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以载道】诗词创作浅析(四)格律

 素心传统文化 2022-10-31 发布于日本

诗词创作浅析(四)格律

事无巨细,絮絮叨叨地讲了三期关于格律的问题,总是在强调格律与非格律以及各种变格的问题,相信大家也烦了。今天,让大家失望了,我们还是继续讲格律,不过,应该是讲讲“正格”的时候了。

对于初学诗词的朋友来讲,这一期尤为重要,因为,我要用几乎零基础的学习方式,用最白话最简单的表达方式阐述和分析诗词的格律。如果你是一位古典情愫非常深,而且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可以肯定地承诺,几乎这一篇文章下来,你就可以自主作诗了。但有一点要声明,只是格律懂了,至于立意、谋篇、遣词、炼字……那另当别论,可以跟随我的脚步,听我娓娓道来……

很多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愿意写一点古体诗词的朋友,拥有古典情怀的人首先会有大量的词汇积累,都愿意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随后自行成文成诗。很多“诗”读起来也很像模像样,只是缺少了格律的体统,不能登大雅之堂,令人惋惜遗憾。也许是由于无缘接触格律,或者是嫌格律太过束缚的原因,但是,真正的美,都是珍重而体面的,总是需要用心雕琢磨练一番,才可能精美成器。

格律,在初学者来看,似乎异常神秘而高端,往往使人想学而高山仰止,望而却步。其实,那只是因为一些诗词行家故意将诗词的学问提升了起来,使其显得很有身份,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和威望。诗词格律,即没有行家说得那么神乎其神,难以企及;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琼楼玉宇,高不可攀。诗词格律,其实很简单,说到底,只不过是诗词的“公式”而已。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我们知道“平方公式”、“立方公式”、“分子化学方程式”等等,只要找到条件关系,将对应的数字或者字符代入公式,经过计算就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对,“格律”就是诗词的“公式”。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格律就是那么固定的几套,比我们上学时学过的各科公式,不知道要少多少倍。其中,五言绝句四套、七言绝句四套、五言律诗四套、七言律诗四套,没了。只有十六套格律公式,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如果这些你也嫌多,那么,还是随便写吧,不要勉强自己了。也不要惊讶格律怎么会如此简单,那是因为,你遇到的人或者是你自己把它们复杂化了。

十六套格律公式,只要你是真心喜欢,只要你没有“懒癌”,一定很快掌握的。剩下的问题,就是你如何找到最适合、最恰当的字词代入到这个公式中去了。

想学习格律,首先要知道“平仄”,那么什么是“平仄”呢?

中国人喜欢平衡,所以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男就有女、有正就有反……当然,最后我要说的是“有平就有仄”,这是关于汉字的分类。汉字,名副其实,就是华夏先民发明的文字,华夏民族使用的文字,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那么就是中国人使用的文字。那么,我们也将它分成了“平声”和“仄声”。汉字经过口耳传递的应用,可以进行人类的沟通。经过声音的平仄变化,音律的高低起伏,使其听起来更加悦耳和优美,这就是“平仄”的意义。

平仄的意义我们懂了,那么怎么样区别平仄呢?这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小的时候都学过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拼写工具,虽然起源于罗马字符,但是已经为我们所用,并且成为区分音律的很实用的方法。在拼音当中分为“四声”,即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老师还教过顺口溜,便于记忆“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小时候都背过吧,这个不细讲了。

平声,就是我们汉语拼音当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就是汉语拼音当中的三声和四声——别说看不懂哦,我会被吓到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入声字”的问题。古代也有“四声”,但是与现代有区别,是分成: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古体诗的平仄基本上是按照唐代的发声标准而定的,可是,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各民族的融合,我们的语言和声音都发生了变化。而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古代的“入声”字消失了,虽然在我国南方地区还保留着入声字的读音,但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字。而这部分入声字分别融合到我们现代的四个声部中了,融合到三声、四声中当然没有问题,因为本身还是“仄声”,可是,一部分“入声”融合到了一声、二声当中,这就对“平仄”的区分造成了困难,对我们现代人创作古体诗词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但是,没有关系。我们的先人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们也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因此为我们留下了一本韵书,叫《106部平水韵》。这是一本诗词创作必备的工具书,很简单的方式获得,不需要购买,只要到网络上下载然后打印出来就可以,一共也就几页纸,留一份备用,十分便利。有了这本韵书,“入声字”的辨别也就不难了,“入声”韵一共只有十七个韵部,没有多少字,多加练习都能背下来的。

你可以首先用现代汉语拼音的区分方式分出平仄,其次代入格律公式写出诗词来,然后再拿出韵书对照检查有没有“入声字”被误解成平声了,如果有,再进行修改,最后完成创作。

这就是“平仄”全部的规则,只有最简单,没有更简单。平仄我们懂了,接下来就是格律公式了,这个更不屑说,只要稍稍用心,就完全可以掌握。我们在学习格律之前,还要再了解一个小知识点,就是绝句、律诗以及五言、七言

