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大咖说】2021年第25-28期合集

 古韵新风 2022-10-3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乡村振兴大咖说

2021年第25-28期合集

1

陈文胜 李珺|论新时代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2

张琦|农村厕所革命如何补短板

3

王亚华|乡村产业振兴需实现三个转变

4

刘奇|六大农业思维流向——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和时代脉络

5

孙若风|防止城乡融合中的傲慢与偏见

6

董翊明 余建忠|浙江小城镇发展的“略”与“术”

7

陈文胜|厘清乡镇权责清单,促进乡村健康发展

8

张孝德  萧淑贞|乡村教育变革的四个维度

9

党国英|关于乡村振兴的若干重大导向性问题

10

赵秀玲|中国城乡治理的升级再造

11

罗新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惑和难点何在?

12

宋晓龙|做好“三融合” 探索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新路径

13

王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14

刘奇|乡村振兴的聚焦点与实现点、支撑点

15

贺雪峰|未来15年,乡村振兴关键在保底

16

李小云|应警惕乡村振兴成为乡建运动和竞赛

17

傅军|推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18

李培林|乡村振兴和逆城镇化

19

陈锡文|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乡村  

20

刘奇|警惕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空心村的形式主义“变种”

21

朱启臻|新消费促增收

22

贺雪峰|村级治理应当治什么

23

庄晋财|乡村建设行动的逻辑——让村庄更美、乡镇更优、县城更强

24

韩美群|找准乡村文化脱贫与文化振兴的衔接点

图片

01

论新时代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推进乡村振兴就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文化支撑以三个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途径。一是突出乡村文化发展的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全方位鼓励农民大胆实践创造,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二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与行动体系相结合,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发动农民积极参与“文明村”、“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使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三是制度建设作为净化乡村社会风气的治本之策,通过现代的法治文明从根本上引领和保障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形成利益共享的现代乡村制度文化和治理结构。

——陈文胜 李珺

@乡村发现

02

农村厕所革命如何补短板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要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统筹谋划、科学实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根本前提。一是宣传到民,坚持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二是问计于民,充分借助群众智慧、考虑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保障群众利益;三是实施靠民,牢固确立“农村厕改为农民,农村厕改靠农民”的建设导向,提高群众对于厕所革命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用为原则,因村制宜、分户指导、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搞千村一面、千厕一面,合理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总体要求。做到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好一户。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保障。

——张琦

 @学习时报

03

乡村产业振兴需实现三个转变

立足乡村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乡村比较优势。一是发挥乡村经济功能,提供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将农村从粮仓变成厨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发挥乡村生态功能,将农村的穷山变成金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发挥乡村文化功能,将农村从田园变成花园,围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多元利益主体联结机制,实现多种要素优势互补。借助帮扶等外部力量有助于打破乡村“贫困陷阱”,引入现代要素,实现本地要素与现代要素的优势互补。广泛吸引农户参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施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激励农民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使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发展主体。

——王亚华

 @乡知乡见

04

六大农业思维流向——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和时代脉络

从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孕育着不同发展思维,大体上经历了探索品类引领温饱思维、优化品种引领小康思维、崇尚品牌引领丰裕思维,强调品质引领健康思维,欣赏品味引领味道思维、追求品行引领生态思维六个阶段。其中丰裕思维下的对品牌的崇尚,是保障供给端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标志。健康思维倒逼了农业生产要走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生态思维则倡导借鉴传统农业文明的精华,推广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模式。以“六品”为标志的农业迭代思维,构成了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和时代脉,是农业思维的逻辑流向,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走向和目标方向。

——刘奇

 @中国发展观察

05

防止城乡融合中的傲慢与偏见

自然、乡村,是中国文化的归依。以乡村需求为导向,是对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的双重救赎。突出乡村需求导向需解决以下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好乡村文旅企业和创业者的服务,积极为城乡融合牵线搭桥,为产业发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二是体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双赢的原则,城乡融合着力点在乡村,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使城里人与乡村人随时随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三是把握城乡文化融合的规律,在文化、旅游领域,全方位增强城乡文化融合的理念,从艺术生产创作、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文化市场、对外交流等方面梳理城乡文化融合的突破点。

