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诂清丁晏《尚书余论》

 巴九公 2022-11-03 发布于四川

简诂清丁晏《尚书余论》

何焱林

《汉书·艺文志》: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传四十一篇。

清人丁晏称:“尚书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此伏生今文书大传也,与孔传篇目不符。”

经为何经,班志已说明,传为何书何时何人之传,语焉不详。班志称:《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二篇。

若《传》为《书大传》,《夏侯章句》各二十九,《解故》各二十九,合之各五十八。《欧阳章句》三十一,《说义》二,合之三十三。三家篇数无论分合,皆非四十一,与《书大传》不合,非止孔传,皆伪?

《大传》以杂说入书,不主为经发,多怪力乱神之言,肇纬候先声。为何时何书何人之传?班志语焉不详,《隋志》亦不具名。传不知亡于何时,今存辑本,标《书》目不过十余。

今《书》今文篇三十三,古文篇二十五,合之五十八,以《传》四十一篇为准,今、古文《书》全伪。

作传析分经文,系个人见解,岂能尽同?夏侯经为二十九卷,《章句》二十九;欧阳经三十二卷,《章句》三十一,孰真孰伪?丁以篇数证伪,不足据。

丁亦效尤阎若璩,阎氏《疏证》开篇即以“两汉书载古文篇数与今异”发难。

班书艺文志为西汉艺文之志,言西汉艺文事。西汉刘向称《古文尚书》五十八篇。桓谭由西汉至东汉,称《古文尚书》四十五卷,五十八篇,班志称《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七为八之讹。。

《尚书郑注》称:“武成逸书,建武之际亡。”马融《书序》:“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则马融亲见十六篇。融公元79年-公元166年在世,使融10岁时见十六篇,已在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建武后33年。《武成》篇建武之际未亡,郑注误。

伏生经29卷,传四十一篇。见作传始分经为成例。

《史记·儒林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求其书,独得二十九篇。”此二十九篇,含小序一篇,与班志称经二十九卷有别。班二十九卷除《小序》,增伪《泰誓》。《班书·楚元王传》:“泰誓后得。”融称《泰誓》多子所不语。实谶纬家伪作。

孔安国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孔壁《书》今文篇与伏生《书》同,无伪《泰誓》。加伪《泰誓》传为四十一篇,不加伪《泰誓》传仍四十一篇?丁晏何说?

丁晏著《尚书余论》,指《尚书》为王肃伪作。丁以王肃假安国名传注《尚书》,西晋已立学官,绕开阎若璩今、古文《尚书》永嘉之乱扫地无余说。丁以:“肃好作伪,以难郑君,郑君之学,昌明于汉,肃为古文孔传以驾其上,后儒遂误信之。”

阎氏证伪之基为臆说,丁晏《余论》尤为臆说,以猜度他人心腹事,以肃作孔传以压郑玄为前提。

古学人多有君子风,见解或有差异,辩之可,论之可,争之亦可,未闻作伪书凌驾对方者。

马融、郑玄、王肃注杜林《书》,有伪《泰誓》,有白鱼赤乌,火复王屋等乱力乱神之说,孔传《尚书》无伪《泰誓》。孔传有《古文》二十五篇,杜《书》无。两《书》不同,王如何驾郑?王作《孔传》,署名孔安国,岂非己凌驾于己,岂非自掴?世间有如此笨伯?

丁晏《尚书余论》目录有:“《古文书》行于西晋,由王肃为晋武帝外祖,故盛行于时。”亦臆说。

历代帝王,多不以皇命推立戚属之文。如此干预,只有皇亲国戚垄断文运。古帝王多不以文事为重。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清乾隆斥纪昀:“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都是成例。唐太宗拒出文集却传为佳话。

吾国大学问家,大文豪,多不出自天潢贵胄,皇亲国戚。至圣先师孔子称“吾少也贱。”,汉之司马相如、枚乘,唐之李、杜,宋之欧、苏,皆非帝胄国戚。当然,屈平,三曹,杨广、赵佶是天潢贵胄,有的是九五之尊,但彼等是作者林中另类,是少数。

