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针疗法 - 病在脏者 取之井

 简单男人888 2022-11-02 发布于广东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井穴位于手足末端皮肉浅薄处,《灵枢》以水流为比喻,喻为水之源头,即十二经脉脉气所出之处。

为了说明脉气所出的“井穴”的重要性,《灵枢·根结第五》还以大树为比喻,指出脉气所出的“井穴”就是大树之根,称为“根”。脉气结聚的穴位好比是大树结的果实,称为“结”。对于根结的重要性,本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可见井穴既是脏腑经脉之气所发的部位,是脉气之“根”,也是阴经和阳经脉气相互交接的部位。若脏腑之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四末,便是厥证。如《伤寒论》说:“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若郁闭太甚,内闭心神清窍,则会出现昏不知人,即“尸厥”等证。由于热邪郁闭于内者,还会出现“热深厥亦深”的情况,即病人烦躁,胸腹灼热,但手足逆冷,或伴有抽搐,其则昏不知人。临床上常见的中暑和高热神昏就是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火热内陷心肝。这种邪人五脏的急证,绝不可因其手足逆冷而误认为虚寒,误针躯干部的气海、关元等穴以补其元气,而是应该急刺十二井穴出血,使郁闭之脉气通达于外,阴经阳经脉气相接续,气血能沿十二经脉周流全身,则手足自温,神志可清。对于这种情况,《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反取四末”就是取四末的井穴可使其经气回返之意,但历代医家都将“反取四末”解释为误治,实非《灵枢》本意。

我所在的医院针灸科和小儿科相邻,小儿科门诊遇到高热神昏的患儿,有时就请我们针灸科的医师先为针刺开窍醒神,常用穴位是十二井穴点刺出血,甚者再加刺人中、印堂、百会等穴。如有一天晚上值班,小儿科来一高热惊厥患儿,小儿科医师急将我叫去,点刺十二井穴出血,术未毕,患儿已停止抽搐,大声啼哭,神识清楚,面色转红。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救治虢太子厥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我的看法是,扁鹊所用温熨两胁下的方法即本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我们一起看一下:“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膺与胁。”,意思是说:本来是五脏之气大虚的病,而用针者却针刺其四末,即使针用补法,因为四末皮肉浅薄,四末的经气也易随针外出,这就加重了五脏之气的衰竭。这种“重竭”的病人甚则厥死,厥死时身体安静。治疗这种因脏气虚而厥死的病,当用补法使其气回返,可取胸与两胁部的穴位治疗。窦材的《扁鹊心书》擅长重灸两胁下的命关穴救治危重病症,实际上也是对这段论述的实践证明。

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该处神经末梢极为丰富,十分敏感,针感极强。俗话说,“十指连心”,因而刺激井穴具有很强的醒脑、苏厥、开窍作用。历代医家皆常应用,如《针灸甲乙经》载:“隐白、大敦治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外台秘要》亦云:“厉兑治尸厥口噤气绝,脉动如故。”《乾坤生意》则说:“凡初中风跌倒、暴卒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

中医对于神识不清的病,便认为病已入五脏,如中风的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区别就是有无神昏。所以“病在脏者,取之井”说的主要就是昏厥、不省人事的五脏病。因为井穴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作用,所以临床上对于五脏的实热证,也常取井穴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