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安东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老房子图书馆 2022-11-02 发布于上海

延安东路是一条东西向干道,始于成都南路,终于中山东一路。本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洋泾浜,1845年建立英租界时,成为南部界河。1849年法租界在上海县城与英租界之间的狭长区域设立,洋泾浜亦成为英、法租界的界限。1915年填平洋泾浜,又并入了两岸原有的小马路松江路(北岸上海公共租界)和孔子路(南岸上海法租界),成为全上海最宽阔的马路,经过两租界协商,最后定名为爱多亚路(Avenue Edward Ⅶ),名称源自英皇爱德华七世。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租界后把道路易名为中正东路,经过多年发展,成为现今的延安东路。

延安东路34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05-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15180000008 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清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大北电报局;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长途电信科技发展公司、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岩土勘察设计院

地址:延安东路34号

层数:8层;结构类型:钢框架结构;建造年代:1922年;保护类别:二类

延安东路34号,原为大北电报公司。新瑞和洋行[英]设计,1922年竣工。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中部为巨柱式构图,每层窗口、窗裙有不同的古典装饰。室内有表现丹麦国家的装饰符号。

延安东路34号

上海最早的大北电报局,系1870年由丹麦人所开设,为外国资本最早在中国敷设海底电缆的电讯企业,原址在今外滩中山东一路7号。后来英商大东电报公司、美商太平洋电报公司与大北电报公司合为外商在华的三大电报公司,都在外滩租用该楼。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这些电报公司的办公用房都显得很拥挤,于是大北电报公司于1924年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另造新的大楼。

新的大楼位于爱多亚路34号,亚细亚火油公司之西。这座大楼当时除大北电报公司自用外,也有一部分出租给英商大东电报公司和美商太平洋电报公司,建国后,这些通讯业外商均离开中国,所以此建筑改为房地产局使用,后改为上海市公交公司(属公用事业管理局)。2010年,上海电信博物馆入驻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中。

延安东路11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51-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13 德士古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德士古大楼(会德丰大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黄浦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延安东路110号

层数:7层(东西两翼有夹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40年;保护类别:三类

延安东路110号

1863年(清同治二年)英商会德丰公司创办于上海,主要经营上海港及长江、近海的拖驳航运。以后该公司组建的上海拖驳公司和黄浦拖驳公司,基本上垄断了上海的拖驳业。1934年9月15日,座落在四川路1号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宣告停止营业,不久原房地产由会德丰公司收买,并决定将旧房拆除重建。1937年因“八一三”事变,原定工程曾一度暂缓进行,后复开工,于1943年5月竣工交付使用,以公司名命名楼名。大楼由挪威籍建筑工程师伯韵士设计,建筑造型采用当时流行Bauhaus流派,属近现代派建筑风格。大楼为七层钢架结构,所用钢材全部使用德国克虏伯钢铁厂产品,外墙以浅黄色面砖作贴面,走廊用磨石子地坪,办公室则全部为细硬木地板。大楼主要供出租,主要租用者有德士古煤油公司、荷商安达洋行、华伦洋行,丰盛实业公司等。解放后,1951年由上海房地部门接管,改名“四川大楼”。

延安东路134-150号(双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18-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93 延安东路134号~156号楼民国 外滩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纱业银行大楼

地址:延安东路134号~156号

延安东路134-150号(双号)

延安东路134-150号(双号),原上海纱布交易市场。1920年代建,砖混结构。带有丰富细部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建筑南立面主入口采用三角形山花,二、三层设曲线形凸阳台,檐口线脚层次丰富,并有方形椽头装饰。1930年后,东南信托公司、上海纱业银行等单位迁入。

延安东路134-150号(双号)

东南信托公司,1931年4月成立于上海,由张谵如、李静涵、徐寄顾、林康侯、吴耀庭、俞子毅、李廉波、薛竹荪、盛丕华、徐永祚、孟望渠等集资发起,实收资本100万元。董事长李静涵,后俞寰澄继任,总经理李祖荃。主营信托业务。设立南浔办事处。1934年2月成立总办事处及上海分公司。1936年7月增设仓库业务,并撤销南浔办事处。1947年改组并增资至法币1亿元,经营存放款项、国内汇兑、经租房地产、代理保险及一切信托业务。1949年1月改组为东南商业信托银行,1952年参加私营金融全行业公私合营。

延安东路134-150号(双号)

上海纱业银行成立于1942年8月,由席少荪与纱业同人闻兰亭、唐志良、顾锡方、张雨苍等发起组建。席季明为董事,并担任纱业银行总经理。席季明为席氏家族的席家子弟。

延安东路134-150号(双号)

2020年初,CD卡多利亚上海旗舰医学微美中心进驻原上海纱业银行大楼。最近又看到报道,延安东路134、142、150号部分房地产进行第二次拍卖。不知这里又将迎来何方新贵?

