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玮: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 头条

 好兔爱教育 2022-10-31 发布于河北

Image


2022年8月,我出版了一本新书,《教育只有一个主题》。书的封底有一段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生活有多宽广,教育就有多宽广。生活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生活如何变化,教育就如何变化。生活是怎样,教育便是怎样。


怀特海:教育的本质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完整呈现的生活本身。”这段话出自于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代表作《教育的本质》。他这样论述:

我们将生活拆得零散,教授代数、几何、科学、历史,但也仅限于书本知识而已;我们还教给学生多门语言,但他们却从未掌握;最无聊的是,我们教授文学,却只讲莎士比亚的戏剧,再附带一些文献注释和对剧情和人物的短评,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程表算得上是生活吗?算得上我们亲身经历的日常吗?

怀特海还提出,人的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循环往复,分别是:浪漫、精确、综合。

我初读这本书时,刚刚从大学毕业,还处于人生的“浪漫”阶段,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并不深刻。随着职业生涯的展开,教完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突破了一层又一层障碍,逐渐从“浪漫”进入“精确”,再到“综合”,蓦然回首,才忽然领悟,教育为什么只有生活这一个主题。

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老师称赞,同学羡慕,一路顺利升入大学。读大学后,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陷入深深的迷茫。离开象牙塔走入职场,仿佛一只没有准备好的羊羔被抛入荒野,所面对的大部分挑战学校里都没有教过,需要自己从头探索,自主学习。大学读理科时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工作之后才逐渐领悟,这个观点是多么狭隘。

幸运的是,我迅速调整好心态,抖擞精神再出发。工作不是学习的结束,恰恰是学习的开始。

Image


泰戈尔:生活之河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好的教育,是让每一个人都踏入生活之河而毫无惧色。

初读这句话,内心很受触动。回想自己刚踏入生活之河,因为无知无畏,历经坎坷,吃了不少苦头;又因为有内驱力,及时反省,才能一路成长。做了学校管理者之后,我开始思考,学校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才能让他们踏入生活之河,而毫无惧色?

我后来有一篇演讲,主题是“学校教育要重点关注孩子5个方面的素养”,正是源于对这句话的回应:

1. 工具与技能。学校教育必须给孩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工具,毕业之后能够有基本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语文等核心学科的任务。

2. 兴趣与特长。当孩子们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同时又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便一定能够在相应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特长。而未来的个体,一定依靠自身的特长方能立足于社会。

3. 文化与传承。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首先是本国文化的传承,愈是开放,愈是全球化,我们愈是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精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来源。

4. 视野与境界。年轻人需要有宽广的视野,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明白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的思维方式。视野开阔之后,境界才能获得提升。胸怀天下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5. 挑战与勇气。人的一生注定困难重重,让孩子学会挑战自然、挑战世界,在此过程中学会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是成长的必经步骤。

Image


杜威:教育即生活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更为直接: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我对此的理解有三点,一是真实,二是生长,三是学习。

先说真实。学校不是封闭的,而是社会的有机部分。要常常思考校园里的管理举措会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中国古人讲“慎独”,当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才是他真实的状态。同样的,我们观察教育的效果,要看学生离开校园,在没有教师的监管之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这就要让真实的教育在校园里发生。

再说生长。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我一直提倡,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要给他们更多的体验,体验是生长的养分。犯错不但不可怕,还是必经之路,该踩的坑必须踩,小的时候不踩,长大了还得踩。而长大了再踩,付出的代价可能就会很大。

孟子有一个观点,叫“勿忘勿助”,用来看待儿童的生长比较合适。勿忘,就是保持关注,不要忘记,不要缺位;勿助,就是做该做的,不要替代,不要拔苗助长。

最后说学习。教育是生活,工作是生活,学习也是生活。杜威说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育应当延续到校园之外,延续到孩子的一生。不仅如此,教育者自身也要抱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工作看成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Image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将杜威的理论做了一些调整,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今天的教育与生活严重割裂。讲德育的教师不遵守社会公德;经济学家不能预测经济走向;研究管理的专家完全无法胜任一家企业的管理岗位;投资专家常常亏钱……

