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茶友的朋友圈:品茶吟诗,参悟人生

 北极熊788 2022-11-02 发布于上海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中国是茶的故乡。
先民从数千年前开始就制茶、烹茶,成就了享誉世界的中国茶文化。

文章图片1

图 | 来源于央视网节目《茶颂》
饮茶,在中国非常普遍。这并不只是一种习惯,还寄托着深厚的精神文明。
茶的精神流入宫廷和社会,激发了文人墨客的灵感,它如一支号角,吹响了各个文化领域的艺术创作。

茶友的古画交流

北宋·赵佶

《文会图》:今日文士聚会,饮茶为乐

文章图片2

图 | 北宋·赵佶《文会图》轴,绢本设色,184.4×123.9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赵佶,宋徽宗,米培,蔡京等100人觉得很赞

赵佶: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

蔡京: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

文章图片3
赵佶爱茶。因此他以茶会友,宴请群臣文人,甚至还亲手烹茶或斗茶取乐。
《文会图》便是描绘了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景。
绿草如茵,树木林立,他们围坐在一起,饮酒赋诗、品茶聊天。
旁边还有几名童子在细心煮茶。
他们身着轻便舒适的燕居服,神态放松闲适,觥筹交错间兴饮而乐。

文章图片4

与文人雅士的闲适不同。

另一旁烹茶的童子就显得有些忙碌了。

左侧的炉火正炙,侍者正在候茶,他仔细照料着两把白瓷执壶。

茶炉下方放着唐宋时期的茶器容器——方形白色都篮,里头装有各式各样的瓷具。

文章图片5

图 | 来源于节目《画里有话》
茶炉旁的小案前,茶童右手持一茶勺,将茶瓯中的茶末舀入茶盏。
此为入盏

文章图片6

图 | 竹编茶焙 | 来源于节目《画里有话》
右侧茶床的竹编茶焙,用于烘烤茶叶。
这一步称为炙茶

文章图片7

图 | 来源于《画里有话》
绿衣童子拿着白色茶巾仔细筛选烤好的茶末。
这里描绘的是罗茶的场景。
在这之后,最精密复杂的一步是点茶
这是宋代品茗之法,也是宋代留客、醒酒、舞筵前的必备节目。

宋代画家
《斗浆图》:今日斗茶,一较高低!

文章图片8

图 | 宋·佚名《斗浆图》册页,绢本设色,33.8×40.6厘米 | 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 张孝思、范仲淹等100人觉得很赞

范仲淹: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鬭余味兮轻醍醐,鬭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曹邺:斗茶今又胜我矣。

文章图片9

这幅画又称为《卖浆图》,笔墨自如,古雅朴素。
“斗浆”即“斗茶”,也称“茗战”或“点茶”,始于唐朝,而兴盛于宋代。
斗茶的人各取所藏的好茶,轮流烹煮,以三斗二胜的竞赛方式比较茶叶质量和品茶技艺高低。
古人斗茶,有时十多人,有时五六人,有时是一些名流雅士饮茶作乐,还会有一些店铺老板、街坊邻居来围观欢呼,十分热闹。
图中聚焦了正在斗茶的几人。他们挽袖品茶,为喝茶增添了一些情趣。
南宋·刘松年
《撵茶图》:宋代点茶法,喝茶的精髓。

文章图片10

图 |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轴,绢本设色,44.2×61.9厘米 | 来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李唐、马远、夏圭等100人觉得很赞

皇甫冉: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文章图片11

《撵茶图》左侧的两个人分别负责撵茶煮茶
跨坐在矮几上的侍者正在转动石磨磨茶。
另一位伫立在茶案边的侍者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旁边还摆放着各种茶具。

文章图片12

宋代点茶,会将茶饼磨成粉末,再用茶箩筛一遍。
之后便是候汤,即烧水,冲洗茶盏后,将研磨好的茶粉放入其中,少放一些开水,将茶粉调匀,此步称为调膏。
这一步过后,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将其击拂成悬浮液,等到汤花色白,盏边无水痕即可饮茶。
饮茶时将茶汤和茶末一并喝下。

//

结语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都需要高度的技艺,由此才诞生了中国独特的茶艺。

茶产自高山,

吸收天地灵气,

以清洁流泉浸之。

文人烹茶享用,斗茶为乐。

茶像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艺术意象,

一盏茶,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山水,仁智精髓。

磨叶嚼茗尝苦涩,

品茶参悟过人间。




编审:张筱曼
责编:邓莫南
策划:彭 锋
编辑:刘梦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