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与学】薛发根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

 欣欣语文 2022-11-05 发布于四川

设计思路

学习古文三字经。

读。熟读古文。断句,阅读古文基本功。这堂课名词断句法,将来可以教虚断句法、对话句法、句式断句等等。这样学生就能阅读古文原文。其次,练习朗读。跟着老师读,自己练习读;读,读,熟读成诵字。

讲。讲清故事内容。辨析古今字义不同。这节课重点是“之”字不同句子中,代指不同事物准确理解。其次,孩子故事内容清楚。一人读句子,一人讲故事,然后完整讲述故事。分步进行练习。讲故事千万不要机械句子翻译,日常生活当中讲故事通俗易懂、自然。

议。讨论一个关键问题,要议透彻。因为这是一篇思辨性阅读的课文,所以聚焦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王戎没有藏李子,却知道它是苦的?

这个问题解答分三步。第一步让孩子们凭借自身经验来说一说。有的人说的正确,有的人说的不太那么正确,是自己的猜想。第二步让学生一起来演一演,还原真实生活中“不取道旁李”的情境。在生活还原当中孩子们自然就懂得了苦的李子没人摘,所以树上还留了那么多。甜的李子人人都抢着摘,所以树上就很少有李子。通过演绎获得一种生活经验。第三步让学生在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并且用句式来进行完整的表达。这样孩子们对这一篇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就能说清楚,说透彻,并且学会了思考问题,学会了生活当中如何看事物的思维方法。那就是先仔细观察,再独立思考,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学习小古文要在读、讲、义的基础上,从文读到人,从人读到自己。最后鼓励学生像王戎那样的去看,那样的去思,那样的去做出判断。这样的小古文学习才有思维的进阶之感。

教学过程

(教师把整首古文写在了黑板上)

一、读懂课题

1.齐读课题,指导一个词一个词的读。(指导:王戎、生字多读还写一遍;不取,理解取为摘;道旁李,理解意思,提示这里的道路是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路)

这样读题目的意思就明白了,再读题目。

2.读对王戎的介绍。(教师做简要介绍:“竹林七贤”,自幼聪慧的意思)

二、读好故事

1.学习名词断句法。

出示原文,让学生说说特点。这样的古文读起来特别难,所以古人读文章要会“断句”。

一个句子都是在说:谁做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1)一起去找到故事里的人名画上线。(老师读,同学画)

理解“诸小儿”;发现古文里出现人名时,一开始有名有姓,后来就开始省略。

(2)找到故事里的地名。(老师读,同学画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3)古文中还有很多事物,画出来。(老师读,同学画)

梳理:李树、子、苦李。

小结:找到古文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就能用名词断句法,就能把没有停顿的古文分成一个一个的句子,这几叫断句。

2.读文。

(1)教师教读每一句。(长句子多读)

(2)学生读三遍,要求1遍慢度读正确,2编顺读读流畅,3遍快读。(学生自读、抽学生读相机指导)

(3)学生再次练习读(规定时间多读、抽学生读,这次就更熟练了并且有了会背诵的了)

三、讲好故事(理解课文)

1.依据课文注释分清古今意思

怎么读懂小古文呢,有一秘密,古文中的字和我们现代文中的字意思不尽相同。请同学看课文里的注释,他会提示你那些字和现代文不一样。

集中考考学生这些字的意思,相机理解词语的意思。(补充“而”)

2.学习一字多意的“之”

有一个字变化多端,在古文中不同的句子里他的意思不同,就想送悟空。

凡是在古文中遇到“之”就要动脑想想他的意思。

理解相应的句子:

3.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就可以理解课文的意思了。
同桌合作,一个人读一句,一个人讲故事。(教师和同学先做示范,学生练习,抽生)
一个人讲全文故事。
四、思辨阅读
中心问题

1.这是为什呢?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2.演绎还原生活经验,理解为什知道。(长的是甜李子你会怎么做怎么说,长的是苦李子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现在你能说清楚:为什么王戎没有尝过李子,他却知道李子是苦的。
3.用文言文的方式把原因说清楚。

补充填空;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这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王戎看到呢?补充填空。

小结:王戎先是看到,然后是思考,最后做出判断。根据生活经验做成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4.拓展,王戎看到这样的情形,填空

用文言文说“竞走取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