——孙若风

 @乡愁中国

06

浙江小城镇发展的“略”与“术”

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现代之“略”偏离传统之“略”、现代之“术”偏离传统之“术”、现代用术与略之人偏离传统用术与略之人三点问题。在战略层面:一是道法自然的共生之道,理山理水,整体大美。改善土地的自然条件,形成“公共品供给扩大——公共品供给成本递减—创新要素集聚成本降低—地租提升—公共品供给扩大”的循环。二是趋利避害的适产之略,通过做负面项目清单、负面空间清单、以业定产等方式,更好的趋利避害,促进产业兴旺。三是入乡随俗的集群之略, 通过对城镇集群的识别,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实现村落集群、功能集群、文化集群。在战术层面聚焦“分类制宜”的对象细分、“分解菜单”的政策落地、“分级衔接”的规划引领、“分批验收”的考核评价、“分部联动”的要素保障五方面内容,因地制宜、结各镇实际情况发展优势,针对特定经济转型需求,供给特定城镇化抓手。

——董翊明 余建忠

 @小城镇规划

07

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瓶颈

乡镇政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乡镇机构改革滞后,积累了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权责不对等导致乡镇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乡镇职能边界需要从属地管理转变为职权管理,乡村治理机制需要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单一治理向多元制衡转变。村干部队伍需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需从领导群众到发动群众转变,从而实现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高效能治理的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建立乡镇政府的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要以法定职责为依据,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界定乡镇政府责任范围,划分县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与乡镇的权责,以维护乡镇政府的法定权力,切实为乡镇减负减压。同时,要在建立乡镇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基础上,并赋予乡镇一定的自主权,并以法律规的形式形成规定,使清单公开透明。

——陈文胜

@重农评

08

乡村教育变革的四个维度

从四个维度厘清乡村教育变革的新方向、新路径。第一,如何建构乡村教育新认知。乡村承担着矫正西化教育,回归与修复中华文明之根的教育使命。乡村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携带者,蕴含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原动力。第二,如何看待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的小规模学校和小农经济一样,一直是现代化思维、规模效益理论否定的对象。按照青少年生命成长的规律,乡村小而优的学校应该得到鼓励,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而不应该成为撤并的对象。第三,如何探寻城乡教育公平新路径。解决乡村教育公平问题,需从农民立场、乡村价值观等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亲情、亲乡土、亲自然”的“三亲”启蒙教育,让乡土智慧点亮校园。第四,如何以乡村教育变革拉动乡村振兴。乡村复活的最终标志是教育回村,没有儿童教育的乡村,是一个乡土文明传承断代的乡村,无论乡村经济将来如何兴旺,仍是一个没有未来和希望的乡村。

——张孝德  萧淑贞

 @乡村发现

09

关于乡村振兴的若干重大导向性问题

城乡关系的演化及乡村发展有其规律, 认清规律, 因势利导地推进乡村振兴, 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少出偏差, 避免发生基本导向性问题。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的效率、平等、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四点矛盾。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天花板”与农民增收的矛盾;二是专业农户居民点小型化与公共服务规模化要求的矛盾;三是应对恩格尔系数下降要求与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矛盾;四是能否实现城乡社会本质无差异。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要以继续推进城市化为基准, 减少农业人口, 使农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要将城乡社会一体化作为核心目标, 合理布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区划制度, 构建非务农的农村人口适当集中居住的空间格局;要依照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原则, 部署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在各类城市适度均衡分布的前提下, 使专业农户更多地在城市与市民共享公共服务;要改革土地规划管理体制, 为城市承载“乡愁”开辟制度空间, 使城乡居民共同形成“社会友好”心态, 建设和谐社会。

