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老井——懋益里系列(作者:无为之人)

 黄之中 2022-11-03 发布于上海
懋益里系列

图片
消失的老井

无为之人

图片

▲老井(大井)原来就在左边两扇窗户之间的外墙下

沪上石库门虽属西式行列式民居,却依然保留着许多乡土传统。其格局几乎是四合院的迷你化,有客厅,也有厢房,天井就相当于院落了,只是两到三层的楼房,让其望天成“井”了。当然,还有真正的井。像我住过的懋益里,尽管已有近代的消防栓和自来水,但依然修好几口水井。

印象中,懋益里的水井有三口。一口在13、15号之间的窗台外,口径较大,称为“大井”。另一口在新昌路403号后门的对面、17号的东墙下,口径小得多,称为“小井”。还有一口“深在闺中”,藏身于44号天井里,只有打扫公共卫生时才偶露“峥嵘”。

不过,对我来说,最熟悉的还数离我家不远的那口大井。我说的老井基本上就是这口大井的化身。

大井很深,且井壁涂抹水泥,很是光滑,几无可攀援之处。一旦落井,难有生还。据说,50年代初,曾有一老头在此井溺水而亡,究竟是自寻短见还是有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也让这口井蒙上了神秘的恐怖色彩。一些老人和妇女夜里是不大敢从这里路过的。

当然,我们是在这以后出生的,再说后来这里弄里人气日旺,这种恐惧感日渐消弭,人们依然踊跃地汲取井水派各种各样的用场。

由于自来水费是各个门号按每户人口均摊的,使用“免费”的井水成了节约自来水的捷径,附近几个门号的居民几乎家家备有打水的吊桶。有些门号用水筹计费或者各户自装小水表,用井水以“节支增收”更成了立竿见影的事情了,那时用井水洗衣服甚至洗的确良衬衫的也不在少数。当然,每周四的里弄卫生大扫除,井水也是唯一的水源,而这口大井水量充盈,更受青睐。

水井的恒温性,在炎炎夏日也为煎熬的人们提供了些许凉意。用井水拖地板、冲地面,带走了大量暑气。而将西瓜等瓜果扔进井里,一两个时辰后再用吊桶捞起,就成“冰镇”的了。

不知什么原因,从60年代末起大井会时常发臭。某年夏日,附近几个青壮年借来水泵和竹梯对大井进行“疏浚”,其中竹梯就需要两三把接起来才能下到井底。29号亭子间的老邱“自告奋勇”,几乎是赤身裸体下井“作业”。冒着逼人的“寒气”,他把井底臭气熏天的淤泥、杂物一桶桶运上来。当然,事前也有人找他窃窃细语。原来有些人家在特殊年月,曾把金银细软扔进的井里,现在则求他帮忙找找。但最后是否有所“收获”,不得而知。

这次“疏浚”后,井水重新变清。但到用水淡季,井水又会发臭。后来摸索出经验,无需兴师动众下井清理,只要用水泵抽干井水,水质就会恢复。

此时,又发生了落井事故。这次是住15号客堂汪家女孩坐在井沿玩,不慎翻身掉入井里。这时正好我邻居老顾在井边用水。好在老顾取水用的是竹竿加铁钩而不是绳子。当发现女孩落水正在挣扎,遂将竹竿伸下去救人。女孩居然抓住竹竿爬了上来,真是幸运至极!

虽然平时大井也加盖锁住,但做起来不太严格。这次事件后,井盖交由专人管理,定时开放。后来安装了手压取水机,一般情况下井盖就不用打开了。

再后来,我去农场、读大学,与这口大井的交集日少,连它是何时被夷平的也不曾注意到。也许是1985年末那次地下管道改造吧!

大井没了,而且消失得那样悄无声息,但它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多多少少演绎了自己的故事。

不过,关于懋益里老井的传说并未终结。有人说到,60年代末战备时期,曾在距大井20-30米处试图挖井已经挖了一个轮廓并且深入了半米左右,结果不知什么原因又填上了。对此,我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而且有人告诉我,历史上这里就是一口井。另一口井是在此次动迁中浮出水面的,地点在50号后门处。由于处在弄堂笃底,平时不会行至那里。而动迁却使我从容地到达它的边上仔细徜详,这是一口不小的水井。因此,“消失的老井”只能定位于我家那条弄堂的大井了。据说,栢福里也有过水井,也不知道何时消失的。

图片

▲懋益里50号后门处的老井。看上去久已闲置了

对于这些在懋益里、栢福里存在过的老井,有些人还会记得,但大多数人早已忘了。等到我这样的“有些人”离去,兴许老井就真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其实,人生不也是这样的吗?

图片

鸣谢:无为之人先生赐稿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