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迁碑》书法风格研究

 鸿墨轩3dec 2022-11-04 发布于内蒙古
2022-08-22 08:20·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郭轶多/文

在中国有一种艺术,翰墨云烟,笔底波澜,“它无声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它深深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境界又超逸生活之外;它把平常人的生活变成了艺术,却把不平常的艺术融入了生活,这就是书法。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隶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而《张迁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称为“国宝”,当之无愧,作为一位书家,应对《张迁碑》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一、《张迁碑》碑刻基本情况介绍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或称之为《张迁表颂》《张迁表》,东汉灵帝(刘宏)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二月立,距汉末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东汉亡,仅隔三十四年,为东汉晚期隶书极成熟时的代表作之一。碑阳隶书镌刻的是宣扬张迁和祖先同执榖时的政绩,碑阴刻捐资者姓名与所捐钱数。[1]

碑体通高2.67 米,宽1.07 米,厚0.2 米。碑首呈半圆形状,顶部及碑身的两侧雕有八条相戏的蟠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碑阳,雕龙龙首下面是篆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 字,分两行书写,每行有六个字。碑文是隶书,15 行,每行42 字,共计567 个半字。碑阴共分3 列,每列19 行,共计41 人,323 个字。碑阴也是隶书,其风格与碑阳相同,有些字的写法更为朴拙。[2]

《张迁碑》的上半部分字迹完好可以辨认,中部磨损较为严重,有些字辨别不清,下部因自然风蚀以及人为损毁较为严重,多处已经没有字迹。

此碑明初万历年间于山东东平县出土,《金石文字记》上记载:“山东通志曰:近掘地得之。”此碑具体出图时间、发现人、详细地点史上没有详细记载。此碑出土之后,当时东阿县属东平州管辖,故将碑运往东平州立州学内,即今天的东平县城东北隅大学街文庙旧址。解放后1956 年,迁移到东平县政府院内礼堂,修亭保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山东省文化局曾多次拨款维修碑亭。1965 年,泰山管理处把石碑运到泰安岱庙,今藏在山东泰安岱庙炳灵门之内,并立玻璃罩保护。1982 年冬移至岱庙修复的东廊房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故《张迁碑》的原拓已经成为稀世国宝。

此碑明代初拓最旧,称为东里润色本。明末时期拓本称为“焕”字本,清初拓本称“讳”字两垂本,乾隆拓本称之为“拜”字本,道光拓本称为“犁种”本,稍旧拓本为“宿”字本。此碑在东平是,抗战前立在大东门里文庙院里明伦堂前,文庙改设东平县立中学后,县中搞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用碑拓换钱,民间此碑拓片多数已经焚毁,所以《张迁碑》原拓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目前,社会上仍然流传着许多《张迁碑》的拓片,多数属于翻刻,虽然字迹清晰,但与原拓是大相径庭。至于影印《张迁碑》字帖以及商店所售该碑拓片等,对于未见过此碑者,只好信以为真。

二、作品分析

(一)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

说到笔法方圆兼备,首先要界定一下方笔和圆笔两个概念。现在大部分人都是从笔画的外形上界定方和圆,笔画外形为方就认为是方笔,外形圆就认为是圆笔。我认为应该从笔法上去判定,铺毫是方笔,裹毫是圆笔。先看铺毫,包世臣曾说:“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周圆足,此少温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又说,“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由此可见,他认为,运笔的关键在于逆入平出,就是要使笔毫平铺纸上,就是所谓的万豪齐力,并指出了这种用笔方式源自于篆书。铺毫写出的线条也是为了追求篆书的笔意,这与包世臣所提的“中实说”和“气满说”也是一脉相承的,他说“中实”,就是让笔画中间丰而不怯、实而不空,并说要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可见铺毫就是方笔。什么是裹毫?就是写字时执笔的手指微微地捻动,是笔毫呈绞状,起收笔时并未追求方俊而是追求圆劲古拙,又不失金石意味,也称之为绞毫、裹锋。在傅山眼中汉碑妙在“丑拙古朴”,他说的“方劲玺法”和包世臣提倡的“少温篆法”都是先秦时期的篆书笔法。《张迁碑》所具有的篆书笔意,当用表现篆书笔意的方笔来体现,如伊秉绶所临《张迁碑》下笔铺毫、笔画饱满,是典型的具有篆书意味的用笔方式。而《张迁碑》本身经多年的风蚀损毁,又被翻洗剔刻数次,所表现出的金石意味则须用圆笔来进行表达,何绍基所临《张迁碑》,笔随指转,所书线条苍茫凝练,笔画如曲铁枯藤,外貌不像原作笔画粗重厚实,但不失拙朴之态。在学习《张迁碑》是既要使用“逆入平出”,有“少温篆法”和“方劲玺法”的方笔,也要使用能表现“金石气”的圆笔,例如“君”字。书写时,应用方笔“逆入平出、万豪齐力”,入笔要笔尖逆锋向左上行,使之藏锋然后笔锋下压,方笔开头,向右行笔,笔锋要正,不可显弱,欲右先左,无往不收。这样凝重挺直而有力。撇画圆笔,裹锋绞毫,管随指转,撇画收笔的变化为其妙处,因轻重、长短、斜度的不同而变化多姿,有的手臂回锋圆浑,有的收笔方截有力,神采十足。所以,唯有方圆兼备才能使《张迁碑》焕发神采。[3]

