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氧基础辨析

 老威小屋 2022-10-31 发布于北京

“有氧基础稳固与否,跟比赛中呈现的速度能力,以及当下检测到的最大摄氧量,都没有必然的正向关系。”

前两天与跑友交流,涉及到有氧基础的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比较典型。

1、跟同场比赛的人相比,速度差不多,但是自己的平均心率到了170左右,别人却还在150左右,要如何才能练成人家那样的“低心率”水平?

2、在练有氧基础期间,自己的最大摄氧量在不断走低,是怎么回事。

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前者是训练有素的进阶跑者容易思考的问题,后者是初跑者容易困惑的问题。

一、有氧基础是地基

“有氧基础是跑步的地基”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简单地说,它是人的心肺系统对于一定的运动强度的适应程度。复杂一点说,是通过针对有氧系统的训炼,来锻炼慢肌纤维,产生线粒体,提高运动中使用脂肪供能的水平,从而确保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率呈缓慢、平稳漂移(上升)的趋势。该漂移趋势越平缓,漂移比例越小,说明有氧基础越稳固。

关键点是,在身体利用有氧代谢来供能的前提下,使运动得以持续更长时间。

如果有氧基础差,身体不适应正在从事的运动,即使强度不大,心率也会飘高。譬如,有的跑友刚刚开始练跑步,10分钟左右的配速,平均心率可以到150上下。如果设定一个较低的心率目标,例如130-140(这也是一般练习有氧基础的通行做法),为了确保心率在目标区间,则“宁可慢到走”。

随着有氧基础逐步扎实,慢慢地,心率保持在目标区的情况下,从走,发展到可以慢跑,逐渐地,可以把速度慢慢提高到快跑。

这就有了另一句常说的话:

“有氧基础好,让你在低心率区越跑越快。”

譬如,老威本人过去以140心率跑进6分配速的10公里为目标,现在则可以在135左右达到同样的速度要求。或者140平均心率可以将速度提到530附近,这就有赖于有氧基础的优化。

但正是这句话,让很多人误解了。

错漏了其中“低心率区”这四个字,这是关键的前提。

因为不存在这样的逻辑:有氧基础好了,你在全区域都越跑越快。这个不存在。实际上,是低心率区越跑越快,与有氧基础越来越好之间,有逻辑关系。

而比赛中的状态,即使你的有氧基础很好,也不是必然在比赛中一定比有氧基础差于你的人心率更低。

这个很好理解,比赛不是在低心率区进行,谁会以这样的强度去比赛?

有氧基础好,是说明运动基础好,而比赛时需要的速度能力,是另一种能力。

这有点像地基和大楼。

固然盖大楼需要打地基,但是盖大楼本身也需要专项能力,不是说打了一个50米深的地基,盖楼的功夫就变得简单了。

如果盖一个只有一层的样板间,它需要非常高超的装潢能力,但是由于只有矮矮的一层,地基可能要求并不那么高了。

在纯速度的项目中,有氧基础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一些有天分的跑者,实测有氧基础并不好,甚至比较差,平时也不怎么训练。但是在运动会上,跑短距离项目成绩却很好。

我就看到过一位跑友自己写文,说百米也有个11秒几的水平(很不错啦),但是发现自己的有氧基础很差,反过头来从头打有氧基础。毕竟平时的健身跑,还是有氧跑为主。想要通过跑步健身,跑得更好,打有氧基础的投入,是不白费的。

并不是说短距离项目不需要有氧,那是对短跑运动员的不礼貌。

有氧基础差,不表示速度能力就差。而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速度能力当然好得一塌糊涂,他们同时也有可能有氧基础也优秀。有的项目,靠肌肉力量完成(如百米冲刺),有的主要靠无氧代谢能力(如10公里,或者高手的半马,以1小时左右为限),长距离则靠有氧能力(向老威这样有氧能力比较好,速度能力比较差的人),有的则有氧能力和速度能力都厉害(像各类高手,不管短距离还是长距离)。

二、有氧能力不是速度能力的充分条件

Polar体系里有个很好的指标:跑步指数。

直观地解读,就是当次训练如果是有氧运动形式为主,显示的跑步指数会高于该厂“躺测”的VO2MAX潜力值。

反之如果是速度型的训练,得到的跑步指数会低于这个标杆值。

如果你的速度很快(自己跟自己比,或者跟其他人比),但跑步指数依然很高(说明这样快的速度,却依然在有氧区间完成,说明你是大大的跑神。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你的速度不快,但是得到的跑步指数也低,说明你的速度能力比较差。

