间,基本上和后面的北俱芦洲一样高。一、二层之上有腰檐,就是说外面看是三层,内部其实有五层。这个五层都是伪楼,其实楼阁内部是通天的,为的是有足够的空间安放那尊千手观音像。这座香岩宗印之阁象征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现在看到的这座大殿是光绪年间和前面的门殿一起重建的,只建了一层,叫做三世佛大殿。里面的三世佛像是从前山大报恩延寿寺搬过来的劫后余物。

这座大殿刚刚修葺过,看看崭新的檐枋斗拱。

屋角飞檐下崭新的贴金宝瓶。

这座香延宗印之阁或者叫三世佛大殿身后就是四大部洲的其它建筑了,那些建筑都是藏汉结合风格,带有汉式屋顶的藏式碉房。这些碉房的屋顶在咸丰十年都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没有重建。我记得最早这里是一片凋敝,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时,把这些碉房搭上了屋顶。近些年还不断有刷新,看上去颇为壮观。

三世佛大殿两边有各种爬梯,顺着它们上去才能到达上一层平台。

看看沿途墙脊上的琉璃装饰。

上去之后可以观赏三世佛大殿屋顶。

这一层平台是四大部洲山坡上最大的平台了,可以先歇歇脚,观赏一下四周的建筑。

树影婆娑,还有大片阴凉。

平台中间一座陡峭的大爬梯,可以看见顶端叠石上的一座碉房,那是北俱芦洲。

北俱芦洲碉房在山上正中,它的左手是东胜身洲碉房。

因为后大庙坐南朝北,所有东西方位就都是反的,因此,东胜身洲是在西侧。那东侧的就是西牛贺洲呗。

这三座碉房是一样的,北俱芦洲坐北朝南;东胜身洲坐西朝东;西牛贺洲坐东朝西。这么一说,当初的南赡部洲应该也是这么一座藏式碉房。爬上那座中央大爬梯,看看东胜身洲的正面。

东胜身洲的琉璃覆钵脊刹。

西牛贺洲的正面。

西牛贺洲的琉璃覆钵脊刹。

它们都是二层碉房,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彩色琉璃脊刹。檐下枋梁上是贴金双龙、旋子和玺彩绘。垂脊上有仙人骑鸡领着五只脊兽,下面吊着风铎。石拱券门,藏式梯形伪窗。

北俱芦洲碉房也是一样的,不过,那里无路可通,必须攀石钻洞,象征北俱芦洲之险恶。

这是四大部洲中路,两侧还有左右两路建筑。因为东西方位相反,所以我只能按照左右来描述。左右两路的中心是日殿和月殿。看看左手和东胜身洲并排的月殿。据说东胜身洲“形如半月”,所以月殿是在东胜身洲一侧。

右手和西牛贺洲并排的日殿。据说西牛贺州“圆如满月”,所以椭圆的日殿是在西牛贺州一侧。

这两座殿象征日月,都是坐南朝北二层碉房,比四大部洲碉房稍小,上下层前后开拱券门。

屋顶和四大部洲碉房相同。日、月殿之间不同的是碉房一层前面墙,日殿前面墙是平的,表示一轮太阳。

月殿前面墙是内凹的,表示一轮弯月。

藏式碉房上都安装了汉式螭首散水,用于二层排水。

不像小乘佛教仅供奉佛祖释迦摩尼,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中尊崇的除了佛祖之外还有很多菩萨和罗汉。我们知道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单神崇拜,中国道教是多神崇拜。佛教这么多佛和菩萨,你说它是多神还是单神崇拜?我们经常见到寺庙里供奉西方三圣,就是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其实还有东方三圣,就是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由此,有人说这日、月殿两座碉房里供的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这个说法只是一个说法。

四大部洲建筑群的四个角还各有一座佛塔,每座塔有不同的颜色。这四座塔周围还分布着八小部洲碉房。还是因为颐和园四大部洲是坐南朝北,东西方位相反,所以我还是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吧。左前方的红塔在三世佛大殿左手塔院中,旁边是佛经中所说南赡部洲附近的八小部洲遮末罗洲碉房。