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世界不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而是按照挑战组织起来的。

因此,今天世界各地的学校教育,都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未知世界的能力。

陶行知强调知行合一,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要注重身教。你希望学生怎么做,你自己先做示范。你自己认为是好的习惯,你自己首先要坚持。如果自己做不到,也不要勉强他人。

人生如同升级打怪,遇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不会有单纯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语文问题。这也是今天教学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跨学科整合、基于问题的学习(PBL)、项目化学习、团队合作学习、情境教育、实景教学等概念。有一些小微创新学校甚至打破原有的学校组织架构,不分年龄,不分学科,完全以任务为导向,以课题研究、问题解决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还主张社会才是最好的学校,因此主张孩子们要更多走入社会,到企业里去,到社区里去,在街头巷陌、山川田野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

Image


顾远:教育3.0


知名教育人顾远说: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2022年8月,顾远出版了《教育3.0》一书,引起很大反响。顾远说:今天教育问题的严重症结在于:用19世纪的体制,教授20世纪的知识,让学生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顾远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打破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一个社会化的学习体系,也就是从教育1.0进化到教育3.0。

教育1.0的模式下,学习者就像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教师则是全知全能的输出者。其中暗含的逻辑包括“教育等于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传递学科知识”、“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的灌输,以及学生大量的反复训练”、“教育唯一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

教育2.0则是当下很多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采用的形态,比如PBL、探究式学习、STEAM教育模式等。这个时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沟通、联结、合作、探究知识的结构,教师则像个交响乐团的指挥。

到了教育3.0,教师更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或协作者,学习者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整个学习社区呈现出网状的结构。

《礼记》说,教学相长。韩愈在《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我看来,教育3.0是一个共创共生共学的教育生态社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教与学、师与生、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完全模糊。

朱永新:未来学校


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这是朱永新教授在2019年出版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学校》一书的核心观点。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

朱永新教授在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说:人类的学校,从古至今,再到未来,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前学校阶段——原始部落耳提面命的教育就属于这个阶段;二是学校阶段——5500年前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5500年前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都是学校阶段的代表;三是现代学校阶段——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现代学校,按照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构建,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四是后学校阶段——这就是未来的新型学校,严格意义上说也可以不称为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2022年月18日,我应邀参加了主题为“守望传统,创造未来”的读书会活动,和其他与会者一起分享了《未来学校》一书的读后感,也提到我即将出版的《教育只有一个主题》与朱永新教授有许多类似的观点。我们都认为,未来学校将会有重大的范式转变,这是可以预见的历史趋势。

Image


生活:多彩多元


教育的主题是生活,那么,生活有些什么特征呢?我认为至少有“五多”,分别是多彩,多元,多舛,多变,多忘。

一是多彩。罗素说,参差多彩,乃幸福之本源。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个人精力再丰富,也只能感受体验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二是多元。立场多元,价值多元。面对同样的事实,也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如果说多彩是物质层面,多元则是精神层面。

三是多舛。王勃《滕王阁序》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所以说人生是悲剧。无论曾经拥有怎样的繁华富贵,到头来终究还是一场空。多舛的另一种形式是多难,多难不仅兴邦,也能淬炼人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四是多变。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世界惟一的不变就是“变”。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五是多忘。贵人多忘,不是贵人也多忘。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惟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正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于是陷入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Image


结语:教育的变革


1986年,《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受益于此,中国的人口素质迅速提升。时过境迁,今天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对于中产及以上的家长来说,即便没有《义务教育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不会停止,可能还会更“鸡”,更“卷”。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了“过度教育”,也许需要颁布一个不得在学前进行学科类培训的条例,来约束家长们的行为。假如朱永新老师所言成真,国家对于未来学校的管理在政策层面进行调整,学历、文凭不再那么重要了,家长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了,他们会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

我相信那将会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场景。教育将突破现有形态,与生活真正融合。

而这样的变革于生活而言,不过是一朵小浪花。

责编 | 琬琰 芋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