延安东路143号(河南南路16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52-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07 中汇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中汇大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中汇大楼

地址:延安东路143号(河南南路16号)

层数:11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34年;保护类别:三类

延安东路143号(河南南路16号)

中汇大楼原业主是杜月笙与金廷荪及李应生等发起组织的中汇银行,原设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97号,1929年2月开业。杜月笙任董事长,号称资金达百万。1933年,中汇银行称营业发达,这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烟行、赌台的款项在其中,这笔暗资都由杜月笙支配。因原址不敷使用,于是就在今延安东路河南南路转角上建造新楼,名曰“中汇大楼”。

中汇大楼的建筑风格属典型的装饰主义,外墙面为红砖,底层部分为骑楼式(金陵东路一边),中间有圆柱厅,甚为气派。不过中汇银行在这里只占大楼3层,为营业大厅及杜月笙的办公室和会客室等,仓库设在地下室。其他房间出租给别的公司作为写字间。还有一些店面出租,如南公茂纱线店、日新盛棉布店等,又出租给会计师、律师、建筑设计等事务所。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上海博物馆所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广场新博物馆建成才迁走。

延安东路147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77-V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法租界麦兰捕房;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

地址:延安东路147号(金陵东路174号)

位于中汇大楼之侧的延安东路147号大楼,原为法租界“麦兰捕房”(大门开在金陵东路174号)。由公董局投资,赉安洋行设计,上海新林记营造厂承造,1935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早期现代主义风格。1943年后曾改为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黄浦分局所在地。大楼坐北朝南,折叠式外形,六层以上逐步缩小。楼前有广场。大楼除设巡捕房管理机关外,还附有牢房。

金陵东路174号麦兰捕房老照片

麦兰捕房(Poste de Police Mallet)是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下设的6个分区捕房之一。

1856年6月,法租界在驻上海代理领事爱棠的主持下成立了第一个巡捕房,设在小东门黄浦滩路,招聘了3个欧洲人在领事馆和法租界巡逻。1864年,法租界公董局在老北门外公馆马路4号建成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中央捕房(法租界总巡捕房)迁入其中,俗称大自鸣钟捕房。

1918年4月15日,法租界中央捕房迁往卢家湾薛华立路新建的警务处大楼,大自鸣钟原址改称老北门捕房。1932年,为纪念前警务处总监麦兰,公董局将老北门捕房改名为麦兰捕房。

金陵东路174号

1892年,黄金荣考入上海法租界老北门麦兰捕房当探员,这里也成为了这位旧上海滩大亨起家的地方。金陵东路174号现在为黄浦公安分局的南门。南门裙楼是90年代后新建。

延安东路158弄13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95 延安东路158弄130号楼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延安东路158弄130号

延安东路158弄130号

延安东路158弄旧时称为长耕里。昔日,《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自由论坛报》、《自由西报》等报社曾设于此弄。其中《时事新报》、申时电讯社等设于延安东路158弄130号。

当年,瞿秋白就是被《晨报》和《时事新报》聘请为特约记者前往俄罗斯进行采访。

1947年行号图所示延安东路158弄(长耕里)区域所驻机构情况

这里也留下过鲁迅的足迹。据记载,1927年10月3日,鲁迅与许广平从香港来到上海,就下榻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158弄)长耕里共和旅馆,到10月8日搬进景云里。

延安东路16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94 庆丰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延安东路160号

延安东路160号

延安东路160号又称泰晤士大楼,是租界内报馆集中地。昔日,《大陆报》、《大晚报》、《自由论坛报》、《自由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等报社曾设于此楼中。

说起《密勒氏评论报》,如果大家对它还没什么印象的话,一定知道《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以及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斯诺夫妇、史沫特莱,当年在中国的身份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密勒氏评论报》在1917年到1953年这30多年的岁月里,它客观详实地记载着中国发生的变化,成为极为重要的近代史资料。

延安东路160号

这里也留下了邹韬奋的身影,1936年8月,韬奋回到上海,在爱多亚路泰晤士报大楼(今延安东路160号)主编《生活星期刊》,继续倡导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同年11月23日凌晨,韬奋在辣斐德路601弄4号(现复兴中路565弄4号)寓所被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救国会的其他六位领导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生活星期刊》也在12月13日出到第28期就被迫停刊了。

延安东路26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53-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091 华商纱布交易所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华商纱布交易所;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市自然博物馆

地址:延安东路260号

层数:6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23年;保护类别:二类

延安东路260号

延安东路260号,原为华商纱布交易所。通和洋行设计。折衷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以线脚划分为三段,每段间壁柱上下对齐,呈叠柱式。主入口开间略前出,顶部有山花装饰,两侧为爱奥尼式壁柱,由大台阶进入2层大厅。西部转角设穹顶塔楼。