四座佛塔建筑形式基本一样,下面是一座正方形碉房做塔殿,碉房前后开拱券门,带梯形伪窗,碉房之上便是佛塔。这座红塔最下面是四面十二角基座,基座之上是两层覆钵塔身。每层覆钵下都有双面黄色琉璃莲花座,覆钵上镶嵌了黄色琉璃莲花装饰。覆钵的正面有一座琉璃眼光门,里面不是佛像,而是一句藏文佛家偈语(念寄语)。覆钵之上有一个黄色琉璃承露盘,之上是十三层相轮,就是所谓的十三天。相轮之上有二层华盖,下层华盖上挂着三十六只风铎,大风起时便一片鸣金之声。双层华盖上有双层塔刹,下面是仰月宝珠,上面是火焰宝珠。有人说红塔代表南方宝生佛,就是宝生如来。

尼泊尔佛塔就是这种殿房上坐覆钵塔的形式,虽然上面的十三天也是尼泊尔式,可是那个覆钵的样式却不是尼泊尔式。尼泊尔式佛塔覆钵下口也比较大,而且十三天下部很粗,看上去很凿实,参见北京白塔寺白塔。清代藏塔下面也常有殿房,但是那个十三天却是上下都很苗条,清代藏塔看上去更舒展,参见北海公园白塔。这座红塔是辽金时期覆钵塔风格,参见银山塔林的覆钵塔。

红塔侧后还有一座八小部洲碉房,这是佛经中所说东胜身洲附近的提诃洲。

八小部洲碉房也都一样,也是两层,下红上白。下层前后开拱券门,也有梯形伪窗。你注意看,下层是红墙白窗,上层则是白墙红窗,红白二色是藏式建筑的标准配色。藏寺常见红台、白台,颐和园四大部洲藏式碉房下部是红台,上部是白台。八小部洲碉房上面不是汉式屋顶,而是带边墙的平顶。

三世佛大殿右手塔院中是右前方的绿塔,旁边是佛经中所说南赡部洲附近的另一座八小部洲筏罗遮末罗洲碉房。

绿塔和红塔相似,只是双层覆钵不同。绿塔的双层覆钵是四面十二角,这是红塔覆钵的变形。塔身上的琉璃装饰是神龛,神龛里不是佛像,而是爪杖。有人说绿塔代表东方阿閦佛(念阿处佛),就是不动如来。

绿塔侧后还有一座八小部洲碉房,这是佛经中所说西牛贺洲附近的舍谛洲。

东胜身洲左手山石上是左后方的黑塔。

黑塔的塔身是双层正钵,琉璃装饰是印度飞天歌舞伎。有人说黑塔代表北方不空成就佛,就是不空成就如来。它的前面是东胜身洲附近的八小部洲毗提诃洲碉房。

西牛贺洲右手山石上是右后方的白塔。

白塔塔身下层是覆钵,上层是球体,塔身上琉璃装饰是法轮。有人说白塔代表西方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如来。它的前面是西牛贺洲附近的八小部洲上仪洲碉房。

北俱芦洲左手是八小部洲矩拉婆洲碉房。

北俱芦洲右手是八小部洲拉婆洲碉房。

北俱芦洲两侧连接矩拉婆洲和拉婆洲碉房的这道墙就是四大部洲的后墙了,但它不是后山大庙的后墙,后山大庙的后墙还在往后的位置。四大部洲的外墙象征咸海外的铁围山,佛国宇宙的边界。北俱芦洲就是后山大庙中轴线南端,北端当然就是慈福牌楼。顺着墙后的石缝爬上去,那里就是前山中轴线的北端,智慧海琉璃大殿。前后山的中轴线是对不齐的,前山中轴线向西错位。

据说万寿山的这个后山大庙建筑群是拷贝粘贴的承德普宁寺,我以前曾去看过那座普宁寺,它确实是这样的汉藏二部分寺庙建筑。但它前面汉寺的配置是很齐全的,山门、钟鼓楼、玛尼杆和天王殿一样不少。因为场地有限,清漪园后山大庙前半部分的汉式寺庙过了三座牌楼后没有山门、钟鼓楼、玛尼杆和天王殿。须弥灵境殿相当于大雄宝殿;法藏楼和宝华楼是它的左右配殿;香延宗印之阁是后殿。这座寺还算是相对完整的。