——党国英

 @中国改革网

10

中国城乡治理的升级再造

当前中国城乡治理存在三点瓶颈:一是模仿西方导致的模式化、类同化、形式主义做法,影响创新性意识和动能;二是片面发展城市而忽略乡村,导致城乡治理失衡、失当、去乡村化倾向;三是不能充分发挥优化、共赢、高效作用,外在化的城乡治理导致内动力不足,制约其从更高层次进行提升。清醒认知目前存在问题,突破固化僵化思维是乡村治理升级再造的前提和关键,需从五方面进行全新式变革发展。第一,改变对城乡治理的错误理解认识,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与方法。第二,快速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先进性、前瞻性、引领性。第三,进行制度创新特别是治理内部的制度变革,是升级增效的必由之路。第四,强化城乡治理的内在发展动能,改变当前以外力为主导的被动局面。第五,深刻理解“智慧”内涵,重视城乡治理的民间智慧。

——赵秀玲

 @东南学术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惑和难点何在?

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需注意六点问题。问题一:理论与实践方面认知偏差。各地在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对乡村振兴持久战的客观认识。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线工作者将村庄的客观事实与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撑相结合,认真研究的乡村问题。问题二:农民自身发展困难。农村与农民分化、农民就业难和增收难等问题是乡村振兴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问题三:土地制度不完善。乡村土地、农民宅基地与农民切身利益都需探讨研究。问题四:乡村人才短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灵魂,许多村庄出现“老龄化”、“空心化”,乡村教育更是十分匮乏,培育乡村本土人才面临着缺乏支持、动力不足、制度缺失以及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问题五:乡村发展资金不足。农村金融体系明显落后于城市,乡村资金无法得到更有效的机制保障。问题六:城乡融合存在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教育、卫生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

——罗新远

 @乡村建设之路

12

做好“三融合” 探索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新路径

在城镇体系中,县城量大面广、以小型城市为主体,主要承担了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和返乡农民工在县城安家定居的需求,需做好“三融合”探索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新路径。与自然融合,强调县城的“地域特色”。一是提高绿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占比;二是挖掘和保障附属绿地的潜能,做到应绿尽绿;三是加强街道绿化,构建步行绿道,建设森林化街道;四是重视公共绿地、小微公园的建设;五是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河道、湖泊水系,形成亲水公共空间。与文化融合,彰显县城的“历史特色”。首先,要梳理好县域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要尽可能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彰显县城历史特色;最后,要讲好文化故事,构建文化品牌。与生活融合,提升县城的“环境特色”。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低碳街道体系,重视县城机动车停放问题,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体系,强化县城建筑风貌特色,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县城的宜居性。

——宋晓龙

 @中国建设报

13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需要重点加强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筑牢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伟大复兴;二是改革保护管理体制强化国家意志,构建新时代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指导地方工作。从3条具体实施路径建立保护传承体系。第一,分阶段实施建议。第一阶段(2021年至2025年):摸清家底、体系初建;第二阶段(2026年至2035年):体系建成、深耕细作;第三阶段(2036年至2050年):弘扬发展、全面复兴。第二,分区统筹协调。划定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7大分区,作为跨区域遗产保护传承协调的空间载体、向省级辖区传导要求的支撑。推动片区内各省区市在保护展示、城乡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广泛合作。结合各片区价值特征、对象构成、重大任务,指引片区各省共建设施、开展重大工程。第三,十四五期间重点工程建议。重点围绕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加强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完善保护管理实施机制等三大工作重点,解决保护对象普查、保护对象名录认定等重点任务,推动实施若干项重大行动。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

