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视频课 薛法根

 宝妞 2022-11-16 发布于河南

薛法根老师说,学习小古文要练好三字经:

第一个字是读。要熟读古文,先要学断句。这是我们阅读小古文的基本功。今天教给孩子们的是名词断句法,将来我们还可以学习虚词断句法、对话断句法、句式断句法……这样的话,他们就能阅读古文的原文。其次要练习朗读,先跟着老师读,再自己练习读。从慢读到顺读,到快读,熟读成诵。

第二个字是讲。要讲清楚故事内容。先要辨析古今字义的不同。今天重点讲的是之,在不同的句子中代指不同的事物。要准确理解。其次要孩子们学会把故事内容讲清楚。一人读句子,一人讲故事,然后完整地讲故事,要分步地进行练习。讲故事千万不要机械地做句子的翻译,而要像我们生活当中讲故事那样,通俗易懂。

第三个字是“议”。要讨论一个关键问题,要议透彻。因为这是一篇思辨性阅读的课文,所以我们聚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王戎没有尝李子,却知道李子是苦的。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分三步。第一步,让孩子们凭借自身经验来说一说,有的人说得正确,有的人说得不太那么正确,是自己的猜想。第二步就是让学生一起来演一演。还原真实生活中不取道边李这样一个情境。在生活还原中,孩子们自然就懂了“苦的李子没人摘,所以树上还留了那么多;甜的李子人人都抢着摘,所以树上就很少有李子。”这就是演一演,获得一种生活经验。第三步,让学生在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并且用完整的句式来表达。这样孩子们就能对这篇课文中说明的道理说清楚说透彻。并且学会了思考问题,学会了生活当中如何来看事物,这样一种思维的方法,那就是先观察,再思考,然后判断。

学习小古文,要在读、讲、议这三步的基础上,从文读到人,从人读到自己,最后我们要鼓励学生,像王戎那样去看,去思,去做出判断。我想,这样的小古文学习,才有思维的进阶之感。

事先板书全文。

一、解题入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古文,齐读课题

生读(有点拖)

师:读句子的时候,我们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读。再来

生:王戎……

师:这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戎”是生字。读

生读三遍

师: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遍。  师示范写。

师:再读。生读

师:这个人名字叫  生:王戎

师:(横线划第二个词语)读  生:不取

师:什么意思呢?  生:不拿不摘

师:如果是树上的果子,是不拿还是不摘  生:不摘

师:在古代,不管拿还是摘,都用这个“取”

师:(横线划第三个词语)读  生:道旁李

师:什么意思?  生:道旁的李子

师:道路旁边结的李子。注意哦!这个道路,是大路。人来人往,所有的人都可以摘旁边的李子。他不是一般的小路。不是小径。

生:道旁李

师:现在在齐读课题。  生读

师:真好,这样读,题目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再读  生 读。

师:王戎是谁呢?(课件出示)  生读

图片

师:三国以后的那个朝代叫晋朝。晋朝有7个非常有名的人物,既有德又有才。在当时的乡下的竹林里饮酒作诗,谈论天下,被称为竹林七贤。王戎就是其中之一。这篇课文写的是王戎小时候的事。他自幼聪慧。非常有才华,非常机智。

二、断句读通课文

师:我们来看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图片

师:这样读起来难不难?所以古人读文章要有一种功夫,这种功夫叫做

课件出示:断句  生读。

师:古人要把这样的文章读成一个一个的句子。那么怎么断句呢?老师有一个办法。因为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是这么写的:

课件出示:谁做什么?或者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我们抓住一个“谁”就能断句。这叫名词断句法。

那我们来看看这篇小古文中,这个名词有哪些?

首先是人名。比如第一个人名是谁?

生说,师板书横线。

师:拿起笔,听老师读古文,你在下面划出那些人名。请一个同学来划在黑板上面。

图片

师读学生划。

师:看看有哪些人名。  生:王戎、诸小儿

师:什么叫诸小儿?  生:很多小孩子

师:对了,这个“诸”就是许多。(师板书)所以,经常我们有一句话叫“诸位”。来,一起读一读。

生:诸小儿、诸儿

师:一开始叫诸小儿,后来省略了一个字,诸儿,你看这里是“戎”后来是“人”。你看,古文当中一开始这个人有姓有名,后来只出现了名。姓就省略了。

师:好了,这叫人名。划了人名就能断句,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找地名。

师再读古文,生划出地名。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生:道边。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大路旁边,这个叫地名。很多小古文里,这个地名很复杂,这个一定要弄清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物名。看看这里边还有哪些事物?