后山大庙的后半部分四大部洲是藏式风格、藏汉结合建筑,是和承德普宁寺的后半部分一致的。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漪园开建于乾隆十五年。如果说这座后山大庙借鉴了普宁寺,考虑到清漪园的两期工程,那这后山大庙应该是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的二期工程所建。承德普宁寺和清漪园后山大庙的藏式建筑布局来自西藏桑鸢寺(念桑渊寺)。桑鸢寺建于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他是松赞干布之后的第四代吐蕃王。这个时期在内陆是唐代贞元年间,当朝皇帝是唐德宗李适,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孙子。赤松德赞上位吐蕃王时有佛教徒大力帮助,因此他上位后就极力推广佛教,规定吐蕃全民信佛。他盖起了桑鸢寺推广从印度学来的佛教,并和中原大乘佛教争斗,最终逐渐形成藏传佛教。桑鸢寺就是《阿含经》中描述的大千世界布局,在清代称三摩耶寺。

清漪园四大部洲建筑借用了西藏桑鸢寺建筑布局,藏式大殿香延宗印之阁是它的中心,它当年是后山大庙的最高建筑,屋顶高度和北俱芦洲碉房平齐。高大的香延宗印之阁相当于宇宙的中心,它的前面是我们居住的南赡部洲。香延宗印之阁两边有日、月二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二轮。周围的四大殿和八小殿象征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四角的四座塔代表四大天王。有人说日月二殿里供的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这是东方三圣中的二位协侍菩萨,那西方三圣中相对应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供在哪座殿里?所以这个说法肯定不对。还有人说四座塔代表四智如来,但是香延宗印之阁里供的是千手观音,藏密本尊大日如来供在哪里?就是毗卢遮那佛。我们知道藏传佛教属于密宗,尊崇五智佛,不可能单做四塔仅崇其中四佛。所以,这个说法也不对。

最初的后山大庙须弥灵境殿供大乘三世佛,中间是释迦摩尼佛,它的左手是药师佛,右手是弥陀佛。东西配殿中应该是法藏楼供文殊菩萨、宝华楼供普贤菩萨,未闻传说,不知属实否。香延宗印之阁供的是千手观音,这是密宗六观音之一。后面四大部洲各殿、碉房內是否供佛?也未见其内究竟,我估计那些碉房应是藏经之用。四座塔不是大和尚灵塔,应该也是藏经之用。须弥灵境殿是后大庙日常念经的场所,念经的都是朝廷派来的满族喇嘛。这些喇嘛日常活动的地盘应该就是须弥灵境殿、东西配殿和香延宗印之阁。上面四大部洲的那些碉房不会常去,可能一个月也就去一、二次。这些喇嘛的僧房在哪里?东西两路僻静处可见一些值房,它们就是僧房。现在的这些值房是光绪时期的,三世佛大殿念经的喇嘛和扫地僧住在这里。

四大部洲这种建筑布局是依据佛教坛城的,就是曼荼罗。曼荼罗的布局虽然叫做东西南北,但它是严守上下左右的。无论大殿面朝哪里,前后左右布局是不变的。西藏桑鸢寺大殿就是坐西朝东,但它所有其它各殿的前后左右位置并不根据东南西北重摆,而是直接逆时针转动九十度。所以,颐和园四大部洲即使坐南朝北,它的建筑还是遵照曼荼罗那种前后左右布局。因此,你在四大部洲內不需要考虑东南西北方向,只要看前后左右就行了。

后山大庙现在看仍然很壮观,可见当年是有多宏伟。

冬日沐午后斜阳,信步走四大部洲。

白塔下平台东侧庙墙上有一道小门,可见那边还有一些建筑。

清漪园时期,万寿山前山大报恩延寿寺两侧有附属的寺庙建筑,东侧是藏经的慈福楼;西侧是罗汉堂。万寿山后山大庙两侧也有两处院落,但它们不是后山大庙的附属建筑,而是二座独立的小寺庙。从上面图片里后山大庙东墙上的小门出去,沿着一条山间小路走过去,便是后山大庙东侧半山上的一座小庙。

寺门朝北,要登上一系列叠石假山才能到达。

这是善现寺,寺门很小,只有一间,石拱券门。额石上隐约还能看见“善現寺”几个字。上面是黄色琉璃砖出涩,灰瓦绿琉璃剪边单檐歇山顶。为什么是出涩?因为没有大梁。为什么没有大梁?因为门殿內是石拱券,就是所谓的无梁殿,这是标准的山门。

