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峰|新课标对上海学校和教师的挑战和机遇

 wangzh311 2022-11-03 发布于浙江

  //  

预见君说:

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暨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学术活动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作主旨报告。报告分析了新课标对上海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为学校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提出了“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的核心要义”、“充分把握新课标综合性与实践性取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三个建议。

本期预见学习推送的是杨振峰主任的报告全文,与您共同思考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好地实践。

图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作报告

尊敬的张民生主任、尹后庆主任、王浩区长、桑标院长、崔允漷教授,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大家上午好!

会场虽然人不多,但我相信线上观看的人数还是挺多的。因为今天的峰会,大家期待比较高。前面领导的致辞为后面的开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是受会议组的安排,跟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题目就是《新课标对上海学校和教师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都知道,每次遇到课程改革,老师们也怕、也想。怕什么?怕跟不上。想什么?想着我在这个过程中能赢得哪些机遇,获得哪些发展,成就自己更快的专业成长。所以,怕的是挑战,想的是机遇。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这次新课标的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到底给上海的学校和老师带来什么影响呢?

01

新课标为上海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挑战

我先说说我们的挑战是什么。

实际我们很多同志都是从课堂里面一天天“摔打”出来的。历次课程改革最怕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课堂不变。第二个怕什么?怕的是中高考不变,因此教师也就不变。前者是怕的样态,后者是怕的理由。但事实上这都是挑战。

因此我觉得第一个挑战,最核心的挑战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需要什么样满意的教育?估计在座的老师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报告中对人民满意的教育有过解读,后面怎么写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为什么关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就是因为在面对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不断来临的背景下,我们现有的教育观念必须发生改变。

我过去经常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用昨天的眼睛教着今天的学生,培养着面向未来的人才。这样我们能做到培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吗?我们做不到。所以传统教育观念是什么?传统教育观念,还是以培养“知识人”为前提的。如果说再往前推,在过去,一个人掌握一些知识,就被称之为“知识分子”。再往前推,100年前,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之为“地方乡绅”。

今天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可以称之为“大乡绅”、“大知识分子”,但我们今天面临着很多自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人类的问题,我们有办法解决吗?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着困难、困惑、迷茫的时候,我们能淡定从容吗?我们没有。

因此仅有“知识”不够,还必须有在复杂问题情境中、在各种挑战中能够淡定从容、能够解决问题的素养。所以今天的教育观念转变,不能只是把传递知识当成我们的核心任务,而应该发挥知识的载体作用,通过知识的传授实现素养的培养,这是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挑战。我们长期以来是基于分科教学,我们在大学里面学的也是某某系,学的是这个系里面设计的课程,尤其是与我们这门学科相关的分支学科。当然学科也在走向跨学科,也在走向学科边界化和交融化,但我们这一块掌握得都非常少。更何况我们长期基于课堂,天天学物理的讲物理,教物理,于是我们有限的学科知识体系开始逐渐地固化和窄化。

图片

但这次课程改革,我们强调课程里面的综合性,强调跨学科学习,强调实践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些问题?

道理很简单。我们看到秋天来了,树叶落下了。请问这是哪门学科?我们小学生去认识落叶的过程,他们用什么学科观点来解决问题?他们只是看到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思考这里面有重力的作用,有化学的因素,有生物的作用,当然也有气候环境条件对里面物质成分的改变。到底是哪门学科?从金黄变成枯黄,我们又有审美的感受,金黄色被认为是美丽的,枯黄让人觉得沧桑。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跨学科的学习,是人类世界的必然。因此这次课程内容设置的改变,给我们的老师也会带来诸多挑战。

第三个,是对传统教学行为的挑战。我们过去说一些老师特别喜欢骄傲地说“给我一支粉笔,我能把孩子教得非常灵动”。现在呢,给你两支粉笔,你也没有办法把孩子教得灵动。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脱离实践、脱离社会,脱离自然,封闭性的课堂教学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的教学行为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从学科知识的学习走向学科实践,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科逻辑,更要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之间的关系,关注两者之间有效的平衡,否则我们是无法推动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落实的。

图片

第四个挑战,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挑战。我们每堂课上完之后,都会说:“给孩子们出张卷子吧,我们考一考就结束了”。我们各地在编的课后导学或者练习册,有选择题,有填空题,还有开放式的简答题。通常情况下,开放式的简答题没人做的,老师说“你们有空就做吧,没空就算了”。而且学生做了有时候老师也不改的,因为改选择题和填空题快,这类题没人改的。更不要说我们构建长作业,构建实验性的作业来评价我们的学生。

因此今天看来,我们面临的课改挑战,评价的挑战更为重要。从原来我们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到素养导向,关注我们整个评价体系的完整性,除了关注知识、能力,还要关注如何解决问题情境,我们能不能淡定从容去解决它,去生长它,去发现它?因此,对评价的挑战,将会成为我们每个基层老师面临的核心问题。它不仅仅是考试评价部门的问题,而且是基层老师在每堂课上都要面对的客观问题。

02

新课标为上海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机遇

那么既然有挑战,当然有机遇。我刚刚说,任何一次课改害怕的就是挑战,我们有向往,向往的就是机遇。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有几大方面。