绝句,就是四句话的诗;律诗,就是八句话的诗。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话的诗;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话的诗。像不像幼儿园的知识?就这些了。至于其它细致的化分,我们以后慢慢说,首先将这几个知识点吃透,后面的都简单。

那么“五言绝句”就是五个字一句话,一首诗四句话的诗,一共多少个字啊?自己算。以此类推:“七言绝句”,七字一句,整首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五言律诗”,五字一句,整首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七字一句,整首八句,五十六字。我没算错吧,对数字比较迟钝,算错了你自己重算,道理肯定没错。

这个知识了解了,就可以学习格律了。格律只有十六套,硬背也应该没问题,但是,我还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学习方法,不用太感恩我,记得回报社会就好了。

五言诗,句型只有四种:

A、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句型也是四种,更简单,只要在五言诗句型的前面加两个相反的音字就可以了: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将这四个基本句式放在一起就是一首诗,绝句直接就成了,重复使用就是律诗。

但是,不仅仅这样就成功的,那也太便宜你了。还是有一些定义和禁忌需要熟知,这也是诗词创作必须要了解的规则。

其一、音节。中国汉字一般情况下以两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所以会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就是说,偶数字的平仄是绝对要遵守规则的,而奇数字中,一、三字偶尔可平可仄,这个以后细讲,现在先按定格学,了解一下就好。所以,一首诗开篇是以“平声”起,还是“仄起”,就要看这首诗首句的第二个字。比如首句是:平平平仄仄,那么就是平起;仄仄平平仄,就是仄起

其二、韵脚。韵脚就是所有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押同一个韵部,另外还有首句押韵的格式,定格也需要押同一声部。首句以平声结尾的,就一定要押韵,叫做“首句押韵”或者“首句入韵”;首句以仄声字结尾的,就不押韵,叫做“首句不押韵”或者“首句不入韵”。格律诗要求,韵脚只能押“平声”奇数句一定要用“仄声”结尾(首句入韵除外)。这个用《106部平水韵》就可以查到,其中“平声”韵部只有三十个,“上平”十五个韵部,“下平”十五个韵部,都可以用来押韵。

其三、粘对。就是上下句之间要有关联,粘,就是相同;对,就是相反。单数句下面接偶数句要“对”,也就是说上句如果是“平平”,下句就要用“仄仄”。偶数句下面接单数句就要用“粘”,也就是说上句如果是“平平”,下句也要用“平平”。

其四、孤平。在句中如果除了韵脚以外,在不连用的位置只剩一个平声字了,那么就叫犯“孤平”,比如“仄仄平仄仄”,或者是“仄仄平仄平”,是创作诗词的大忌之一。

其五、三连尾。在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或者连用了三个仄声字,就叫做“三连尾”,是诗词的大忌。

知道了这五个重要因素,那么,结合平仄,将基本句式像拼图一样拼成公式,就是诗词的格律了。给大家做个“五言绝句”例子,应该就明白了:

仄仄平平仄,白日依山尽,

平平仄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更上一层楼。

首先,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五言绝句。我们借用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来看,韵脚为“流”、“楼”,查看韵书是“下平”韵当中的“十一尤”韵部。

其次,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那么第二句一定是以平开头,而且是偶数句需要押韵,那么开头两个字一定是“平平”,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那中间两个自然是要用“仄仄”了。你看,我完全没有硬背,就知道第二句的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然后,第三句是奇数句,那么就一定是仄声结尾。而偶数句后面接奇数句的时候要用到“粘”,那么头一个音节的两个字就要和第二句一样是“平平”,那么中间两个字怎么办呢,也是“仄仄”吗?不可以,因为尾字是“仄”,如果中间再连用两个“仄”就成了“三连尾”了,所以只能是“平平平仄仄”这个基本句式。

最后,结句以“粘对”来讲,就是要“对”,开头应该是“仄仄”,偶数句押韵,那么就是“仄仄仄平平”了。

这便是一首诗的推演格律法,完全不需要硬背,只要明白诗的格律道理就可以。

其它的各种格式,我相信大家依照这个方法,一定都可以推演出来,就不在此一一类举了。这便是格律的推演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讲,特别有效。是我自己多年学习格律诗词所积累和总结的个人经验,未必是最权威的,但一定是对你最有帮助的。其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谅解。

格律,就是规则和定律。我们玩游戏需要规则,社会环境需要规则,生活和工作需要规则,只有大家都能够主动并且自律的遵守规则,一切才会井井有条,秩序才不会混乱。诗词的创作也是如此,只有遵守规则地动笔,你笔下的文字才会有灵性,才会感知你的用心和情意,才能开出绝美的花儿来。

关于格律的文字,实在说得够多了。格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有了好的立意和字句,就不能“以词害意”,有时候连格律也可以进行变通的。立意,必然是诗词创作的主旨,如果说格律是一首诗的骨格,那么立意就是一首诗的灵魂,词句就是这首诗的血肉。立意鲜明、新颖、高雅方能将诗的格局定位在上层,那么,以后的分享,我们就从立意开始吧……

骨格决定了整体的轮廓,血肉丰满了外在的形象,而灵魂,才是最能让人感知和动容的,“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18-5-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