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涵有话说 | 第72期:看了《爱上你治愈我》所想到的

 萧子涵有话说 2022-11-05 发布于广东

心中有爱,梦也漫长。即使傻傻地想,也好过孤独地走。有爱的人,会沐浴阳光,会经过鲜花,会编制很多温暖的故事。

2019/05/09星期四

文字/萧涵

萧涵有话说 | 第72期

最近有一部《爱上你治愈我》的电视剧,个人感觉还不错,一部涉及精神科和心理治疗的职场情感剧《爱上你治愈我》刚刚上线就引发了一大波网友的关注。《爱上你治愈我》故事是以颜书仁(窦骁饰)与孙树(苗苗饰)二人的工作状态和情感为主线,当年两人因为家庭的原因选择分手,意外的是八年后却再度在同一家医院相遇并成为合作伙伴。

剧中提到很多一些心理名词,比如双相障碍、网瘾、双相情感障碍、家暴、酒精依赖症等等在现代人中较为普遍的精神疾病被直观呈现。

这份关注并非流于表面,而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审视患者“怪异”行为方式背后的成长因素、家庭关系,从根本找到“病因”,达到治愈。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网瘾(即网络成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之外的事情都没有过多的兴趣,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酒精依赖综合征是指饮酒的时间和量达到了一定程度,使饮酒者产生对酒的强烈渴望和嗜好,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停止饮酒或骤然减量出现精神和躯体戒断症状。

《爱上你治愈我》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为观众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而是引导观众在审视剧中人物生活的同时,更能直面自我隐藏在表象下的心理问题。

国外心理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第一批心理学招生是在北京大学的心理系,时间为1978年。心理咨询真正放开是在03年底,05年国家才出版统一教科书。

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国外能够解决的问题到了我们这里却解决不了,就是相同的技术也 解决不了相同的问题。

如:同样是森田疗法,国外能够解决强迫,而在我们国家很难做到;国外的认知疗法能够很轻松的改变一些人的错误思维模式,而在我们这里还是改变不了;难道是我们学艺不精?还是求助者不能够积极地配合?

回答是否定的,那么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心理咨询专家经过研究发现,真正的原因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差异

国外从小就接受忏悔、祈祷,做错了事情或是有情绪可以去找牧师或是神父去倾诉,牧师、神父也会尽己之力去帮助他们,去疏通他们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结,也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以求更专业的服务,他们觉得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自己是一件令自己骄傲的事情,因为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自己、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

所以,他们从小到大,有什么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很难存在压抑的情绪,很难存在解不开的心结,就是一旦遇到刺激、挫折或是打击造成了心理困惑,那也只是表层的,而深层次是健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用专业的心理技术就能够很容易地修复。

而我们国家呢?受东方人完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从小就开始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死要面子、喜欢伪装,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羡慕把真实的自己掩盖起来,整天死要面子活受罪,长时间的压抑不能及时排解,把接受心理咨询与精神病挂钩。

有了问题也不敢让别人知道,更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还要加倍去掩饰,让别人感觉自己比他们还正常,长时间的压抑不能释放,终于薄集厚发,在外部一个诱因的刺激下,火山终于爆发,在自己痛不欲生、严重影响到自己和家人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进走心理咨询。

试想一下,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理咨询师要解决的是一座火山而不是表层问题,这个时候,那些心理调节技术已经无能为力了。

就像一个灭火器无法扑灭一场森林大火一样,为此很多心理咨询师非常困惑,这个技术很好啊,为什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为什么求助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求助者根本就做不到这个技术里面所要求的要领。


教育模式

国外从小就提倡开放式教育,大人与孩子是平等的,是在尊重、理解与信任中进行互动,与孩子做朋友,有什么问题希望孩子能够说出来,然后来进行探讨和正确的引导。

我们的教育方式呢: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听话、懂事、做个乖孩子,他们并不知道孩子如果要听话、要懂事、要成为一个乖孩子,就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就必须压制自己的真正需求,否则就是逆反,总想要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当大官、挣很多很多钱、有多高多高文化,拿多高多高的文凭。

在他们看来,只有这些才能给孩子快乐、才能给孩子幸福(他们忽视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本原理),有意无意把别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相比,把自己的成功与否与孩子的学习挂钩,把自己的脸面跟孩子的学习挂钩,把自己的许多未了心愿全部强加给自己的孩子。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够领先于别人家的孩子,于是从怀孕开始就有了胎教(无知的人连自己的孩子还没有成型就不让他休息)3岁认识四千个字(幼儿期也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小学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父母的补充作业,初中、高中更是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学习。

父母尽一切可能、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想尽一切可以想尽的办法来改善、来提供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他们以为这样孩子就应该知足了,他们忽视了孩子的真正心理需求,忽视了这些是否是孩子真正想得到的。

就这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的高压下,才会出现了许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走上绝路的悲剧,俗话说:生命诚可贵,可有几人能够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这才会出现很多孩子说的同一句话:我是谁?我学习是为了谁?这些是我想要的吗?那我想要什么呢?我又能做什么?

我们苦心经营的培养最终给予孩子的却是压抑和迷茫。

一生很重,不过饱餐与被爱。

一生所求,不过温暖与良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