第一个机遇,就是为学校开展课程改革释放了更多的空间。我们要通过对话的机制,学校与社区对话、学校与家庭对话、学校与科研机构对话,生成属于我们自己学校学生的课程。

图片

这些课程才是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从学校的历史出发,从学生未来将面对怎样的挑战出发的。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而这种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做得到,我们的校长拿到这样一种东西,能不能用好?我们今天这个论坛叫新课标背景下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学习。就拿跨学科实践、跨学科学习来看,我们学校能不能抓得住,用得好。

第二个给我们带来的机遇,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指南。在高中新课标中提出大单元、主题式学习,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次义务教育课标沿袭了高中课标的一些做法,也同样要强调大单元、主题式、项目化,强调学科知识联系及其育人价值。

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今天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在课堂实施上,必须改变我们传统的做法,要深入理解。前几天参加一些正高教师评审的面试答辩,有时你给他换一个说法,他就想不到了,你问他为什么要大单元设计,如何单元设计,他会说得非常有道理。你换一个思路来问他,说这次新课标我们如果要在课堂形态上有显性的变化,在设计上有什么变化?大家不会主动地想到单元设计这个概念。原因是什么?还没有固化下来,还没有变成自然的行动。因为他没有实践,所以他不会主动想到问题。

我们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的变革,我觉得有几个特点:

第一,首先是“大”,就是刚刚说的“大单元”。

第二,要“综”,要综合化。我们课堂设计的活动,各种实验,师生对话,不同的活动设计有不同的教育价值。

第三,要“变”。何为变?如果从学生的逻辑出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45个学生、50个孩子肯定是基础不一样的。我们总用预设的东西来教学,课堂就是不变。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即时需求,及时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开放性,如果我们今天只认为40分钟的教学是有效的,那我们肯定是背离了素养培养的要求。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试错的过程,试错的过程是在情境中实践以后得到经验的过程。如果我们仅在课堂上,请问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切实实践的呢?在座的同志可能都有过用杆秤的经验,过去到菜场买菜,都是拿杆秤秤的,大家知道翘起来,就代表是卖方亏了,买方占便宜了。但是你问小朋友,没看到杆秤的,他说为什么不能翘起来呢?实际你告诉他物理学原理他马上就懂。我们孩子如果说有这个经验,再从这个经验出发来教这个物理学,就好教得多。我们真的让孩子们进入生活,进入实践了吗?并没有。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段的衔接和进阶。我们高中课标先出来,这次义务教育课标后出来。而且高中课标和义务教育课标出来之前还有一个特点,三科统编教材都出来了。先有教材,后有课标。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拿到这本教材的时候,反复强调不是教,而是用教材教。那么在用教材教了几年之后,课标又出来了,我们如何关注课标、育人目标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同时关注高中课程标准先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后来了,两者学段的一致性。如果这些关注不了的话,那么我们就是教学的断裂。

图片

第三个机遇,为学校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明晰了方向。我们说高中新课标里面讲到了一个关键的事情,就是合格考考到水平二,等级考考到水平四。于是我们就问大家,水平二和水平四是什么。我们很多老师也无从知晓,但这次义务教育课标明确规定了每一门学科的评价标准,它们不仅关注课程,还关注人,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除了关注学科素养,还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讲,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我们原来注重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备,现在更加注重跨学科全面素养的提升。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项目化学习。如果我们老师有跨的影子,学生就会跨出一大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给评价的改革也明晰了方向。

当然,有了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还要考虑后面具体在哪些方面要坚持下来?我觉得要坚持和强化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要坚持素养导向;第二个,从学生认识自然世界开始出发,有效地推进综合学习;第三个,强化学科实践;第四,落实因材施教,体现出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

03

学校、教师落实新课标的建议

当然,我们老师面对这些机遇的时候,我们必须成为创生者,等是等不来的。我们需要创生课堂,创生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老师不仅是创生者,还是有个性的实践者。因为我们个性化的实践也体现出我们外显的育人力量。所以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还是要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的核心要义。很多人不知道,几大基本观点都不知道。我们也许认为课标早就落实到位了,实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是第一个关键问题,要把握新课标的目标,新课标的主旨,新课标的基本思想。

第二,要重点把握课标里面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取向。并不是说今天搞项目化学习的研讨会,我们就说这个。这次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为学生设计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真实问题情境。

第三个,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是我们当下“双减”面临的最大问题。我经常说,由于“教-学-评”不一致,老师会显得很无能,为什么无能?教了,学生做作业不会。不是每个学生都在一个起点上的。只有实施多样化的评价、关注过程不是简单关注结果的评价,我们每个孩子才能获得基于评价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和积极性的激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来助力学生素养的培育。

最后,用二十大报告中的一段话来说:“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和我们的合格建设者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生长出来,从我们每位老师一堂课、一堂课,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来。

我就跟大家谈这些可能不成熟的想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谢谢!

(本文根据杨振峰主任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暨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学术活动上所作的主旨报告发言整理而成。)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

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

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


设个星标,

点个“在看”,

一期一会,

预见君伴您成长。


审核:夏雪梅
审定:徐士强,黄娟娟

引用说明

如您在公众号或公开发表的文章、报告中有引用或转载预见学习的文章与案例,请和预见君联系,并标记作者及出处(预见学习公众号,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出品),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