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关心》|原来关心也需要学习(二):教育中什么是重要的?

 粮食豆豆 2022-11-05 发布于天津

人文教育是指什么?"人文教育是指一系列学科课程的集合。"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并论述“人文教育并不是适合于大众的普遍教育模式。”原因在于它没有培养学生们适应未来社会或步入社会从事工作应该掌握的技能或者有推崇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的嫌疑。

作者认为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应该被考虑,并作为不能仅让所有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依据。

但作者也十分推崇杜威提出的“学校里开设什么课程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课是怎么开的,怎么教的?”作者认为教育应该看到学生的需求,并且以一种关心的方式走近学生。

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发力点是师生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孩子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其实教师应对学生发生各类问题的发力点都应该是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作者在书中同样给出了一位教授十分信任他的老师所教授所有内容的事例,将其归因于老师对学生的鼓励。

关心固然重要,但学校教授的内容也同样重要。而不论教什么都需要有一个内核。

(孰轻孰重)

反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至关重要。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必备品格则是一个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核心品格,分别为自律或自制,尊重或公德,认真或责任。

关键能力就是阅读、思考、表达。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一个读书人进步。

自律或自制反映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的一种品格,是一种自觉自然的状态,如果不自律,也就不可能去坚持。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欲望,如果任由欲望泛滥而不加以克制,势必导致严重的恶果。而唯有内心的自制和良知才是对异常欲望的最好抵制。

尊重或公德表现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品格,敬畏他人,能用同理心去对待别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终将被别人踩在脚底下。“因为别人也是一个与你一样的'自我’,凡是你想'自我保护’的,别人也一定想'自我保护’,所以你希望别人尊重你,你就先要尊重别人。”

认真或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工匠精神,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一个做事不认真的人也会被嗤之以鼻。

如果说自律和尊重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那么认真就是做事的态度。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只有当能力具备了利他的道德情怀和积极的文化价值时,才能构成人的核心素养。

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曾引用过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三打白骨精片段,这个片段中窦老师与学生讨论了白骨精和孙悟空各自执着的目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这两者都有非常好的能力和本领。白骨精的顽强和执着表现在她想要吃唐僧肉长生不老,是一种完全利己主义,以牺牲他人为前提的,是没有公德的;而孙悟空的执着在于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是为整个团队着想,是利他主义。最后窦老师总结“妖精的执着不是智谋,而是不择手段的害人阴谋!方向错了,方式再好,那也是南辕北辙!”

正如梁晓声先生所言“人类有无良心,决定每一个人活得像人还是像兽。有无良心的前提是有无良知,良知其实便是一些人应该秉持的良好的道理、道德。这样一个人,即使平凡,也是可敬的。即使贫穷,也有愉快。”

教育中什么是重要的,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言“教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教”。教育的核心的内容应该是核心素养。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或者家长首先要具备并终身学习和践行,并且以建立关心关系的真关心方式示范和传递给孩子或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