师读文,生划。

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生:李树

师:李树长什么果?   生:李子

师:所以这里还有一个名词叫“子”,请划上。接着是树,这个树是什么树?   生:李树

师:你看这里又省略掉了,接着后面还有一个子。此必苦李。这个李子不是一般的李子,是苦的,成为苦李。

师:找到古文当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就能用名词断句法,就能把没有停顿的小古文分成一个一个的句子。这是一种功夫,这叫断句。现在我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

师教,生跟读。

师:非常好。会读了吗?现在我们要来读三遍。第一遍要慢读,读正确,第二遍要顺读,读得流畅一些;第三遍要快读,快速地读完。读一遍,举食指;读两遍,举两个手指,读完三遍,举三个手指。开始自己练。

学生练习。  指名学生练习。

师:很好。注意这句话比较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师示范读。)像老师这样读得很熟。现在再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看看你能读多少遍,读完一遍竖起一根手指。

师:我请一个读了5遍的同学来读,看看5遍的同学是什么水平?

生读

师:真好。流利,口齿清楚。  生读。(15

师:呀!掌声。他不但是在读,更是在背。多读就背出来。读多少遍背出来的?  生:15

师:看来,多读就能背。这就是熟读成诵。一起跟着念: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读得熟了就背出来了。

三、读懂字词,讲通故事

师:书不但要读得熟,还要读得懂。怎样读懂小古文呢?有一个秘密。古文当中的字和现代文当中的字有的时候意思不一样。如果你把它当成现代文当中的意思,那就不懂了。现在请大家看看注释,考考大家:哪些字和现代文不一样?

生自读注释

图片

课件依次出示注释,带着学生读注释,重点指导了“走”“而”

师:这些在课文中都有注释,但是有一个字,变化多端。在不同的句子当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就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你知道是哪个字?

生:之   课件出示:

师:这个字当心哦!凡是古文当中出现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个字在这里指什么。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诸儿竞走取之。  生:李子

生:代词,代指李子  

课件出示:人问之 生:指的是王戎

课件出示:取之   生:李子

师:好的,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全文。该怎样理解呢?两个同学同桌合作,一个人念句子,一个人讲故事。现在谁愿意来给老师做个示范?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去玩耍。

师:现在懂了吗?现在我们换一下,我来读句子,你来讲故事。

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跟一群小孩游玩。

师:再考你一句: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生:看道旁的李树多子,都快把枝折断了。

师:非常好。这句话太长了,可以分为两句。

师引着生说:他们看见路旁边的李树上长了很多的李子,把枝都快压断了。

师:对,压弯了,压断了。来,再说一遍

生:看道边的李树上长了很多的李子,把枝都快压弯了。

师:诸儿竞走取之。

生:大家都赶紧跑过去摘李子

师:唯戎不动   生:只有王戎不去摘。

师:对了,就是这样。非常好。现在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讲,等一会儿另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讲。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练习。

生练习。

指名同桌上讲台展示。学生直接翻译的句子。

师:有补充吗?   同学们都没有补充。

师:老师有问题。“人问之”你能把路人问王戎的那句话补充出来吗?路人怎么问的?

生:路人问王戎:“王戎啊?你怎么不去摘李子,他们都去摘李子了?”

师:现在这个讲故事,你们明白了没有?

师:现在你能不能连起来讲一讲故事?把你刚才的那些内容补充进去,要讲到这个故事太好听了,我们听了都还想再听。有没有这个本事?

生:有。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一群小孩玩耍。他们看见道边的李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条。一群小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你推我挤,但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回答到:“这李子长在到路边,却果实累累,它结的果子一定是苦李子。”人们摘下来一尝,的确是苦李子。

师:掌声!真的是太好了。谁能讲得比他更生动?有挑战的吗?

