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灵枢针法

 xylqfl 2020-09-20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邱达勤老师五腧穴治疗经验总结:
1、井穴
       用于各种急症的治疗。如昏迷,休克,晕厥,中暑等急性病症。如中冲、关冲善治中风昏迷、晕厥猝倒,涌泉善治痫证、惊风等。

       用于本经脉及本脏腑的热病,各经脉的井穴作用与相应的经脉一致。如少商、商阳可治疗感冒发热初期的咽喉肿痛;隐白、大敦治疗各种崩漏症。

       用于胃脘胀满不适。因肝郁气滞型疾病而致的胸腹部满闷胀痛,可选择相关的井穴来治疗。通过这一理论的进一步运用,井穴还可以用于多疑善虑,急躁易怒、郁郁不乐,头痛头胀、呃逆、暧气等。

       井穴临床所用最适宜点刺出血,其是井穴的一大特性。故井穴是常用刺血的重要穴位,刺血与微出血即可,不必大量出血。井穴也可以针刺,个别穴位也非常适宜灸法。如隐白穴治疗崩漏症,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就主要以灸法为主。在临床运用时,首先掌握这一类穴位的基本规律。再掌握个别穴位的特殊运用即可。

2、荥穴
       主要用于相应经脉及脏腑各种热病的治疗。这是荥穴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也是最基本的作用。这是因为五输穴中阴经的荥穴属火,五脏中心亦属火。邪气伤心,易于化热化火。所以针刺荥穴就能清热泻火,治疗热病。如鱼际可泻肺热导致的咳嗽、咳吐黄痰;胃火牙痛可选择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廷来清泄胃火;二间可用于泻大肠之热盛而致的牙痛;液门可用来治疗三焦火盛而致的咽喉肿痛、耳鸣、牙痛等。行间、侠溪可用于肝胆火旺而致的头晕、口苦、耳鸣等。以上所用均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以此类推,各经荥穴均具有相关作用。

       治疗血脉病症。心主血脉,当热伤血络所致吐血、衄血,以及热壅气滞、血脉郁阻所致疮肿热痛,心胸痹痛,可取相关的荥穴来治疗。如在历代古籍中记载的:“然谷主咳唾有血,心痛如锥刺。二间主鼻鼽赤多血;劳宫主大便血衄不止、呕吐血、舌中烂;鱼际主唾血下,主心痹悲恐等,均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各经荥穴以泻热、主血脉、或治疗外感病为主。所以临床运用以针刺或点刺出血为主。
 
3、输穴
       以治疗疼痛病症为主。输穴比较特殊,因为在阴经中输穴与原穴为同一穴位。所以阴经的输穴与阳经的输穴运用有所不同。阳经的五输穴为单独的输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应经脉循行的痛症。如手太阳小肠经脉的肩痛,可用后溪治疗;三焦经的肩痛,可取用本经输穴中渚治疗;太阳经后头痛,可选用足太阳经脉的束骨来治疗;偏头痛可取胆经的输穴足临泣治疗等。阴经的输穴与原穴同属于一个穴位,因此阴经的输穴同时具备原穴的特性。临床多用于治疗五脏疼痛及五脏之相关病症。比如,肺脏病可取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太渊;所有肾气亏虚的病证,皆可取用肾经的原穴太溪治疗。

       在这里所谈及的输穴治痛症的运用,主要指的是各阳经之输穴,阴经的输穴主要以原穴理论为主,以相应的脏病为主。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五脏之输属土,内应于脾。因此脾胃病可用输穴来治疗。这一方面的应用在古医籍中有诸多相关记载。如太渊主善哕呕饮食;三间主多卧嗜睡,胸满肠鸣;太冲主溏泻;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霍乱,腹中切痛,肠鸣等。以上这些应用均为输穴在脾胃病的具体治疗,所以输穴对脾病有着特殊的作用。

       输穴以治疗痛症或调脏腑为主,所以临床运用要以针刺为主。并多以透刺法为常用。如后溪透劳宫,三间透后溪等运用。

4、经穴
       用于咳喘寒热疾病的治疗。阴经经穴属金,肺亦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宣发卫气于皮毛,以防病邪入侵。所以取其经穴能宣降肺气,疏风散寒,治疗咳喘及寒热病。如外感咳嗽,可选用肺经经穴经渠来治疗。咳嗽痰多时,可选用及脾经经穴商丘为主穴治疗。肾不纳气之咳喘,可选用肾经经穴复溜为主穴治疗。这均是咳喘寒热的具体运用。这一运用法在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如《针灸甲乙经.卷七》有言:“热病汗不出,胸痛,不可息,颔肿寒热,耳鸣聋无所闻,阳谷主之。”阳谷就是手太阳小肠经之经穴。《针灸大成》也有相关的记载:“阳溪主寒热疟疾,寒嗽呕沫,昆仑主咳喘满”等。均为经穴治疗咳喘寒热的实际运用。临床一般主要作为运道取穴时的配穴,由此以上治疗运用,可明确体现在这一理论。

       用于治疗失音疾病的治疗。如失音可取心包经经穴间使,心经的经穴灵道,也可以取脾经的经穴商丘来治疗。这就是“经主发音”的具体运用。

       用于浮肿病的治疗。肺为华盖,主宣发,当肺气失宣,水不得布散,三焦不通,则会产生水肿。经穴属金,取之可起到宣发肃降的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相关论述。如《素问.咳论》言:“浮肿者,治其经”。很明确的说明了经穴能治疗浮肿病。继后在《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多部针灸专著中,也有相关的运用。如“解溪主风,水面肿”;商丘主厥头痛,面肿起;复溜主凤逆四肢肿;阳辅主腰溶溶如水中,膝下浮肿;阳谷主头面项肿。这些所用均为经穴,并且均为水肿之疾。可见经穴对水肿的治疗也有确实的作用。经穴所处的位置肌肉较为肥厚,一般针刺较深,并且也非常适宜用灸法治疗。

5、合穴
       合穴以降逆清热为主,尤其以各种气逆性疾病最具特效。如恶心、嗳气、呃逆、胃脘痛,可针刺胃经的合穴足三里;阳陵泉可治疗胆气不降而治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呕吐可用肺经的合穴尺泽或心包经的曲泽刺血;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嗽气喘,用肺经的合穴尺泽针刺;曲池可用于外感发热,感冒头痛,脾气不健,不能升清而致下泻,可用脾经合穴阴陵泉施治;肝气上逆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可用肝经的合穴曲泉治疗。通过以上列举可明确这一规律。手足阴阳经脉之合穴各有特点,手三阳经的合穴多用于外经病变。手足阴经的合穴主要用于腹部和胸部病症。足三阳经的合穴主要用于相关腑病。合穴也是刺血常用穴位。如委中、尺泽、曲泽、少海等。

       合穴临床所用主要以针刺和点刺出血为常用。一般需要针刺较深,并是刺血常用的重要穴位。其刺血量一般要多,和井穴刺血有别。井穴出血量少,合穴要求出血量较多,并点刺后多加拔罐。


任之堂第一期灵枢针法班,课堂精彩片段


任之堂灵枢针法,10月份会在隐竹斋开班两期(第二期10.3-5日,2日报到;第三期10.26-28日,25日报到,每期限额8位,名满即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