《古文尚书》自汉武间孔安国上献,西汉平帝至新莽地皇间立于学官二十年,东汉虽废其学官,不禁其书。东汉末古文学渐兴,《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士燮(137—226年)字威彦,《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此即东汉末古文学渐兴之征。

王肃居荆州时,其师宋忠,荆州之司马徽,皆通古文学,《三国志·蜀书·李譔传》:“李譔字钦仲,梓潼涪人也。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譔具传其业,又从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延熙元年,后主立太子,以譔为庶子,迁为仆。”

又称譔著述:“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此说至少在《尚书》一点上有误。《后汉书·马融传》称马注《尚书》等,未称注《古文尚书》,马、郑、王所注为杜林《书》,即伏生《书》古文写本,加进伪泰誓。马注走今文一路,蜀立今文学于学官,刘备之师卢植师从马融,蜀中当有马融注《尚书》,何必远至荆州,从宋忠,司马徽习古文?

贾逵虽为杜《书》作训,但无注。贾逵受两《尚书》:从父徽受《古文尚书》,从杜林受漆《书》。

马、郑注《书》虽有差异,同以谶纬说经,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李譔与王氏意归多同者,出于同习《古文尚书》也。

故三国间魏、蜀、吴皆有《古文尚书》流传,皆有硕学研讨讲授,其书民间广有,王肃如何伪作?照抄?另起炉灶?肃汉魏间人,未入晋,魏之鹿死谁手?肃能逆料?伪造《尚书》能掩天下耳目,读书人能不疑议?

肃造伪孔传何为?丁晏称:“或问古文孔传,两汉大儒所未见,突出于魏晋间,当时何无一人议之,而翕然信从之乎?余曰,此殆有故矣,今晋书文明皇后传讳元姬,东海郯人也,父肃,魏中领军兰陵侯。”其意若曰:天下人因肃为晋室外祖,畏其威势,噤不敢言。将三国及魏晋士人尽看作庸懦谄媚小人,实非如此。

《后汉书·贾逵传》:“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76)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迁逵为卫士令。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者,《古文尚书》为章句朴学之谓也。章帝所见《古文尚书》有传,传非孔安国莫属。

《后汉书·儒林传》:“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

《毛诗》《谷梁》《左氏》有传,例言之,《古文尚书》有传,无传,讲郎如何讲?此《古文》非杜林《古文》,马融时为童子,郑玄未生。杜《书》无师说。班志《古文尚书》经文为57(8)篇,杜《书》加小序,孙星衍辑只30篇,且有伪《泰誓》,无论谁凑数,也凑不出杜林《书》为58篇。

贾逵、班固非东汉大儒?大会白虎观之诸儒,算不算大儒?贾逵即与会,班固有《白虎通义》之著。

郑玄笺《毛诗·东门之池》:“孔安国云:停水曰池。”“停水曰池”出孔传《尚书·泰誓上》:“陂池:泽障曰陂,停水曰池。” 阎《疏证》第二条有录。《泰誓》为古文篇,说明安国已注古文25篇。贾逵、班固、郑玄算不算两汉大儒?不仅见过孔传,且引孔传作注。丁晏不读《三国志》《后汉书》,连宗师《疏证》第二条也未读,就做起大块文章来了。

郑玄逝于建安五年,玄为东汉大儒,不入魏,王肃汉魏间人,若作“伪孔传”,当在魏时,郑玄何能录魏人言入己著?若以此句不出孔传《书》,谁主张,谁举证,谁能指郑玄于安国何书得此注?

《隋书·经籍志》:“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晋未言东西,则为整个晋世。照阎说,永嘉之乱,《尚书》各学扫地无余,则为西晋。肃不入晋,在魏作《孔传》,不怕人,如高贵乡公髦出经文对质?

