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眼头条】写剧本不如写小说?警惕头部编剧“出走”

 吾家小儿女 2022-11-03 发布于上海

伴随影视领域降本增效趋势渐明,观众审美标准的日益提高,市场对于好剧本、好故事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编剧这一故事生产的源头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然而与此同时,编剧的尴尬生存境遇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署名难、薪酬低、维权难、话语权微弱等现实问题,困扰着绝大多数编剧。一些资深编剧甚至发出了“做编剧不如转行写小说”的喟叹,可以窥见编剧的无奈。事实上,国内绝大多数一流编剧并不缺乏转行实力,很多头部编剧不仅是大剧热剧的幕后操盘手,同样也是脍炙人口作品的作者。


写小说还是写剧本

文艺创作的一体两面

从本质上而言,小说和编剧都是文艺创作。

对于现实社会敏锐的观察和对人生百态的丰富体悟,构成了文艺创作的根基。而创作者则根据这种对于生活的洞察,采用艺术性、戏剧性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当一名小说创作者能够创作出为人喜爱的作品,意味着他对于文艺创作的驾驭是游刃有余的。

也因此,经过编剧基本技能训练的小说创作者,相比于没有任何文艺创作基础的人群而言,更容易走入影视作品创作的正轨。譬如知名编剧海飞,其撰写的小说《向延安》曾获得过人民文学奖,而其编剧作品《谍战深海之惊蛰》也曾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

此外,小说家所创作的作品,本身也是其本人进行影视改编的富矿。创作者这一身份,使得他们在小说改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可以对自己作品中最具有戏剧张力的部分信守拈来,予以影视呈现。

譬如知名作家都梁曾创作出《血色浪漫》《亮剑》等经典作品,他同时也担任自己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编制,并揽获了飞天奖最佳编剧奖。



影视界也格外青睐这些具有优质小说作品傍身的创作者,也更愿意向这些创作者们抛出橄榄枝,他们的影视创作之路也会走得格外顺畅。一些兼具作家和编剧双重身份的创作者,其小说的创作和影视化改编甚至是同步进行,从而将文艺创作的价值最大化。《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便是如此。

早在80年代,周梅森便已经开始小说创作并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随后其创作的《天下财富》等作品陆续被改编成电视剧。他曾在2017年2月份出版《人民的名义》小说,3月份由其编剧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也同时播出,电视剧与小说的双重热度,助力周梅森成为该年度最受关注的文艺创作者之一。

 

另一方面,尝试小说创作也是很多行有余力的编剧感兴趣并涉猎的方向。近期因为《梦华录》而被大众所熟知的知名编剧张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斜杠选手”。她从2002年开始便开始尝试编剧创作,此后陆续参与编剧20部作品,期间不乏《男才女貌》《杜拉拉升职记》《陆贞传奇》《女医明妃传》这样高收视的作品。而在进行编剧工作的同时她也在陆续涉猎小说创作,早在2010年她便已经和网友合作,共同创作了《狂奔的左左》,此后也笔耕不辍,有文学作品产出。

作为有一技傍身,横跨两界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无论是专业从事编剧创作或者是专业从事小说创作,都不是难题。不过选择一种安身立命的职业,不仅要遵循自己的内心热爱,同样也要考虑市场需求、生存环境、发展路径等多种因素,而对于既有编剧经历又有小说作品的创作者来说,在当下影视环境下,专心小说创作也不失为上策。

从编剧到作家

职业束缚与自由创作的博弈

对创作者而言,做编剧和写小说最大的不同不在于文学呈现形式上,而在于职业的自由度。小说作者是独立创作者,是自己作品的主人。

对于人物的设置、故事的走向、情节的发展等大小事宜,小说作者完全可以遵循自己的思路和安排。即便在后期出版时会根据编辑的意见进行修订调整,然而整体而言,小说创作者仍处于主动地位。再者,优质的小说作品一经问世,创作者便会收获一大批忠诚书粉,这是创作者价值感和自豪感的源头,也是他们继续源源不断创作的动力。

而编剧则不同,编剧的创作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张巍曾在某次采访中表示:“从小说作者转型到编剧,可以说是从自由的文学创作立刻变得规范化、正式化和职业化。”编剧在创作一部作品时,无时无刻不在市场利益和艺术审美之间抉择取舍。

在作品选题上,编剧并不能天马行空视个人兴趣而定,而要首先要考虑出品方要求、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偏好。而在创作过程中,编剧往往也要根据投资方、平台、导演、演员等不同人士的意见反复调整修改,甚至不惜数易其稿,以达到各方诉求的平衡。当编剧作品最终成形的时候,成品多半已经和编剧初心相距甚远了。而在作品播出后,编剧可能还要承担来自观众的指摘,尽管某些被诟病的问题编辑已经提前给出了预警。

