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繇小楷结构研究

 Zhanggx 2022-11-01 发布于上海

文◎王正文

一、钟繇小楷艺术成因及风格研究

(一)钟繇小楷艺术成因

对钟繇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挖掘是研究钟繇小楷的首要任务。钟繇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钟繇处在汉魏更替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但这种动荡的社会却给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解放,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并影响到了文学艺术等方面。各种新的书体陆续产生,而从楷书角度来讲,钟繇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正书之祖”。

钟繇家族及其师承方面也对其楷书有所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真书、行书、草书为特征的新书风的产生,使得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钟繇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钟繇的书法大多都是东汉名家所传授,张怀镕《书断》亦云:“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宋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还记述:钟繇小的时候还跟随刘胜学习过三年的书法。由此可见钟繇学习书法的师承根基优异,钟繇向他的老师蔡邕、曹喜学习篆隶,向刘德升学习行书。优秀老师的教导与传授,与他后来成为伟大的书法家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钟繇善于向各位老师学习他们最擅长的优点,这与他后天的努力更是不可分割。

钟繇《白骑帖》

(二)钟繇小楷艺术风格

钟繇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书体交替的年代,新书体指的是真书、行书、草书,旧书体指的是篆书和隶书,钟繇便为时代新旧书体的代表人物。羊欣云:“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日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钟繇最擅长的“铭石之书”为隶书,“章程书”为真书,“行狎书”为行书。钟繇不仅擅长这三种书体,而且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真书是从隶书之中孕育而来,钟繇最大的贡献是对真书及其笔法加以整理和总结,使之不断提高,并趋向统一。

因为所处时代为汉魏之际,楷书笔法并未完全成熟,处于转折过渡时期,钟繇小楷隶法痕迹十分明显;但是在后来人的眼中,确是充满了古意,因其还并未完全演变成功,因此显得更加稚拙天真,古朴天趣。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云:“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庾氏对钟繇的天然评价极高,而其质朴的风格对后世许多书家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钟繇小楷技法分析

楷书,也称为正书,始于东汉末年,在古代多用于官方文书及铭金刊石等正式场合。楷书形体方正工整,结构规范,线条法度严谨,整体书写感觉相对统一,并且以实用性较强等诸多优点而被定为官方的标准书体。楷书是从汉隶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因此在风格上早期楷书明显带有隶书的扁平的体势,以及部分线条还带有“蚕头雁尾”的隶书特征。魏晋小楷中,钟繇、王羲之为其代表人物,本文主要对钟繇小楷进行描述。

钟繇的书迹在魏晋时期十分流行,但经过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流传的真迹多都流失或者损坏。据史料记载,钟繇小楷作品真迹均无流传至今,现在流传的为临摹本、仿本,还有一部分碑刻。传世的作品大体可以概括为“五表(表1)”“六帖”“二碑”。五表版本风格多样,利用表格进行详细介绍。而“六帖”包括《常患帖》《墓田丙舍帖》《还示帖》《雪寒帖》《长风帖》《白骑帖》,分别收入《淳化阁帖》《墨池堂》《大观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等丛帖。“二碑”是指《上尊号碑》与《受禅表》。

表1 五表

对钟繇小楷技法的分析分别从书法三要素出发进行描述。从笔法来看,汉字是由各个笔画与线条组成,每一个线条起、行、收动作及其作者的控笔与对线条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笔法中线条的质量。而线条又是构成结构的重要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在其基础上便形成了书法的第三要素章法,上下字的关系,整体字形的大小墨色的变化都影响到整体中的章法变化。因此章法因素为楷书风格的重要标志,章法安排得或疏朗空灵或井然有序,很少可以找到它特有的规律,不同的章法安排又有所不同。

钟繇《雪寒帖》

(一)用笔特点

钟繇的真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其用笔也保留了许多隶书的特点,也可以说为从隶书演变而来不成熟的楷书。而这种隶意使得字体古意十足,趣味横生,古意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型趋扁。隶书趋扁而显得典雅,钟繇小楷的扁也是来自汉隶,这种典雅的风貌与古意因此得以流传。

二是雁尾残留。在钟繇的楷书中,《荐季直表》中的雁尾残留最为明显,如“先”字的最后一笔,“俾”字的中间一笔等,但是在书写的时候不可写多,过犹不及。

三是横画趋于平直。随着书法的发展,现代的汉字逐渐向右上方倾斜,而横画趋于平直,甚至个别笔画向下书写会增加字体的古意。如“困”字的横折钩,“臣”字的最后一笔等。

四是撇画的下发力。撇画的下发力在《贺捷表》《调元表》《荐季直表》中都有许多体现。撇画的发力点越靠下,古意越浓郁。线条就会显得更加饱满、敦厚、朴实、平和。

五是横折钩角度的平推。随着书体演变的发展从钟繇至唐横折钩的角度也越来越向上倾斜;而在钟繇的横折钩中趋于平推,这也是其在技法上的一大特色。如“为”字的横折钩、“可”字的竖勾都趋于短促与横推。