以本人最新的记录(昨日)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速度下的平均心率比一年前有了下降,说明有氧基础在进一步优化。同时,较高的跑步指数(我的基准VO2MAX潜力值是56,也是上周新测的),说明这个强度(速度和心率的组合)是我的有氧效率比较高的运动形式。

我用一个状态比现在好的月份的速度跑做个对比:

速度439,平均心率达到无氧阈值偏上(A+R区),得到的跑步指数50,虽然还在优秀区间,但是与常规相比,明显降低了。

说明什么?说明达到这个速度,基本就是老威的无氧区间了(本来嘛,5公里就是应该在无氧区间),而综合来看,老威的有氧能力是强于速度能力的。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不怕慢,老威可以跑很远,但是速度能力相对要逊色。

最近的一次马拉松全程,我用的低有氧区间(E区)跑完的。而给出的评定,也同样说明老威的优势在有氧能力,比速度能力要更好一些。

毫无疑问,从心率来看,速度有可以提高的空间,但是基于“有氧能力强于速度能力”的判断,速度提高后的整体状态,肯定会快速恶化。

家里这花开了,我很欢喜。

三、有氧基础和最大摄氧量的呈现,没有必然关系

最大摄氧量有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遗传的概念。基本上每个人的最大摄氧量的天花板主要来自遗传。

二是个人潜力。打个比较吓人的比方(凡是比方总得反差大点比较醒目),如果遗传因素意味着可以有100分,但是一个人生来有某方面的缺陷,纵然遗传不错,但是个体条件却打了折扣,其潜力充其量只能70分,这时候个体的天花板变成了70分。

三,虽然有70分的潜力,但后天从来没有加以开发(训练),而是天天贪吃好睡,则可能实际呈现出来的只有30分。

街坊的一只4岁金毛,每天穿着这件背心得意洋洋地来跟人搭讪,跟我很亲

我所知道的不同厂家通过跑表对这个数据的展现规则,是不同的。

Polar躺测得到的是第二种,所以,它会注明“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刻苦的训练”。

Garmin呈现的则是第三种,即根据你在本次训练中的表现,来得到你当下的这个数值。

所以,对于正在进行有氧基础打造阶段的朋友们来说,训练强度比较小(地基都还没有打好,大楼的模样当然还看不到啦),压根没有到VO2MAX得到发挥的地步,呈现出很小的数据,或者根据训练程度的不同,数据呈现下降的趋势,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啦。

翻出以前写过一篇关于VO2MAX的文章,链接在这里,建议新投身的爱好者读读。

最大摄氧量辨析

说到最大摄氧量这个概念,老威的态度是:随缘。

在Polar里,我的躺测(潜力)基本稳定在55-57之间,最近的一次也是56,这个数值经过长年累月的跟踪,基本上是可靠的,至少我是很信任的

而在Garmin系统里,它是展示当时的状态,如果短期内进行大强度(即尽量让系统侦测到是在迫近“使用肌肉中氧气的最大能力”的状态),很有可能短期内都会发生波动。

我侦测到的最大记录是53,近期(天冷了,发羊癫疯一样猛跑的次数少了),则是50为多。

值得一提的是,Garmin中,伴随着VO2MAX指标,一定会有一个成绩预测。

对我来说,这个成绩预测基本上只能望洋兴叹。

忽然有一点灵光闪现:老威是个速度能力弱于距离能力的跑者,对于那些速度能力强的跑者来说,是不是这个预测,并非我这样觉得不可高攀呢?

下面是VO2MAX分别是53和50时的预测,分别是5月份状态最好的月份,和眼下(上周)的水平。

处在这个区间的朋友看看,下列的成绩预测,对你们是不是觉得可以企及?反正对我来说,我达不到。

不过,这个“在训练中实际呈现出来的当下VO2MAX”水平,综合潜力值、实际训练强度达到的百分比等因素来看,两家其实是很吻合的——毕竟我从来没有在日常自我训练中,达到过100%的拼老命的地步。弄到100%卖力,我也不敢这么做,怕大清早的在街上立扑。所以,实际呈现的数值,无论53还是50,比潜力值(56)要小些,基本算是达到了90-95%的潜力值,是正常的。

本来想一起说说跑力的话题,篇幅太长了,下次吧。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