生讲。

师:这个故事,我们用现在的话将给别人听,这个故事叫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思辨,理解不取道旁李

师:读懂了故事,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一下。

课件出示:王戎没有尝过李子,他怎么知道一定是苦李子?

生:因为树在大路旁,有很多人经过。他们都看见了,怎么不去摘呢?如果好吃,应该早就摘完了。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和那位同学的一样,如果李子是甜的话,那应该早就打包带回家了。

师:不但要吃,还要打包带回家。有意思。还有那个假设,从反面来说,有道理。

生:我以为李子被旁边的车子吓到了,所以是苦的。

师:你想象太丰富了。

生:道边的李树没有什么营养,又长了这么多,肯定是苦的。

师:有各种各样的猜测。那我们来表演一下。现在你来扮演路人,我来扮演李树。我现在长了很多李子(用粉笔夹在手指中间)。你现在路过,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说?

生有点懵。师引着走过去,摘了,尝了,说:这是苦李子,你们不要摘。

师:现在我长的是甜李子,你怎么做?你会对大家说什么?

生走过去,摘了一颗又一颗,说:“这李子真甜啊,大家都来尝一尝吧!

师: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吗?看明白什么了?闲杂谁能说清楚了。

生:有这么多人经过,李子肯定早就被摘完了,现在怎么还剩这么多,肯定是苦李子。

生:如果是甜李子的话,路人都应该会摘。李子早就摘完了,不会剩下那么多李子了。

师:刚才那个说路边没有营养的是谁?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吗?

生:如果是甜李子的话,路边的人肯定摘完了,不可能剩下这么多。

而现在还剩下这么多的李子,人们都不摘他,所以肯定是苦的。

师:现在我考考你们,能不能把这个道理说得透彻明白。

课件出示:树在道旁结苦李——( )——多子折枝

生:人们都不去摘它。

师:连起来说

生:树在道旁结苦李,人们都不去摘他,多子折枝。

师:用上因为所以能不能说

生:因为树在道边,结的是苦李子,人们都不去摘它,所以多子折枝。

生:因为树上结的是苦李子,人们都不去摘它,所以还有很多的李子。

师:现在说明白了吧!这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看到的。而王戎呢?他先看到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树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

师:王戎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树在道旁而多子

师:于是他做出了什么判断?

生:王戎看到树在道旁而有很多李子,他想如果都是甜李子都摘完了,所以必定是苦李子。

生:王戎看见树在道旁而多子,竟然没有人摘,此必苦李。

师:太好了。竟然没有人摘。路旁的李子人人都愿意摘,人人都可以摘,但是现在没人摘,那是什么李子?

生:苦李子。

师:你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生:王戎看见树在道旁而多子,竟然没有人摘,此必苦李。

师:掌声鼓励。太好了!无人愿摘,无人去摘,所以一定是苦李。你看,王戎先是   生:看见

师:然后他   生:

师:最后做出判断。这个判断正确吗?   生:正确

师:这个判断根据的是生活实际经验。我现在来考考你。

课件出示:树在道旁而少子——( )——此必(     )

生:王戎看见树在道旁而少子,人们肯定尝过了,全部摘完了,此必甜李。

师:掌声。清楚了。谁能说得更简洁一点?

生:王戎看见树在道旁而少子,人们都摘完了,此必甜李。

师:是啊!用我们古文的话来讲:人竞走取之,此必甜李。如果是苦李呢?人避而不摘。你看,王戎先是

生:看见,然后思考,接着判断

师:王戎从小就被称为聪慧,那么怎么才能和王戎一样聪慧呢?

生:多看一点课外书,多学一点别人不知道的知识

师:多读书当然更聪慧。

生:要学会判断

师:是的,要学会判断,学会推理。我给你一个句子:我们要像王戎一样,怎么样,我们就聪慧了。

生:我们要像王戎一样善于思考,冷静推断。

生:我们要像王戎一样推理判断,冷静思考。

生:我们要像王戎一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再判断。

图片

师:这就是聪慧的王戎,当时只有几岁?

生:

师:这个故事叫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这个故事选自一本书,叫《世说新语》。这里边有二百多个故事,其中有很多都是写小朋友聪明的故事。比如,我们将来还会学到的《杨氏之子》。这本书叫

生:世说新语

师:回去以后看看,聪明小朋友的故事,你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