印度僧人最早来华时,居无定所,多寻山洞而栖并修。随后,正规佛寺的山门仍然要采用砖石砌造,拱券门,内部也要是拱券顶,不使梁枋。这就是模拟山洞,使后僧不忘根本。最著名的住洞和尚是中国禅宗初世祖菩提达摩,他曾在少林寺后山洞中面壁十年。那座洞后称达摩洞,也有一座石拱券门。北京最正规的佛寺山门是潭柘寺山门,灰墙灰瓦石拱券门,就是达摩洞的翻版。

这座善现寺门内即是一架八字爬梯,正殿应在上层。咸丰十年劫难只剩下山门,光绪年间未重修。近年重修了山门和一座配殿,做了值房,员工休息吃盒饭的地方。虽然山门只有一道挂了锁的栅栏,我还是翻不过去。我就走到寺外山坡上,垫脚伸脖向内张望,可以看见山门内面和配殿一角。

从西侧没堵严的一座院门可以看见山门内前院光景。

对面那是重修后的东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二层楼,上下有檐廊。斗拱抬梁,灰瓦绿琉璃剪边单檐硬山顶。红柱绿枋,贴金双龙、旋子和玺彩绘。可以看见八字爬梯上面是后院。

后院中是正殿,殿已灭,座还在。可以看见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上面应该是斗拱抬梁,灰瓦绿琉璃剪边单檐歇山顶。

善现寺的善现是佛经中的概念。《楞严经》中说色界天之第四禅天之上有五净居天,内有罗汉驻扎,凡人不能见。五净居天的第四天因有善妙的果报显现,故名善现。就是色界天二十二层的第二十一层。佛陀十大弟子中有一位须菩提,这是音译,如果意译过来,就是善现。但是老乾不会以佛陀弟子的名字给一座小寺庙取名,还是以佛经中善现天为名。

从后山大庙红塔平台寺墙豁口出去,西侧半山上和善现寺对应位置偏上也有一座小庙,这是云会寺。像善现寺一样,要攀登一系列叠石台磴才能到达云会寺门前。

云会寺门前有一座叠石八字爬梯。

用山石堆砌的这种踏垛可以叫做云步踏垛。上去看看它的寺门。

这座寺门是非常普通的蛮子门,门柱下面是白石门枕。你看它门上没有梁枋,也是黄色琉璃砖出涩,架着一座灰瓦绿琉璃剪边单檐歇山顶,额石上刻着“雲會寺”。这是和善现寺山门一样的无梁门券。

佛教中的云代表无量。佛教中有各种云,慈云、智云、五色云、吉祥云、光明云等等,云会就是佛之诸云汇集。

云会寺正殿和其中的毗卢遮那佛铜像在英法联军劫难中幸存下来,幸存的还有东配殿。这些是未被全毁的木结构建筑。云会寺前些年重修过,除了正殿和东配殿,西配殿也修复了,修好以后现在不开放了。云会寺里面不是平整的地面,而是依山势叠石垒出殿房台基,所以各殿之间并无常路可循。它的殿房也不是循规蹈矩的。朝北的正殿是一座方殿,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绿剪边四角攒尖顶,琉璃承露盘上的覆钵脊刹。檐下挂“香海真源”额匾。香海就是佛经中所说须弥山四周的咸海,借指佛门。左右配殿是两座六角亭,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绿剪边六角攒尖顶,琉璃承露盘上的覆钵脊刹。

最初正殿供毗卢遮那佛,左配殿供文殊菩萨,右配殿供普贤菩萨。据说正殿原有完整的一套三百六十尊擦擦佛,已被英法联军掠走。根据三世章嘉活佛编订的擦擦三百六十佛,老乾曾做了一套擦擦佛模具,制作了很多套擦擦佛像。故宫慈宁宫花园吉云楼中供有十二套,这么多年过去后,现在还能凑出一套完整的三百六十尊。老乾的这套模具已经散失,雍和宫、首博都有,还有散失到国外的。

像善现寺一样,云会寺的外墙上也有小门,东墙和西墙上都有一座随墙门。东墙上的小门在智慧海西侧,是一座月亮门。

从前开放的时候,可以从这座门进去参观,现在锁上不让进了。云会寺没有给观众留窥视口,不能像在善现寺那样探查寺内究竟,颇遗憾。

看完万寿山后山中路的大庙和两边小庙,还要看看山上的那些亭台楼阁,下集接着说。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