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文·专题·思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由门径(上)

 阿来哥88888 2022-11-02 发布于广西

今天,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然而,对于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论,许多老师都持有自己的观点以及困惑,莫衷一是,此外,还有更多老师对于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一筹莫展,缺乏有效的理论+实操支撑,无法找到突破口。

基于这一困境,长期深耕于阅读教学的司体忠老师站在自己的切面,指出“整本书是'大山大川’,不可能全面开花”,并提出要“聚合整本书中可关联的'群文’构建适合学生研读的'专题’大概是绕不开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载体与门径”,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以下请阅览全文。

文章图片2

整本书阅读的“常”与“变”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名著为主体)成为语文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甚至“热”到了温儒敏教授指出“要浇点冷水降降温”的地步。诚然,温老师的意思并不是要淡化整本书阅读,而是呼吁整本书阅读和教学要少些花哨与玄虚、虚浮与喧嚣,回归读书初心和教育本原。时至今日,已没有必要纠结于整本书阅读和教学的价值追问。

毋庸置疑,整本书阅读和教学对“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形成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意义,整本书阅读和教学所关涉的绝对不止也不是试卷上呈现的那几分考题。笔者曾经撰文《单篇·群文·整本书:语文阅读的“三态”共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阅读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依据学段、学情构建明晰的'阅读三态’和'教学三态’——典范单篇、群文、整本书,进而衍生相关的语文活动,各显其长,融通共生。”或许我们应该更多思考“阅读三态”的清晰分布、科学共建与和谐发展,思考“整本书阅读”如何读得自然落实、教学精确有效。

作为一种阅读常态,“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可谓自古有之,有着优良传统。近代梁启超、夏丏尊、叶圣陶等前贤都曾提倡整本书阅读,比如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今天课标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是从“自然意义的整本书阅读”走向“课程意义的整本书阅读”,其要求必然更高,这无疑会带来很大程度的挑战,因为整本书的体量相对于单篇短章大得多,结构系统也复杂得多。量变引起质变,量的问题带来的绝对不只是量的问题。

文章图片3

因此,在整本书的阅读和教学实践中,“甩手掌柜型、眉毛胡子乱抓型、浮光掠影型、书外兜圈型、捡芝麻丢西瓜型、猎奇型、学究型”等不良取向和操作现象并不鲜见甚至非常普遍。但另一方面,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又可谓轰轰烈烈、“繁花”竞放。然而无论“繁花”怎样迷人眼,“读书”永远是基础的基础,“读书”的目的除了知悉基本的内容和结论,根本在于培养学生“思辨”的习惯和能力。

那么“思辨”的习惯和能力如何培养呢?或许苏轼的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又答王庠书》一文中,苏轼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故而,整本书阅读需要“八面受敌”,这既是古今相通的读书方法,也是开展整本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路。

文章图片4

群文·专题·思辨的内涵

整本书是“大山大川”,不可能全面开花,这是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情教情决定的。因此我们认为,聚合整本书中可关联的“群文”构建适合学生研读的“专题”大概是绕不开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载体与门径。这里有几个关键词:群文、专题、思辨。“群文”是指要树立“关联信息敏感”的意识,撷取任何一本书中关于观点、人物、情节、结构、环境、语言特质、心理特质、文化特质等元素的相关信息,进而开展聚焦思考。有了聚焦思考的可能性,就可以确立或多或少真正走进整本书的“专题”;在相对具有深度的分析思考中,既理解了“书本”的核心内涵,也培养了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和习惯。

说及“思辨”一词,大可不必把“思辨”看得多么神秘高妙,应该说人人天然具有“思辨”的智力和心理基础。“思辨”者,思考辨析分析是也。漆永祥教授在《重视基础与说点人话——我对高中语文教学与作文写作的一点看法》一文中讲:“批判性思维不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思辨”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文章图片5

阅读余党绪老师的《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一书,可以萃取出更加具体的几句话来阐释“思辨”——符合文本逻辑、事实逻辑;超越感性,警惕惯性;谨防标签化、绝对化;合理质疑、分析、比较、论证、判断、建构与发展,客观、辩证、全面、理性地思考问题。

诸如“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和“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恶,说不得善,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均体现了鲜明的思辨特质。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然追求和根本要义,而整本书阅读因为内容的宏阔、立体和系统为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上佳的可能性。

文章图片6

(本文首发于《全视界·教育》2022年5月刊。作者单位: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