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真相是借刀杀人

 Jamiuw 2022-11-03 发布于上海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大概意思为我虽然怨恨伯仁,但却并不想杀他,可他还是因为我的怨恨被别人杀死了。但是细细品来,伯仁的死其实是蓄谋的借刀杀人。

这句话背后的典故是发生在东晋时期,而典故中涉及的人物有王敦和王导两兄弟,周顗。

(王导)

说起王氏兄弟,他们俩的家族有很大的来头,他们来自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就连现代一些人对“琅琊王氏”也有所耳闻

周顗这个人的个性有些奇特,他天性宽厚仁爱,敢于进谏忠言,但在外给人的感受却是冷漠和不近人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刀子嘴,豆腐心”的那类人。

王导和周顗同为司马睿的手下,他们在年少的时候都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才能,被人称“有将相之才”和受众多名士推崇。

王导因为出身琅琊王氏,他很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司马睿做事,也颇得司马睿信任,甚至在其登基为帝时还邀请王导一同坐在龙椅上。王导当然是拒绝了,但这也能看出司马睿对王导的信任。

周顗同样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更是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武城侯。周顗年轻有为,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承袭爵位。而且他很有眼光,早早投奔了司马睿,最后官至吏部尚书,即使在同僚的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做出酒后失德行为,司马睿也没有处罚他。

(周顗)

王导和周顗不仅是同僚,也算是好友,二人经常相约一起喝酒。但往往是事情发生在生死攸关之间,才考验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王导的堂兄王敦是个不安分的人,司马家族得到皇位的手段也算不上光明磊落,王敦也有效仿之意。都说帝王心难测,随着王导的威望不断增强,昔日愿意分一半皇位给王导坐的人也开始忌惮王导,于是便提拔了两个人想要与王导的势力抗衡。

这也给了王敦起兵的借口,便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带着精兵“造反”。王导很担心王敦这样的举动会牵连到自己身上,便跪在宫门前请罪,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天,王导全家人都跪在宫门前时遇到准备进宫的周顗,王导便拽住周顗的衣服,小声说“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周顗能帮他求情,来保全家中上百人的性命。

周顗却对王导这样的请求置若罔闻,直接走进宫门。王导对这样的反应有些不满,但还是希望周顗能听进去自己所说的话,帮他求情。

而事实上周顗不仅在面对司马睿的时候苦口婆心地帮王导求情,还以自己来为王导作担保证明王导没有不臣之心,司马睿当即接受了周顗的劝谏,还赐酒与周顗共饮。出宫后周顗担心司马睿改变主意,还专门写奏章继续为王导求情。

按理说这样的付出无愧于二人之间的友情了,可是周顗却是个怪人,当天出宫后王导向他询问情况时,周顗不但没把喜讯告知王导,甚至还在王导身边对着身边人说出“等皇帝杀了你们这些乱臣贼子,我的身上能挂一个斗大的金印”。

听到这话的王导便认为自己错交了好友,对周顗的怨恨便在此刻滋长。看到这儿,也只能说王导对周顗的友情也并不是真诚相交、以心相待的。与周顗相识多年,没有了解清楚周顗的为人性格;没有考虑周顗说这句话的场合,周顗为了避嫌也无法在周围有很多大臣在的情况下说出实情。

就因为这样一件事,王导便在内心深处恨上了周顗。当能够报复周顗,一解自己心头之恨的机会来临时,王导选择了默认事情的发生。

前面说到王导的堂兄王敦“起兵造反”,司马睿的实力与之无法抗衡时,选择了妥协。就这样,王敦拥有了实权。

虽然不能名正言顺地取代司马睿,但却能够私下铲除司马睿的势力,就这样,周顗成为了王敦要铲除的目标。于是王敦询问王导的意见,周顗这样的人能不能为已所用?王导并不想让周顗得到王敦的重用,于是选择了沉默;王敦又问既然周顗不能为己所用,那就杀了他?这样的情况下王导能够预料到周顗的结局,这是一个能够报复周顗的机会,王导选择默认事情的发生。

如果不是王导在后来整理朝廷文档时发现了周顗为他求情的奏章,大概率在他心中是不会后悔周顗的死亡的。也就不会出现这句“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流传千古的话了。

纵观整件事的经过,有人认为“与人以恩,不可不说”,可我却认为周顗交友识人不清。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推心置腹,王导却因为表面景象就猜忌怨恨周顗。真正的好友是存在默契的,我们只道周顗没有及时说出实情,可焉知不是事后王导不给周顗想说出实情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