(二)结构:方整严密、欹侧穿插

孙承泽说的“方整尔雅”与刘熙载说的“严密”共同组成了《张迁碑》的方整严密的独特结构特点。这种结字方式给人更加古拙的感觉,所以在取法《张迁碑》时要注意其结构特点,清代邓石如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生”。

虽然张迁碑结构方整,但并不呆板,而是方整中有欹侧,结构灵活,笔画穿插避让,妙趣横生。此碑在笔画、偏旁、左右、疏密上处理的天真自然,乃为上品,独具匠心。

字形上大下小,也是其结构特点。

民国初年,经人介绍,祖父受聘英商汉口汇丰银行首任买办。汇丰银行各部门负责人多由外籍高级职员担任,但买办间由华人买办管理,主要办理现金收付和行庄票据收兑。由于汇丰银行所收款项是次日上解,因此李家始终拥有汉口汇丰银行一天包括江汉关税银在内的全部资金,这笔巨额资金为李家生意大进大出提供了条件。此间祖父还担任了海通银行买办、汉口广东银行司库等。随着李家转入金融行业,九江已负盛名的李广记营造厂逐渐停业。

(三)章法:章法舒朗,行距清晰,字距错落

总观全碑,纵向行距大体相同,横向字与字之间颇有错落参差,纵行之内的字间距也不一致,重视纵向排列,从中可以看出简牍对张迁碑的影响之大。所以,注意纵向的字距,使之错落有致。

(四)艺术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对后世影响

1.艺术特点

张迁碑端直朴茂,字体朴厚中见劲媚、方整中多变化。隶带篆意,也带有真书笔意,是汉隶的创新,对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艺术特点如下:

(1)字形均衡方整

该碑间架结构,为汉碑方整古拙类的典型,字的个头方整,笔画均衡。

(2)结构错落有致

《张迁碑》字形结构富于变化,点画错让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斜而不歪,险而不倒,于平稳中求变化。妙趣横生、错落有致。

(3)形体态散意密

(4)结体因字立形

从整体上呈扁平状,但由于某些字横画多,字体拉长反而顺其自然,通篇协调,达到生动灵活的效果。

(5)时带古篆雅意

《张迁碑》是东汉灵帝时期作品,此时隶书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多数字已不带篆意了,但也有很多字篆意甚浓。

(6)运笔形敛意放

《张迁碑》以方整闻名,运笔古厚而拙朴,形敛而意放,笔停而势展,沉着而险劲。

(7)字蒙真书之意

《张迁碑》属于东汉末期作品,隶书所孕育的真书已经萌发了。[4]

2.形成原因:书写受篆书形体影响

书法要达到古意,方法是往前代书体靠近,例如楷书借用隶书或者篆书的笔法、字法,隶书则参照篆书的执法和笔法。唐人颜、柳从篆出,欧、褚从隶出。宋人蔡、米从篆出,苏、黄从隶出。张迁碑的古意是借助篆书的笔法和字法。另外,简省笔画也可以使字显得高古、拙稚,典雅绕古意,使汉字往符号化方向发展。[5]

3.对后世影响

汉碑中的经典作品,受到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值得后人学习重视。

今人在先贤的基础上,对《张迁碑》的评价和体悟不再偏执,眼界似乎更为开阔高远,往往打破书体的界限,超脱其形态而直摄其神,得其意而忘其形。正如当代书家白砥所言:“学张迁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学习一种隶书,更重要的在于锤炼笔力、体验古穆。若能够将这种古穆的感觉写入行书、草书,其格调自然会很高。”当代隶书大家张继也有相似观点“我认为对《张迁碑》审美的全面挖掘、思维的全面打开应该是在现代。大家可能把《张迁碑》融入了草书元素,汉简的笔墨情趣,或者写的更清秀、更典雅,或更奔放、更洒脱,或更浑朴、更稚拙,也许这种探索并不成功,或者没有达到高度,但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只有有了这种探索,将来才有可能在历史上树起一种新的书风。历史是传承的,从继承到发展,不破不立,先去打破它,最后还是要立出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形象。”

结语

《张迁碑》艺术风格端直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隶带篆意,也带有真书笔意,是汉隶的创新,对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临习和创作是学古而不泥古,不仅肖其形,更要学其神,借用一些现代元素如结字增加劲势,用墨增加浓、淡、枯、润对比,章法上注重收放变化,将其他碑刻的结字安排用到《张迁碑》上,作品的艺术含量一定更高。同时,作为创作的主体,书者应该有匠心而无匠气,将眼界跳脱出黑白之间,将功夫下在字外,多了解书法艺术所产生的艺术渊源、文化背景以及审美背景,将书法作品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品味把玩,作为发展的、动态的艺术生命的东西来呈现。如此这般,或许能将《张迁碑》的神韵体悟通透,并在书法创作是化用无形。

参考文献

[1]陈国成.《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A].大庆: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04.

[2]吴绪伦.《张迁碑》初探[A].泰安:泰安师专学报,1996:270.

[3]成海明.《张迁碑》艺术风格解析[A].中国知网,2016:53-54.

[4]何惠.古朴雄强、打巧若拙——《张迁碑》汉碑中不可忽视的珍品[J].中国知网,2012:76.

[5]潘池勇.透过《张迁碑》的形体构成分析其风格特征[A].中国知网,2015:108.

[6]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孟云飞转自《书法赏评》 2020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