于编剧而言,理想的创作状态莫过于收获一个 “懂”字,导演要懂编剧、投资人要懂编剧、演员要懂编剧。然而现实则格外骨感,当下影视产业链中的编剧则属于“服务型”工种,服务于资本和市场需求,观众想看什么,编剧就创作什么。从这一角度来看,编剧羡慕小说创作者的自由轻盈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视界呼唤好故事

好故事呼唤好编剧

不过尽管编剧有淡出影视行业的能力和实力,然而对于影视行业而言,优质编剧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一点,无数高口碑作品已经向我们证明了。

被网友誉为朝堂权谋巅峰之作的《大明王朝1566》,背后编剧刘和平老师功不可没。刘和平老师的编剧作品则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把我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入全新阶段。其创作的《北平无战事》等诸多作品也贡献了无数经典荧幕形象,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剧集。尤为称道的是,刘和平老师至今仍活跃在编剧一线,今年9月2日,由刘和平编剧并担任总制片人的电影《援军明日到达》发布概念海报并宣布开机。

以都市情感为主要创作方向的编剧陈彤,数年来未曾停笔,不断有小说作品问世,而她参与编剧的影视作品,以敏锐细腻的女性视角、充满尖锐性质的分析和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都市情感剧集风格,为荧屏的多样化呈现贡献了力量。

人们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好的剧本,就没法撑起一个故事。刘和平、陈彤等一线资深编剧的价值能量有目共睹。特别是资深编剧,本身便代表了其所在题材领域的巅峰,譬如人们提到梁晓声便会想到知青和年代剧,谈起海飞便会想到谍战剧,说到许伟才则会联想到悬疑推理剧。

然而,大多数编剧作为剧本的直接创作者,在国内影视圈却不具备较大的话语权,在创作上常常会受到资方、平台等的约束。

故事创作的“芯片”作用与微弱的话语权,是编剧在影视界尴尬处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当下影视创作降本增效的情况下,中腰部剧集数量锐减,一些处于行业腰部的编剧,陆续遭遇项目搁浅乃至无活可干的尴尬境地,而被迫转行。如果具备建构好故事能力的头部剧集再不重视编剧,提高编剧待遇,尊重编剧创作的自主权,那么拥有跨赛道竞争实力的头部编剧出走,也或将成为现实。

直观来看,优质编剧的流失,毫无疑问是业界和观众的双重损失。而且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一流知名编剧年龄主要分布在50后-70后间,和年轻编剧相比,一线编剧已经多少有知名度积累,不用再为了生计奔波。部分一线编剧在影视凛冬中,也开始通过减产或逐渐淡出影视圈等方式来保证作品质量与个人名声。从长远来看,优质编剧的流失也将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打击。

一方面,对于初入行业的编剧而言,前辈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将成为他们参考的重要航向。如果头部编剧出走,势必会影响引发编剧的职业定位思考,或将模仿前辈转行等。另一方面,中国的编剧目前没有形成如欧美国家的集体创作模式,而更多的是师承模式,譬如说陈彤编剧便是在王海鸰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编剧行业。当头部编剧流失,这种师承关系也将会断裂,又将放缓中国影视生产迈向工业化的步伐。

而重视编剧能量的发挥,则将放大影视公司的全面收益。譬如正午阳光重视讲好故事,充分尊重编剧的话语权,去激活编剧的“芯片”力量,在观众中甚至有了“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也吸引了一些知名演员不惜降低片酬、甚至自降番位合作。


结语

新的影视环境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浸淫业内的人士,对编剧之于作品的重要性更是有着格外清醒的认知。优质编剧便是优秀影视作品的总设计师,优秀编剧有底气和实力选择离开,然而影视界却离不开编剧的存在。没有优质编剧,优秀的影视作品也就无从谈起,影视界应该重视编剧、尊重编剧的话语权,努力营造健康的编剧生存系统、健全编剧成长机制,为编剧有信心坚持下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深陷苦局的影视公司如何谋出路
【二】编剧在精不在多,单编剧&双编剧模式仍是优秀影视剧作品的主流趋势
【三】顶住行业洗牌期“大考”,揭秘瞳盟影视的“成长基本法”
【四】元宇宙浪潮下,文娱布局如何抢占先机|专访星悦文化总经理陆俊文
【五】《底线》:国产法治题材剧的标杆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