14

乡村振兴的聚焦点与实现点、支撑点

乡村振兴必须以保障三大安全为基础。食物安全:生存的依托。在宏观层面,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死保硬守耕地红线,尚未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化如何有机衔接的问题。在中观层面,市场供给的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对于市场需求仍处于蒙昧状态,缺乏大众需求、分众需求等基本分层意识,生产产品缺乏针对性。在微观层面,生态、绿色、有机食品需求旺盛,但生产端农药、化肥、除草剂的过量施用,超标残留现象始终难以杜绝。生态安全:生活的基础。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严以保护,利用法律和政策对现有生态环境予以监管,建立一套全社会生态道德体系;二是做好修复,对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予以修复;三是加强建设,运用系统观的思维,采取现代高科技手段,深入研究生物生态圈神秘莫测的庞大体系。文化安全:文明的根脉。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和精魂,继承弘扬乡村文化既要注重表象与形式,更要注重本质与内涵。

——刘奇

 @中国乡村发现

15

未来15 年,乡村振兴关键在保底

未来15年,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难为所有进城人口提供均等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但农村有住房有土地,很容易获得低成本的生活。乡村振兴,搞清为谁而振兴。要重点考虑全家进城却仍然未能在城市安居或只有家庭青壮年进城而老幼妇孺仍然留村的农民家庭,使这类家庭保有农村这个退路,并持续从农业上获益。及时纠正实践误区。误区一:从“生活富裕”出发,认为农民要生活富裕,是不可能仅靠小规模农业、更不可能靠老人农业来实现的,而忽视了当前中国农村六七成农民家庭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老人农业正是这个家计模式中的重要一环。误区二:从“产业兴旺”出发,通过政府有限投资打造出来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示范点的少数农民可以借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获得收入,但这样的示范点是否有大规模推广的价值和可持续性,仍值得商榷。

——贺雪峰

@半月谈

16

应警惕乡村振兴成为乡建运动和竞赛

乡村振兴仍然需要城市化和工业化来拉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含义在于,要科学地处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城乡关系。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农业和农村人口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县委书记抓乡村振兴,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是全面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不能单纯简单地将乡村振兴理解为村庄建设,更不能搞成一个运动式的业绩竞赛。这需要上级和相关部门,尽可能避免下达过于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不鼓励打造所谓的样板。

——李小云

 

17

推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传统村落存在的“人屋分离”问题。一是村人合一,共治共享。让村民回到村落,让村落回归村民,通过村民参与,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商业经营、民宿建设、文旅产品等方面提供指导,让村民住得方便、住得舒心,切实得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惠。三是加强培训教育,提升村民的安全意识和历史文化保护能力。成立由专家学者、公务人员、地方文化学者等共同构成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宣讲团,并建立起定期宣讲制度。

——傅军

 @江苏乡村建设行动

18

乡村振兴和逆城镇化

按照城镇化的发展规律,逆城镇化是继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扩展的郊区化之后,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4%(按常住人口计算),农村人口总量仍达5亿多人,特大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几乎到达极限,应将逆城镇化当作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逆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乡村人口外流出现了逆转,但农耕者的人数可能继续减少;二是乡村居住人口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绝大多数居民成为非农从业人员;三是乡村生活复兴,改变了凋敝和衰落。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乡村休闲、乡村养老的发展如火如荼,应建设乡村振兴和逆城镇化先行示范区,发挥各地自身生态环境、民族多样、历史悠久、文化包容的优势,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

——李培林

 @乡村振兴先导

19

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乡村

乡村是传承国家、民族、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三个层次体现乡村文化:第一,理念,即接人待物处事的准则。人们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积淀成的民族品格如:勤俭持家、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相互守望等,构成了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中人们相互之间处理人、事的一些准则。在文化层面的传承,经常是一种表象的临摹,应当发掘乡村文化中重要理念层面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弘扬。第二,知识。知识的传承是通过文化这个脉络流传下来,中国有大量的古农书,民间有大量的古农谚,都是关于生产技术的传承。第三,制度。制度是对人们生活以及基本社会交往、经济交往的约束和规范。

——陈锡文

 @北京日报

20

警惕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空心村的形式主义“变种”