延安东路260号

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全称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Chinese Cotton Goods Exchange Ltd.),是成立于1921年7月的以棉花、棉纱为主要交易对象的现货、期货交易所。交易所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为银圆300万元,并租用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9号大楼,后迁入爱多亚路15号(今延安东路260号)的大楼。至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后,交易所停牌歇业。

1919年8月在华日商成立了日商取引所,在浦东建造栈房用以囤积棉花、纱布等,并宣布从当年9月1日起兼营棉花原材料及纺织品的交易。此举是当时日资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控制上海乃至中国的棉纱交易。为了抵制日商控制市场、同时规范华商日常交易行为,当时沪上经营棉纱生产、交易的主要华商如荣宗敬、刘柏寿、穆藕初、闻兰亭等人出资自筹华商交易所。

延安东路260号

1958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迁入交易所大楼。2014年,自然博物馆从交易所内迁出,迁至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馆。

延安东路274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90 延河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延安东路274号

延安东路274号

延河大楼(原名浦东银行大楼),建于1934年。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7层。开始因为浦东银行曾设于此,所以称为浦东银行大楼。1957年6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上海黄浦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使用。

延安东路274号浦东银行大楼老照片

浦东银行大楼原来有塔楼(上面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现在加层了,不见了塔楼。

浦东银行创建于1928年,全称是“浦东商业储蓄银行”。这家以“浦东”为名的小银行总行设在浦东杨思。

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设立,至1927年底,上海的华资银行总数已达67家,但数以百计的银行营业机构主要集中在浦西东起外滩、西至河南路,南起汉口路,北至北京路这面积并不算大的区域内,就连南市、虹口、闸北等地也少有银行问津,更不用说浦东这片荒芜之地了。

1920年代,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曾用《以上海为东方大港》为名勾画了上海浦东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孙先生的影响下,为发展地方经济,便利浦东地区企业经商者的钱款收付和货币流通,浦东商界巨子陈子馨集资二万元,于1928年3月8日发起创建了浦东地区最早的银行——浦东商业储蓄银行(简称浦东银行),5月8日正式开始营业。

总行开始设在浦东杨思,并一步步从浦东拓展到浦西,渐渐形成以浦西地区为主的布局。1931年总行迁到上海泗泾路(今江西中路),3年后搬入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具有现代派风格的浦东银行大楼。

延安东路274号

1947年,浦东银行大楼的入驻情况:

二楼:公记花号、大利号、惠中号、锡格门洋行

三楼:源丰行、永丰行、润丰毛织染厂、新姚小学

四楼:久和行、久和股份有限公司、泰记机器造船厂、培丰股份有限公司、大东行

五楼:万泰号、洪大永记油行、建业贸易行、永大昌行、正大行、中永花厂办事处、品准行、钱伯虎医师、贾俭昌律师、新姚小学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广告》杂志社曾经设于延河大楼里,《中国广告》杂志是第一家为中国广告行业发声的媒体。

延安东路433号共舞台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25190000151 共舞台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延安东路433号

共舞台,建于1927年,原在大世界游乐场内,1930年独立经营,是上海流氓大亨黄金荣的私产。初名齐天舞台,专演京剧。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1933年更名为荣记共舞台,1954年改名共舞台,有观众席位1207个。解放前该剧场以机关布景和演出长篇连台本戏的海派京剧出名,如“火烧红莲寺”、“宏碧缘”和“太平天国”等,很受一批市民阶层观众的欢迎。解放后长期是黄浦区新华京剧团的演出场地。文化大革命后演出沪剧、越剧等各种戏曲。还充分利用场地,开设录像、舞厅和歌厅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2012 年,正式成为上海广播电视台(SMG)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的专属电视主题剧场,更名为“ET 聚场”。

共舞台有新老之分,老共舞台位于法大马路(金陵东路)卜邻里口(今福建南路112号位置),由京剧艺人王鸿寿筹资创办,是沪上知名的早期京剧戏院之一,1910年1月3日开业,名为新剧场,又名法界共舞台。后来转手由法租界督察长、青帮大亨黄金荣经营。梅兰芳、言菊朋曾在此演出。著名优伶露兰春也曾是共舞台的台柱,为黄金荣所追捧,后被黄霸占为妾。有次共舞台演出京剧《镇潭州》,露兰春反串小生演岳飞,黄金荣在台下捧场,露兰春一时分心,将一段戏文唱走了板,台下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公子卢筱嘉听后,喝起了倒彩,黄金荣不知卢公子的身份,闻声带着手下冲过去就给卢两个耳光,卢少爷岂肯罢休,几天后便带上全副武装的部队把正在看戏的黄金荣拖抻绑走,并关了起来,虽然此事后来在杜月笙的调停下和解了,但黄金荣在自己地盘上遭此一劫,面子尽失,从此退居二线,杜月笙则顺势而上。此后,黄金荣也无意再在共舞台经营,便将剧场所在卜邻里的这块地产转卖给当时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英籍犹太富商沙逊的新沙逊洋行,自己另觅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建荣记共舞台,也就是大家现今较为熟知的延安东路433号的共舞台,而原来法大马路和郑家木桥路交汇之卜邻里口的老共舞台,由于年代久远,则早已淡出了今天上海人的记忆,为人们所不知。

