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排汗真的能祛湿吗

 云深易医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当前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亚健康问题产生,也促使非常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与保健,从而摧生出名目繁多的养生保健机构。然而这些养生保健机构深知传统的中医文化才是养生根本,于是为了吸引眼球,无不打着传统中医的旗号大肆宣传。但不知有些只是寻章摘句,曲解文句,虽言必经典,实医理不通,亵渎经典、摧残众生。

古有西方放血疗法,现有排汗祛湿之误。

很多人受此说法影响,或到保健养生机构去花钱排汗,或采取各种运动来排汗。那么排汗到底科学不科学呢?

医圣《伤寒论》中几乎所有汗法解表之剂,无不强调一要“微汗”,二要“汗出则止”。张仲景为什么这么珍惜人体之“汗”呢?

《黄帝内经》有言:“肾为水脏,主津液”,即肾主一身之津液。肾主津液的方式,是靠肾中之阳,来蒸动肾中真阴源源不断的上济其他脏腑,提供濡养。所以说“汗血同源”。

这是体内的津液。津液对一身机能运转如此重要,所以医圣倍加珍惜重视,也便可以理解。

既然津液如此重要,古人甚至连一口唾液也不轻易吐出浪费,称为“琼浆玉液”,那我们现在却无所不用其极的费尽心思来排汗,你还认为是科学的吗?

上面简单了解一下人体津液后,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湿”?

湿与人体正常津液不同,以阴阳论,虽同属于阴的范畴,但却有天壤之别。津液为人体正气存在的一种方式,正气也分阴阳,阴即津液,阳即元气。而湿则为邪的一种,具体的说是阴邪的一种。

湿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里不讲深奥的中医原理,只用大自然类比的方式来说明。大自然中,湿气最大的季节是夏天,湿气最大的地方是南方。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人想过为什么吗?

我们一直说这个世界是有阴阳组成的,我们的思维中一定要有一个阴阳的观念。世界不论时空,都含有阴阳、上下、表里。比如夏天,气温暑热难耐,但是,细分下去,热的只是在上和表,至于下和里,还是凉的。如井外热,井内凉,楼上热,地下室凉,水面热,水下凉,等等。然而,内里虽凉,就只是凉吗?内壁上是不是还会经常挂有渗出的水珠?靠地或靠墙的东西是不是容易受潮霉变长白毛?

这些就是湿邪,只所以称为“邪”,是因为它能让东西变质腐坏。而究其源,湿邪还是来源于寒凉。是寒凉阻碍阳气运行进入的过程中,从而阳郁热结后产生的一种邪气。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即是湿邪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阴邪用温药,自然之理。

由此,也可总结出湿邪的几个特点:一是阻遏气机;二是粘滞重浊;三是缠绵难除。这三个特点,我们夏天到地下室体会一下,就会立刻明白。地下室多闭塞通风不畅,四壁潮湿粘腻,东西放一段时间就会潮湿霉变而难于清洗。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脑海中应该明白,我们体内津液宜存而勿泄,湿邪易除而勿留。

但鉴于湿邪的几个特性,祛湿要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达到祛湿邪而不伤津液的目的。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湿邪为阴邪,所以要采取“温”的方法,这也是上文《伤寒论》中说的“当以温药和之”的原理。生活中对这些粘腻之湿,用热水洗的就快而彻底,道理也在于此。

二、根据湿邪缠绵之性,除湿之时不可过于急躁,急则无功。这在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经常下厨房的人在清洗油腻的东西时,都明白最好用热水来清洗外,还要缓缓的挤刮才能清洗干净,最明显的是清理猪大肠时,其内壁粘附的油滓,要慢慢挤压才能排出,大水冲刷是打扫不干净的。

三、根据湿邪重浊之性,要采取沉压之法才能清除。这就如河道中的砂石,浪花飞溅时,砂石多数难以被水流推动,而恰恰是缓缓的紧贴河床的流水,才可以慢慢将砂石冲到下游。

讲了这么多,再回过头来看排汗是不是真的能祛湿?

全身毛孔为汗出之通道,古人称为玄府。玄,幽深之状,意指全身毛孔虽附表皮,却幽深而通内腑。毛孔的开合深含玄理,有外御六邪,内护正气之功。所以若开合失度,则容易造成引狼入室、正气外泄之祸。

夏天酷暑之时,热胀冷缩作用,全身毛孔微开,人处静室,微汗渍渍,这种状态下,毛孔是微开的,就开了一条缝,热气蒸腾使汗液在挤压状态下从毛孔渗出,这时排出的全是体内之湿。而且这时排出的汗,你细心感觉一下,会是粘腻如油的,这正是湿邪的特性。

而相反,如果你采取剧烈运动或其他汗蒸等方法,使毛孔全部打开,这个时候,排出的可就是体内的津液了,不但湿邪仍然滞留体内,而且会使体内的阳气也一起外泄。这就造成湿邪不但没排出,反而使阴阳两种形态存在的正气白白外泄了。阳气外泄了,就容易阳虚。阳虚就无力蒸发津液,则津液抟聚不行而慢慢凝结为痰饮。如此往复循环,正气渐失,邪气渐胜,湿邪重浊下侵,肠胃不好,拉肚、无力现象渐成常态。真是得不偿失啊。所以《黄帝内经》特别强调要“春夏养阳”。

更甚的是,大汗过后,冷水浇头,或立即进入空调房间。这样为害更大。因为大汗之时,毛孔全开,冷水洗浴,外湿乘虚快速通过毛孔入侵体内,或空调冷气入侵,寒湿之毒,更胜内湿百倍,到冬天同气相引,能不病吗?

请点击关注其他系列文章:

雪花为什么是六瓣

仲景脉法辩解三则

张景岳《类经》纠偏之一

《伤寒论》中“白虎汤证”疑案浅析

正本清源寻“脉”迹

戏说姓名中的五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左右脉法解析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番阴脉解析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疝气”脉解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