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的人生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难免拍案叫绝。


关于这位大明一哥的生平传奇,《明朝那些事儿》说得挺好,此处不必多说。

能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四大圣哲,王阳明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而孔子一生四处漂泊,孟子学术难以推行,朱熹生前难有建树。王阳明则是四大圣贤中唯一实现最高人格理想“立德”“立功”“立言”的。

这便难怪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时至今日,王阳明为人处事的精髓,仍与当代不谋而合。纵观他的一生,可知人生智慧离不开五“度”:即办事有力度,说话要适度,胸怀有宽度,眼界有高度,读书有厚度。

王阳明云:“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何意?万事要先做起来,不要只在空想,却总不见行动。

人需要知难而上,在事情上磨炼,下功夫,在忍耐中成长,在逆境中成熟。

王阳明做江西庐陵知县的第一天,便有一群百姓涌入了衙门,哭号要求减税。

他快速查实,得知其中葛布税并不合法,而是宦官鱼肉百姓的借口。于是他向乡民们宣布,今年就会免去葛布税。

新官上任,居然直接跳过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贸然免除了一项税收,下属被吓得不轻。而王阳明却不卑不亢向上级报告,结果圆满。

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一切都会顺其其然,不求自来。此之谓“办事有力度。”

王阳明又云:“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何意?一般来说作为朋友,应当少一点劝诫指责,多一点诱导鼓励,才是正确的。

“一言折尽平生福。”随意指责他人的人,只会暴露自己的低素质。

且以爱因斯坦为例吧。

爱因斯坦在四岁时还学不会说话,被人们怀疑为“低能儿”。

上学后,学校的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但是父亲却鼓励他:“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的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并成长起来。

出言有尺,说话有度。“仁者,其言也讱。”何为仁者,他的言语谨慎。

谨言实为修身之要。此之谓“说话要适度”。

王阳明又云:“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何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宽宏大量、气吞山河之人。心胸狭隘之人,局限的不只是自己的思想,困住的更是整个人生。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心胸大了,事就小了,彼此包容,天下太平。

诸如唐代名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自此敬服。

古语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芝麻绿豆大的事儿,无足轻重随它去。

容别人所不能容,将得别人所不能得。此之谓“胸怀有宽度”。

王阳明又云:“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

这是年仅13岁的王阳明反驳老师说的话,老师认为考状元是人生第一等事。

在当时,考取功名是读书人的首要目标,但王阳明却不走寻常路,要做虚无缥缈的圣贤。

他父亲知晓后有点不以为然,但祖父十分欣赏他。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因为,眼界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颜氏家训》里有一个名言: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眼界小的人,很难相信山外有海,海外有山。

比起见识的广度,眼界更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预示着人生的高度。此之谓“眼界有高度”。

王阳明又云,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记得”,第二重境界是“晓得”,第三境界重是“明心”。

英国作家雪莱曾说:“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深以为然。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无知。

“记得”只是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理解了话的意思;“明心”是需要在心上用功,存本心,读好书,近贤人。

读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多读书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读得越多,越能明事理,越能拥有不俗的人生。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投资。

量变会形成质变,总有一天,你会感谢你读过的每一本书。

此之谓“读书有厚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