村庄空心化是由“人的空心化”带来“屋的空心化”和“业的空心化”。乡村振兴要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归并改造旧的空心村。分清村庄类型,找准居住对象。未来在农村居住的人群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为生;二是老年人,包括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和到农村养老的城市老年人;三是精英群体。立足长远发展,宜居更要宜业。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民在较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兼业务农,因此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是新村庄建设的重头戏。应以跨界、迭代、互渗的新理念,推进一二三产融合。脚踏实地,克服顶格管理思维。美丽乡村建设应尊重常识、尊重现实,充分考虑村庄所处区位状况和发展阶段,稳扎稳打、因村施策,避免脱离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彰显主体,发动农民广泛参与。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组织引导农民参与,赋予农民主动权,培养主人翁意识,激活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在建设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和管理知识。

——刘奇

 @中国发展观察

21

新消费促增收

新消费要有新的消费渠道、形式和理念,为实现农民增收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新消费富农”要推动乡村新基建的完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是新消费得以实现的基础,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力量,选择最有效的数字技术方案。在产地端,破解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难题,在流通环节化解农产品流通的“中梗阻”。第二,“新消费富农”要助力农民好货卖出好价钱。互联网在两方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发现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放大其价值,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想变成现实;二是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培育品牌和引导生产作用。第三,“新消费富农”要培育定制农业制度。“新消费”体现的是新消费理念,培育新型消费者。引导消费需求从农产品外观向农产品品质转变,从追求农产品低价格向满足个性化需求转变。

——朱启臻

@南方农村报

22

村级治理应当治什么

村级治理是要建设“强富美”村庄,维持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村级治理工作重点表现在七方面,第一,协助国家惠农资源安全落地。第二,将农民组织起来对接国家资源,通过村干部动员村庄积极分子、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资源落地全过程,充分表达需求偏好,抑制钉子户,防止搭便车,以及防止农民形成等靠要思想。第三,成立老年人协会和乡贤理事会,组织互助养老,由身体好的年轻老人照料高龄老人,国家和村集体给予支持和财政奖补。同时,将村庄外出成功人士组织起来,为家乡建设捐资献策。第四,解决村庄基本生产秩序问题,重点解决农民进城后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带来地权分散和地块分散的问题,调整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整合分散地权和细碎地块,以容纳新的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关系。第五,解决村庄内的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第六,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第七,帮扶村庄困难人群。

——贺雪峰

 @新乡土

23

乡村建设行动的逻辑——让村庄更美、乡镇更优、县城更强

我国城镇化主要路径是在农村、乡镇实现“市民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形成村庄—乡镇—县城网状聚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乡村建设行动实现“村庄美”“乡镇优”“县城强”。村庄美农民才有生活美,与城市相比,村庄更贴近自然,回归人性是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乡镇优农民才会收入高,优化乡镇的产业结构,完善乡镇的基础设施,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使乡镇从单一行政中心转变为服务农民区域中心。县城强农民才会幸福,县城作为农村地区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应为农民提供教育、医疗、健康、卫生、消费等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对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化,让县域内农民享受周到的综合服务,保障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庄晋财

 @乡知乡见

24

找准乡村文化脱贫与文化振兴的衔接点

谋划乡村全面振兴要找准乡村文化脱贫与文化振兴的衔接点。文化“守根”工程与文化“固魂”工程的衔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农村安土重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农村宝贵的文化财富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熔铸起牢固的精神之魂,当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者”。文化“输血”功能与文化“造血”功能的衔接,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活力,统筹和协调多方面力量,建立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文化“补短板”与文化“促发展”的衔接,应全方位、多载体、多渠道协同推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综合文化发展工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融合发展,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焕发乡村的文明新气象。

——韩美群

 @乡愁中国

审定:冯新刚、陈玲

编辑:杨超、崔婷婷

村镇建设研究所

村镇建设研究所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下设研究部门,是坚守乡村建设领域的特色研究团队,长期为国家相关部门的“三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规划业务核心板块,是以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为主,包含建筑、景观、市政等多专业的综合性生产部门。业务领域涵盖战略咨询、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历史保护、特色村镇建设、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同时提供城市体检、规划评估、项目审查等第三方技术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