《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蜀臣,蜀亡(263)入魏。公元280年三分归一统,寿于公元280-公元297间,以10年作《三国志》。肃公元195-256年在世,寿作《三国志》时,肃逝24年,《三国志》成,肃至少已逝34年,西晋立《古文尚书》已届25年。

公元208年司马徽辞世,后宋忠被杀,皆东汉末事。王肃公元195年生,蜀李譔、尹默师从司马徽、宋忠习古文时,肃方童子,与肃作伪《孔传》无关。若肃有伪作,前举《三国志》中之士燮、司马徽、宋忠,李譔、尹默之学,正直指肃《书》之伪。

“当时何无一人议之者”?须知,魏晋时,文明发展之广度深度,已较秦时高出许多,即令西晋行挟书之律,颁搜书之令,晋时纸张已普遍运用,抄写一本《古文尚书》比秦容易,北方南方,何无人抄写《古文尚书》藏壁中?乡之塾师,村之学究,山高皇帝远,未必无人抄几本《古文尚书》以训童蒙,魏当局能派员到穷乡僻壤,烟瘴边荒去搜缴?用意何在?预知数十年后有王肃出,造伪《古文尚书》,为其扫除障碍?

以秦法之酷,秦令之烈,秦亡不久即有伏生壁《书》出,百余年后复有孔壁《书》出,晋公元265年立国,公元307年即有永嘉之乱,42年后,北方南方,竟无一本《古文尚书》之出,只能是魏晋无挟书之律,搜书之令,孔传《尚书》一直流传。魏晋不可能惟藏《孔传》于秘府,王肃未作《孔传》,无梅颐上书事。

也许如丁晏称杜预注《左传》谀晋,然陈寿《三国志》,至少在王肃伪作《古文尚书》一点上不谀。

肃死九年后司马炎始篡魏造晋。推立署名孔安国之作何为?《孔传》凌驾郑注?则孔安国凌驾郑玄,千数百年来,若非阎、丁造言,谁知王肃凌驾郑玄?

郑注《尚书》、孔传《古文尚书》两晋皆立于学官。《晋书·列传四十五·荀崧传》:“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郑玄学置博士者者四,孔安国《古文尚书》置博士一。

崧以为少,上疏论之,后则“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王指王弼,王肃学无一置博士,立学官。见两晋国君,在文事上雍容大度,不以亲疏取舍。

若孔安国为王肃,则西晋东晋,自开国主司马炎始,司马睿继之,肃之外孙,外玄曾,以国家立学官之举,早令郑玄凌驾王肃。晋室何曾以肃为外祖而独重其学?晋之度量,远比丁晏臆度高。

马、郑、王三家注《书》,至少自刘宋始,达不到孔《书》流传广度。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孔传》注远高于马、郑、王三家注之合,引郑注远高于王注。

丁晏以《古文尚书》抄王肃这,王肃那,何以不是王肃抄《古文》?肃在荆州,师从宋仲子,宋通古学,王不能从宋抄一本《古文尚书》?

郑玄为引孔传注书第一人。士燮、司马徽、宋忠、李譔、尹默、王肃、郑冲、皇甫谧等汉及魏晋诸儒皆见或习孔传,孔传从汉流传至魏晋,至刘宋则大显。

夏侯、欧阳三家学,东汉末已趋式微,《士燮传》称古、今文学是非忿争,已见端倪,故肃继马、郑后注杜书,以续伏生《书》,皆亡于五代北宋间。

丁晏欲绕过阎氏之碍,称西晋已立王肃伪作。忘记王之先师宋忠,司马水镜等有弟子在,再传弟子在,有真孔《传》在,东晋立学官时,何以无人献一本真《孔传》?《晋书》不录任何人议论?说明东晋所立,仍西晋之旧,汉魏之真《古文》。

丁说要成立,必须回到阎若璩出发点:永嘉之乱,今、古文《尚书》扫地无余,要做到此点,《古文尚书》必须惟藏秘府,而这,是不可能的。

吴棫肇孔传伪说,生无穷是非,耗移山心力,清儒一证再证,一次也未自圆其说,有人再次证明,或有人再再次证明《古文尚书》伪。心劳日拙,每下愈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