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大咖说】2022年2期

 古韵新风 2022-10-3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乡村振兴大咖说

2022年2期

1

秦中春|乡村治理的实现途径

2

吴春宝|乡村建设行动中激发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实现路径

3

胡艺华、李毅|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

4

左停、原贺贺等|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

5

傅才武、程玉梅|文化和旅游融合引导乡村振兴

6

朱信凯|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图片

01

乡村治理的实现途径

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以人为中心抓好乡村治理工作,创新乡村治理体制,建立良好完整的治理框架,强化法治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村庄人员管理,了解乡村居民的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从劳动不足转变到转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管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有所不变”、“有所取消”、“有所修改”),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秦中春

 @乡村发现

02

乡村建设行动中激发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实现路径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激发农民主体活力。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第二,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服务农民功能。第三,创新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乡村组织化程度,优化农民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快乡村建设行动相关的配套设施。同时,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务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组织各项制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主体能力,使农民成为新时代新型农民。针对不同的培训主体需求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从制度政策、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吴春宝

 @乡村振兴先导

03

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

聚焦科技创新赋能,切实做好科教联盟与当地乡村的全面、无缝、精准对接。一是把科技人才派下去,定期选派年富力强的科技人才及其科研团队进驻乡村,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二是把技术成果送上门,挖掘本土资源,挑选有特色、易推广的技术成果,与当地农业公司和农民相对接。三是把科技创新融进去,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应与乡村、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和产业基地,共同打造特色产业链。四是把产业项目引过来,充分发挥科教联盟广泛联系产业和市场的优势,提供持续性的精准服务。五是把干部群众接进来,为当地干部群众和企业骨干“量身定制”科技培训班。

——胡艺华、李毅

 @人民日报

04

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

宏观层面:构建包容性公共政策体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健全脆弱群体特惠性的兜底性保护政策,细化面向社会大众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切实提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中观层面:提升产业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益贫性。完善并利用市场作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产品竞争力,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提升低收入人口的市场参与机会,拓宽其市场参与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微观层面:建设脱贫主体的能力。激发和培植农民主体认知与主体能力,树立致富典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激发内生动力,鼓励新型年轻干部驻村,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左停、原贺贺等

 @乡村发现

05

文化和旅游融合引导乡村振兴

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借助旅游商业渠道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促进乡村审美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形成乡村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正循环。第一,聚集提升类村庄,着眼于长远目标,强化文旅融合规划引领,聚合文化、旅游和商业等多种资源,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如陕西咸阳礼泉县袁家村。第二,城郊融合类村庄,其发展方向是承接城市人口的扩张和产业转移,规划建设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升级乡村产业结构,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如湖北孝感桃花驿小镇。第三,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要深入挖掘村庄特色资源,根据自身文化资源,规划建设特色文旅产业,可形成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如青海省达玉部落村庄。

——傅才武、程玉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0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破解“显绩”与“隐功”的矛盾和难题,增强乡村振兴的紧迫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破解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和难题,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破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和难题,应处理人地的关系,盘活乡村的土地资源。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破解创新发展与因循守旧的矛盾和难题。其中,在顶层设计层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断改革创新;在实践层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正确处理“实”与“虚”的关系,破解“重物轻人”的矛盾和难题,调动社会力量和物质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保证乡村的物质保障。

——周其森

@农民日报

审定:冯新刚、陈玲

编辑:杨超、崔婷婷

村镇建设研究所

村镇建设研究所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下设研究部门,是坚守乡村建设领域的特色研究团队,长期为国家相关部门的“三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规划业务核心板块,是以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为主,包含建筑、景观、市政等多专业的综合性生产部门。业务领域涵盖战略咨询、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历史保护、特色村镇建设、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同时提供城市体检、规划评估、项目审查等第三方技术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