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与阿德勒学习《儿童的人格教育》(一):自卑感

 粮食豆豆 2022-11-05 发布于天津

之前读过一本与阿德勒相关的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写的。读的过程既颠覆认知又停不下来。书中不是教人怎么主动惹人厌,而是告诉人们如何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又可以幸福。

书中充满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例如决定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这个经历被自己赋予的意思;人在发脾气的时候不是因为怒气而是因为想发脾气而自己制造了怒气(不承认佛洛依德的原因论而支持目的论,因为由过去原因导致的现在很难改变,而目的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可变,告诉自己既然想变好又何必负重前行?);人的不幸是权衡之后自己的选择并下定决心不改变,由此造成再大的不幸对自己都是一种“善”;不喜欢自己并下定决定不喜欢自己是为做不到的事情找借口;人生最大的谎言是不活在当下... ...

书中阐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而人所处的各种不同距离和深度的人际关系就是三大人生课题,通过处理好三大课题就可以达到阿德勒所说的行为目标和心里目标进而实现自由和幸福,为此我还做了非常详尽的笔记。

这本书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采用了对话形式,记录了一个青年和一位哲人辩论的过程。读书的过程很有意思,感觉自己就是那个青年或和那个青年站在一边一起在对抗这位哲人,哲人的每一个观点都在颠覆着青年的认知,最后使青年认同了他的观点。阿德勒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真是名不虚传。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本人。整本书的语言充满哲思,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读2~3遍才能读懂。书中关于“自卑感”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所有的小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刺激他们产生想去改善处境的尝试,以此来驱散这种心理的自卑感。”“心理学将这种由自卑感所引发,最终得到的心理改善称为心理补偿。”

回想我儿时的经历,小的时候被所有人称作听话的孩子,现在想起来很可悲。一个人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期待是多么可怜啊!

我的自卑感源于什么?

曾经和班里的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不唯一,有的同学说源于不完美,怕犯错误,不被信任,被安排很多事情,被叫外号儿... ....;有的同学说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有很多表面上的友谊但没有深入交往的朋友,做题或考试成绩不理想... ...;还有的说被别人说玩游戏很菜,玩篮球的时候被盖帽儿... ...

他们说的这些有的可能并不是确切的自卑感的来源或者只是自卑感的表现方式。但我从他们的阐述当中读出了深深的认同感,有的同学说的动情时还流下了眼泪。

“自卑感让人们感到特别不幸,而唯一能克服的途径就是发展个体的心理补偿特征。”这种补偿可以激发客观成就,但也可能只是单纯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罢了,而能够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的行为有时是很危险的。

关于心理补偿,书中提到的三类儿童:“生来就虚弱或有身体缺陷的儿童;被严厉对待而且没有得到任何疼爱的儿童以及受到了太多溺爱的儿童。”书中提到所有的儿童都不同程度的具备“被骄纵过甚”和“被严厉管教”的某一类特征,有的兼而有之。这三种情况会引发自卑感,并且让儿童产生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过度雄心。“由极度的自卑感所引发的过度雄心,像一种毒药毒害着儿童的灵魂,让他永不满足。”这类儿童往往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贡献,利他主义、贡献社会、贡献感。“评判所有成长发展的标准是儿童或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 ... 家长或监护人一定不能让儿童只跟一个人密切接触,一旦放任儿童的这种唯一性接触,将会发现儿童对于以后的生活准备不好或准备不足。”

我回忆自己的童年,家里人总说我自己能够在屋子里玩一整天,大人特别省心。我现在非常庆幸自己曾经偷跑出去和邻居家的孩子们捉虾、捉鱼,嬉戏打闹。

我的女儿目前4岁在上幼儿园,老师和我说在大家都做操的时候她自己站在后面不动,可是她在家里却异常活泼,又唱又跳。我想有的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扰吧。书中说“由于父母没有教育好他与别人的相处之道,由此儿童感到自己很孤独,结果就被别人视为孤僻、异类的孩子。... ...最初的孤独感会愈演愈烈,从而偏离了正确的成长轨迹,他们因此而成为问题儿童。”这时候孩子们会寻找一条快捷的道路而获得补偿自卑感的优越感,而这种道路通常不被社会认可。“这条捷径因能快速获得心理成就感,而对经常受挫的个体充满了吸引力。”

读到这里,作为家长我心里很害怕。老师和家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能够同理孩子的心是多么重要。因为你们的同理心和关心,孩子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会继续分享下去,但我相信接纳孩子、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是一条明路而且永远重要......不管怎样,先接纳孩子。一个被接纳的人心里是很舒服的。

不用总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居高临下的给他各种意见和建议。“20不惑30而已”,未来是向年轻人学习的时代。

真诚的澄清和复述他的困惑,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同理感受比教他怎么做更重要。多关心、少关注。

陪伴很重要,我看到朋友圈里有的父母每到周六周日都会带孩子去爬山,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有的还组团去。

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应该先从带孩子融入社会、认识别人开始,而不应该总在家里。就算出不了远门,在小区里跟邻居家的孩子玩一玩也是好的。先迈出这一步,会越来越好...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