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I-27;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25190000047 南京大戏院旧址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南京大戏院;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音乐厅

地址:延安东路523号

保护级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

坐落在今延安东路523号的上海音乐厅,是1959年所改之名。这座建筑最早叫做南京大戏院,建于1930年,在当时颇有名气。

那时延安东路叫爱多亚路,此建筑便坐落在爱多亚路与麦高包禄路(即今之龙门路)交叉口西南角。原来是潮州旅沪同乡会之坟地,1929年被联怡电影公司经理何挺然租得,随即建造戏院。第二年就建成了,取名为南京大戏院。

南京大戏院的设施超过当时红极一时的卡尔登戏院(后改长江剧场)和北四川路上的奥迪安戏院(建国后改为永安电影院)。其还被当时美国报纸称之为亚洲的“洛克赛”(当时美国的一家豪华戏院)。

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

南京大戏院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赵深、范文照设计。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从形式说,这是一座古典复兴式建筑。这种建筑风格,19世纪下半叶在欧美是比较流行的。外墙材料下部用汰石子,上部用红釉、褐砖。入口处有大雨篷。自台阶上,1个平台,6扇大门,里面为华丽的门厅。二、三层在外立面上用3个巨大的半圆拱窗,4根爱奥尼柱,形成浅柱廊,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柱头上为横梁,再上面是高达3米的巨型横幅浮雕,宽占3间,不但具有古典风味,而且与戏院极为配合。浮雕上部有水平檐部,檐部之上又一层,作为顶部收头,上设6个小窗,使立面形象实中有虚。上、中、下形成古典主义建筑的三段式。柱廊两端为实墙,墙下左右各设圆拱窗,也是实中有虚的建筑艺术效果。墙的上部各设一个圆形的浮雕图案,起到装饰作用。由于这座建筑处在两条马路的交叉处,所以建筑外形在转角处有一个45度的面,在下部设半圆拱门,上部墙面设大型电影广告,当时有美国好莱坞电影如《人猿泰山》、《泰山情侣》等巨幅广告招徕观众,很远处就可以见到。同时,在戏院正面屋顶上设有巨大的Nanking(南京)字样,夜晚霓虹灯闪亮,映现出当时“歌舞升平”的夜上海特色。

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

南京大戏院门厅内,设有豪华的楼梯。楼上楼下均有宽大的休息厅。连同走廊和楼梯,其墙面和地面均有大理石饰面,十分豪华。观众厅内部装饰,用古典复兴手法,很有剧院气氛。观众厅有两层,总共有1500席;建国后改建为音乐厅,音响效果特别好。

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

南京大戏院于1930年3月25日开幕,首映影片是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最新出品的影片Broadway(百老汇),轰动一时。南京大戏院获美国福克斯公司和雷电华公司新片的专映权。不久此权被其他电影公司夺去,但戏院又获得联美电影公司、美国第一国家公司新片及米高梅电影公司的专映权,所以一直生意兴隆。特别是它以放映美国巨片《泰山》系列影片出名,当时几乎场场客满,戏院门口人山人海。

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是本埠唯一的西洋音乐专业团体,其在南京大戏院有史可考的演出最早是在1932年,其后,工部局的夏季音乐会成为“南京”的固定演出。三十到四十年代,也曾有许多外国著名音乐家陆续造访过“南京”,如1933年6月世界著名钢琴家莫什维支、1937年6月著名钢琴家米罗维支、大提琴家皮亚斯特罗、低音提琴家约瑟苏斯特联袂登台、1942年10月小提琴家阿德勒等。

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1959年后的数十年中,一直是上海音乐活动的中心之一,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都以此为中心场所;众多的中外著名音乐家、乐团先后登临音乐厅舞台展现艺术风采。

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

2002年底,为了地铁和轨道交通线的布局,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这座上海近代优秀建筑整体平移66米,并整体提升3.38米。现在这座超过九十岁的音乐殿堂已在新的位置就位,延续她的传奇。

延安东路106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236 年红公寓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地址:延安东路1060号

延安东路1060号

年红公寓(延安公寓),1932年由协隆地产公司设计,比利时洋行出资所建。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呈马蹄形,因地处原跑马厅外围,故又称跑马厅公寓。1995年延安路开建高架时,跑马厅公寓曾被列入拆迁范围,但考虑保护历史建筑,才特地将延安路高架改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