1. 点画

钟繇小楷的点画精练、敦厚、古朴。从字的对比来看,多个点画的形态各不相同,以三角形居多。隶书与行书的笔意掺杂在里面,从点画的形态上也显得古意十足(图1)。

图1

2. 横画

钟繇小楷的横画前重后轻为其主要特点,尤其长横极为明显,书写时起笔重发力向右行笔。横画的加长使整体字势趋扁,收放自如,古意十足,以《宣示表》《贺捷表》尤为明显。而在《荐季直表》中有许多横画趋于平势,更有甚者向右下方倾斜,这也是此法帖中的一个特色(图2)。

图2

3. 竖画

竖画短促,且相比于横画来说竖画较粗。竖画多为藏锋出钩,甚至有的笔画不出钩,含蓄藏住,如“奇”字,增加字的古意。上轻下重的竖画使得整体重心下移,竖画的缩短使得字形趋于扁平,更利于与长横之间的对比。许多长竖顿笔缓慢出锋,并带有一定弧度,如“年”字,更接近于隶书的笔意(图3)。

图3

4. 撇画

钟繇小楷的撇画下发力明显,更加接近于隶书的笔意,与后来发展的重心上移形成明显的区别。有些短撇在处理的时候收笔顿笔向上出钩,笔画显得更加古雅,趣味十足(图4)。

图4

5. 捺画

钟繇小楷的捺画含蓄出锋,主笔一般都较为伸长与展开,由轻至重带有一定弧度,捺角较短,古意十足。向右前方平铺出锋笔画较多,带有一定雁尾,更加接近隶书的笔意(图5)。

图5

(二)结构及章法特点

钟繇小楷在章法方面最明显的布局是纵势按照行进行排列,在横式方面并无明显排列,追求自然。这样布局的好处在于纵势的字行气十足,流畅且不容易断;左右行与行之间间距较远,增加了整体的茂密感。每一行的字体大小错落有致,自然和谐,表现出了一种质朴、天真、自然、平淡的气息。在结构处理上长短错落、有收有放,与后世达到高峰、法度严谨的唐楷相比显得活泼生动,都各自有其可取之处(图6)。

老庄的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亲切和谐的统一体之中,并不否定法度和技巧的作用,但更强调于规律中获得的绝对自由。他们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不工而无不工,这种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钟繇的小楷,古雅中天趣溢发,这种古雅、厚重的艺术特点,对后世的书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图6

三、对后世的影响

钟繇对书法史最大的贡献一方面就是对楷书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为行书立法,使得这一流便的书体得以迅速地普及开来。

钟繇是魏晋时期的官宦世家,也是曹魏建国的开国功臣,身份的影响加上本身书法的优异,很快这种楷书、行书的书风就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这也是后人仰慕的“魏晋书风”。钟繇的书法成就,完全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不仅是新书体的立法者,更是“魏晋风韵”的奠基人。

在魏晋时期草法师法张芝,而行书与楷书主要师法钟繇,钟繇书风在当时极受欢迎,属于奠基性的人物,影响极大。而魏晋时期影响最大的便属王羲之。钟繇对王羲之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钟繇就没有王羲之的成就。王羲之的楷书与行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以革新与变法,王羲之的成功也能从另一方面更加肯定钟繇的书法地位。

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王羲之书风渐渐风行,而钟繇的书风受到了冷落,后来王献之的大草风靡起来,被更多的人相继效仿,直到南朝的梁武帝时期这种风气才得到抑制。梁武帝尚古,崇尚返璞归真,在书法方面首先提倡的是钟繇,其次才是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方面首推王羲之,但是在中期以后,钟繇书法在唐朝也是主流学习的书家。元朝复古,赵孟頫是复古的核心人物,学习钟繇书法为正统的潮流。明朝对钟繇书法的学习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习与推崇的书家渐渐多了起来,如黄道周、王宠等人,都对钟繇的书法有很深的继承与研究。由此看来钟繇书法对古代书法家影响深远。从现当代来看,钟繇天然、古拙的意趣被很多当代书家所喜欢,纷纷从中汲取营养和开拓创新。如沙孟海和沈曾植等人,皆是取法钟繇。从现当代历年国展及其各大展览中的小楷作品来看,也有很多取法钟繇的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