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后,农村老家还回得去吗?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自从有了微信,与老家联系方便多了。每天早晚,我都要打开村里的微信群瞧一眼,看大家在聊什么。这几天群里很热闹,很多平时不发言的人也参与讨论。大家在谈什么呢?原来是在讨论“异地扶贫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

听村里的干部讲,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省里出台了政策,由政府出资统筹安排困难户异地搬迁危房重建。老家这几年建了不少新房子,但仍有不少人住的是几十上百年的土坯房,如果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就有倒塌的危险,因此,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政策,都想分一杯羹。

我的户口早已迁到城里,国家这个政策我没份,但我妈妈的户口仍在村里,按理讲,我家的老房子也是土坯房,如果硬要套政策,我也可以以我妈妈的名义去争。但从看到这个政策起,我没想过要去争,因为我知道村里困难户多,再怎么也轮不到我,我没必要去给村干部添麻烦。

六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对农村老家有一种天然情结,只要那里有父母和亲人,不管自己走多远,都认为自己的根在那里。特别是在城里住久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都要回去看一看家乡的变化,体验一下乡愁。比如我最近在想,是不是退休后回老家翻修老房子,圈一块地种点粮食蔬菜,喂一群鸡鸭,天天吃绿色食品,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污染。

然而,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却使很多人感到,今后回老家定居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90年代初离开家乡后,我每年都要回两三趟老家。如果说十年前村里只是年轻人外出打工,还可以看到有很多老人在田里耕种,很多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那么,最近几年的情况则是,随着一些老人年事已高或者去世,村里种田的老人也渐渐少了,大量田地被抛荒;很多儿童也被他们的父母带进城里读书生活,整个村庄变得荒凉。想起去年春节我在家曾和两位老人一块聊天,今年春节回去时他们已化作两座新坟,真是不胜感慨。今天的农村老家,说十室九空是夸张了一点,但十之六七的人背井离乡却是事实。

老家为什么会越来越荒凉,人都去了哪儿?当然是进城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不遗余力推动城市化。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仅1.72亿,城镇化率为17.92%,而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常住城镇的人口已经超过7.5亿,城镇化率达到55%。也就是说过去30多年,相当于有5亿多农民进城生活。就我的老家邵东县来讲,八十年代初全县城镇人口不足10万,到2015年已达到45.66万人,城镇化率达49.2%,过去30多年,全县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由农民变为市民。城市化像一台巨大抽水机,将农村人口源源不绝抽进城里。

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化没有松动迹象。据说政府的计划是在未来十年内使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70%,在数量上达到9亿左右,这意味着全国今后还有3亿多人要进城。而据《邵东县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总体方案(2015-2020年)》,到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80.6万,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62%以上,其中县城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可见,未来几年,老家将会掀起新一轮农民进城的高潮,越来越多人会住进城市,农村人口会进一步减少。

作为曾经拼命从农村“爬”城市的人,我不反对城市化。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青春年少也曾拼命想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只是因为当时国家限制农民进城,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跳出农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极少数人能通过高考进城,其他人仍然与城市无缘。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到今天几乎不存在进城的政策障碍,可以说大家生在最好的时代,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城里人。

日盈月昃,此长彼消。城市日益繁荣,是否会导致农村走向衰落,最终变得无人居住?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思考另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走向城市?

这个世界99%的人都是凡夫俗子,大部分人活着无非是为追求更好的衣、食、住、行,追求好的精神享受,追求健康快乐的生命。过去,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为城里人有稳定收入,在供给、教育、医疗、交通、通信、养老等方面比农村有保障,包括精神享受诸方面都优先农村,这使得农村人普遍渴望成为城里人。而近十年来,城乡之间基于衣、食、住、行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农村除了道路不够宽敞,很多人在吃的、穿的、住的方面已不比城里人差,甚至要好。比如我有同学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多年,至今住几十平米大的房子,而农村老家有不少同学单独建立了别墅式洋房,楼高三四层,每层面积超过150平米,并且装饰豪华,它们如果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估计价值数千万元。农村同学也有不少人买了车,出行方便。

城市正在变得拥挤不堪,污染严重。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人,即使你开奔驰、宝马,上下班高峰期照样寸步难行。我向我的一些同学吐槽说我居住的城市佛山是堵城,上下班经常塞车,他们问我从公司到家要多久,我说大概要半个多小时,他们一听就笑了,说你是生活在天堂呢,我们上下班哪个不是一两小时才到家。有的人为避开拥堵高峰,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八九点回家。更严重的是,雾霾严重,漫天灰尘,无边无际。我曾想象他们每天天不亮起床,开着车迎着雾霾穿过长长的街道,一路唤醒沉睡的城市。工作一天,在本该与家人共享晚餐的时间,又迎着雾霾和万家灯火回到家中。每天就这样上班下班往返奔波,占去三分之一的时间,而且呼吸着雾霾。这样的生活究竟是否值得,一言难尽。

