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包是台湾知名的小吃,读成“挂”包——不用不好意思,我第一次也是读成“叉包”,被别人以为我要买叉烧包 刈包起源于福建福州的“虎咬猪”,又称“割包”,是在蒸过的半圆形面团里夹入红烧五花肉、酸菜、香菜等馅儿,撒上花生粉等调料——这是被台湾在地化口味改良过的版本,普罗大众都比较接受。 在日本长崎新地中华街称刈包为“角煮馒头”(角煮まんじゅう),意思是滷五花肉夹馒头(日本人是不是弄反了 “刈”在闽南语中是切开后包进去的意思,刈包的外形好像一隻老虎咬着一块猪肉,所以又叫虎咬猪,而这个发音又与台语中的“福咬住”发音相近,所以吃刈包有留住福气的口彩。 把面饼做成折叠版本,不琢磨怎么加馅儿就不是台湾人了 最正宗的刈包里夹的是五花肉、酸菜、花生粉和香菜,台湾人大胆创新传统小吃引领出一波波新风潮,馅儿还加入烤鸭、炸鸡块、洋葱、抛猪肉、香肠、猪脚、鱼、天妇罗、蘑菇、起司……甚至加入水果、蜂蜜变成甜味的,应有尽有。 刈包也被叫成蒸三明治。蒸的食物整体被认知成健康,没有油。馅儿的确是刈包的灵魂人物,它决定了刈包的口味。但也有出彩的店家是在面皮上下功夫的,有人把面皮合上颜色做成贝壳状,贝壳刈包的名字便应运而生了——好像在买Michael Kors包包 也有把外皮做出造型,让小朋友食欲大开,欲罢不能的。小鸡刈包是比较经典的版本,一个小小的三角形,肉、素、蛋、面都有了,还有鲜活的画面感。 当然,也有人买刈包不看馅儿不看皮,而是看老板娘漂不漂亮的。一个台湾网友分享桃园中坜夜市的刈包摊美女老板气质非凡,专心手作刈包的神情惹人爱怜,令众多网友心动留言:经过桃园中坜定要到此处买刈包尝鲜 公司一年尾声的尾牙聚餐,刈包几乎是不可或缺的经典台菜之一。因为“虎咬猪”的含义是带着福气的,让新的一年否极泰来,将所有坏事含入虎口,祈福新年一切顺利。 另外刈包也很像钱包,夹了馅儿的钱包被撑得饱满,就像是塞满钱财的鼓鼓的钱包,所以刈包也象徵着“财运旺旺来、数钱数不完”的祝福。 这一切延伸出的含义,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台湾人对美食文化丰富的想像力。 早期台湾的刈包经常会搭配四神汤食用,后来开始搭配台湾自制的精酿啤酒、果汁或气泡饮料等佐餐,这个潮流逐渐发展出“台酒配台食”的餐酒品饮美学。 刈包一般30-50块新台币,50元的通常可以对店铺的环境有要求了,算是非常实惠的街头小吃。 刈包的起源不是台湾,但台湾却把它发扬光大。在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米兰,据说刈包已是家喻户晓的台湾美食,口味被白皮肤蓝眼睛的普罗大众完全接受,两个刈包卖到6欧。算下来,可比台湾卖得贵多了。 刈包,又一个来台湾旅行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