此外,城市里垃圾食品横行。人们吃的粮食、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几乎都经过人工催肥催熟,有的还违规使用抗生素、避孕药,使儿童早熟,摧残免疫力,甚至使人丧失生育能力。城里人很多人得癌症,吃垃圾食品是主因。

今天,对比城市的繁华,老家无疑仍然贫穷。因为没有工业等支柱产业,人们单靠耕田种地无法获得养家糊口的收入。这决定年轻人必须外出打工生活。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况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这是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正因为没有工业污染,老家至今山清水秀,人们种的粮食、蔬菜,养的禽,全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今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吃的鸡鸭鱼肉,饭菜那个香甜,真不是平时在城里吃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吃得放心,不用担心农药和抗生素。这是很多城市里的富人,最想要的东西。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不一样。儿时爱新奇,少年爱色,青年爱名,壮年爱权利,老年爱健康。青春年少我们拼命走出家乡,无非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体验城市的繁华。当有一天我们尝尽生活滋味,阅尽都市繁华,如果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不适合居住,每多呆一天,就会使自己少活一些时间,你最想去哪儿?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回老家。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六七十年代出生进城工作的人,再过十年二十年就要退休,城市日益严重的污染必然会促使很多人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还有,同龄的农民工届时也到了干不动的时候,虽然很多人过去一直住在城里,但住的房子都是租的,并没有真正安家落户,不管他们是否留恋城市,必须返回老家。因此,二十年后的农村老家,如果环境不遭到破坏,除了那些偏远的自然村因为交通不便无可避免消亡,很多村庄会通过重建成为年老农民工和退休人员回乡定居或度假的地方,她们不会因为城市崛起消亡。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我离退休的日子尚早,但我渴望将来叶落归根。老家正在推动落实“异地扶贫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意味着新农村建设拉开帷幕。只是让人担心的是,县里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通过卫星地图可看到县城周围、包括一些乡镇被挖得千疮百孔,听说工业园引进了不少企业,其中包括可能产生高污染的企业。春节我在家几天,一连数日雾霾满天,不见太阳,让人如同置身北方的工业城市,这种现象以前从未有过。

二十年后,农村老家能否保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衷心希望家乡的官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杜绝“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模式,让尚在老家生活的乡亲安居乐业,让广大游子今后回得去。

附: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阐述现实问题。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大家留言并分享,以鼓励我继续写作。谢谢!

【狐说天下】其他文章,点击下列标题查看:

一、冷暖人生

01 春节返乡笔记(一):喜中有忧的村庄

02 春节返乡笔记(二):渐渐老去的父母

03 春节返乡笔记(三):不知“乡愁”的少年

04 邵阳农村图像(上):远望是风景

05 邵阳农村真实图像(下):人事嬗变觅乡愁

06 写给父亲:雪花飞舞,您从未离开

07 清明时节忆父亲:眷念一生的亲恩

08 永存的黎元(怀念我的伯父)

09 姨娘之死(农村老人不忍直视的晚年)

10 痛悼表哥:愿天堂里没有悲伤

11 王夫之:隐居“云山”的寂寞哲人

12 心怀希望,终将等来春暖花开

13 盛世中的卑微:活在最底层,等待希望

二、乡愁乡韵

01 故乡的记忆(难忘那个叫皇帝岭的地方)

02 邵东名胜古迹(一):昭阳侯城

03 邵东名胜古迹(二):佘湖山“云霖寺”

04 邵东名胜古迹(三):雄奇皇帝岭

05 邵东名胜古迹(四):壮丽大云山

06 邵东名胜古迹(五):翰墨九龙岭

07 邵东名胜古迹(六):古老荫家堂

08 邵东名胜古迹(七):厚重洪桥

09 再忆皇帝岭(一): 一座跨越千年的桥

10 再忆皇帝岭(二):蒸水河边的老粮站

11 再忆皇帝岭(三):永恒的高桥中学

12 再忆皇帝岭(四):古韵悠长的三多桥

13 再忆皇帝岭(五):世外桃源观音石

14 再忆皇帝岭(六):小家碧玉承志堂

狐说天下(ID:foxdaily)

  • 狐说天下,只发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