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博物馆】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

 访古游记 2022-11-05 发布于广东
前言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学术,一面承袭了清代乾嘉学术的余荫,一面因西潮涌入形成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成为中国史上又一个学术旺盛期。在这段历史激流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观念都面临着更新与挑战,传统金石学也处在这样的变局之中。梁启超称“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被赋予“证经补史” 之任的金石学,在经学逐渐消亡最终退出教育体制后,又该何去何从,成为当时众多优秀学者的探索方向,容庚即是其中之一。
容庚像
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著名古文字学家、收藏家、金石学者。他生于东莞,壮年游历北京,毕生致力于访古考古,研究古文字,收藏古器物,并和中国新兴现代学术研究机构融为一体。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体的生命历程,更是以金石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典范。 
有鉴于此,深圳博物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莞城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拣选相关文物资料200余件, 希冀通过对容庚金石学学术历程和成就的展现,让社会大众了解容庚、了解金石学,以此缅怀这位来自岭南的杰出学者、一位在现代社会浪潮冲击之下的传统文化弘扬者、一位毕生致力于为传统学问开辟新路的探索者!
第一单元 家世传承
清代中晚期以来,岭南地区因阮元、张之洞等前后提倡,学海堂、广雅书院相继设立,朴学风气渐浓,文化逐渐发达,滋养了大批学者。东莞容氏、邓氏都是地方大族,家学夙有渊源。在这种环境下出生和成长的容庚,自小就接受了传统学问的熏陶,尤其在金石学方面培养了趣味。早年篆刻和钻研古文字、古器物的经历,为容庚日后毕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种下了远因。
(一)家学渊源
1894年9月5日,容庚诞生于广东东莞县城外旨亭街(相关阅读:容庚故居)。他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父亲容作恭因他诞生而赋诗云:“时局正需才,生男亦壮哉。高轩一再过,都为试啼来。”
容庚辑录《容氏家谱》1938年 批校本
容庚先生家属提供
容鹤龄青田公家训(孙容庚敬题)清代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容鹤龄(1831-1897),容庚祖父,字青田,少承家学,有文名。同治癸亥(1863)年进士。初授知县,弃官不为,后掌教东莞龙溪书院十余年,诱掖后进,提倡风雅,俨然为当地文宗。
容鹤龄楷书团扇面(赠天昭一兄)清代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容鹤龄行书七言联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馆

邓蓉镜等小楷折扇面 清代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邓蓉镜(1834-1903),容庚外祖父,同治十年(1871)进士,翰林院编修、署江西按察使,后任广雅书院山长,富收藏,精篆刻。

邓蓉镜小楷团扇面 清代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容祖椿鸡冠花扇面 近代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容祖椿白鸽扇面 近代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容祖椿(1872-1944),字仲生,号自庵,容庚从叔,东莞旨亭街人,师事岭南画派奠基人居廉,与高剑父、陈树人同出一门。工人物、山水、花鸟画,是容庚学习中国绘画的启蒙老师。
(二)金石之路
1909年,容庚至广州启明小学堂就读,与邓蓉镜之子、四舅邓尔雅同住。在邓尔雅的指导下,他系统接触金石篆刻,研读《说文解字》,接受到了古文字的初步训练,由是开启他的金石之路。
邓尔雅篆书七言联 现代 纸本墨书

深圳博物馆藏

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人,邓蓉镜四子,原名溥霖,字季雨,别名尔雅,号尔疋,别署绿绮台主、风丁老人,篆刻家、书法家、画家。他幼承家学,早年攻篆刻、书法和文字训诂之学,1899年入广雅书院就读,曾与潘达微等办《时事画报》《赏奇画报》。
邓尔雅治印
邓尔雅题“颂斋”横额 1932年 纸本

容庚先生家属提供


第二单元 燕都访古
1916年容庚东莞中学毕业后,与三弟容肇祖合编《东莞印人谱》,拟编《殷周秦汉文字》等,后成《金文编》。1922年6月,他与容肇祖,同前往北京计划对《金文编》进行补充。7月路过天津时拜访了古文字学者罗振玉,容庚以《金文编》呈上,罗振玉赞赏其“治古金文,可造也”,将他推荐给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马衡。由是开启了容庚北上京城、燕都访古的二十余年。
(一)晚清金石之风
金石学影响下的书风
在金石学影响下,清代中晚期书法书风有了较大变化,如对金文、篆书的重视,强调书法作品中的“金石气”和“古雅”之美。碑帖与金文拓片成为古物市场中的重要流通物,金文及篆书作品愈加盛行。

洪亮吉篆书五言联 清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年间榜眼,历任国史馆编纂官、贵州学政等,入直上书房。精于朴学、史地、训诂诸学,工篆书, 因人口论方面的观点而著称。

陈澧篆书八言联 清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因少时读书于东厢书塾,晚年自题著作为 《东塾读书记》,故学者尊为“东塾先生”,番禺(今广州)人。他长期担任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育才众多,广涉经史、音韵文字、声律音乐、地理数学、书法诗词等领域,是晚清岭南学术最具影响的杰出人物。他性好碑版,篆书“法度谨严,晚年之作,尤为朴茂有致”。
吴大澂篆书《陋室铭》《爱莲说》六屏 清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吴大澂篆书七言联 清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黄士陵《说文序》篆书四屏 清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别号黟山人。晚清篆刻家、书画家。他曾和盛昱、王懿荣、吴大澂等往来,得以观览各地所藏的金石彝器和书画珍品,眼界大开。后随广东巡抚吴大澂南下,作为幕僚在广州盘桓十余年,成为名重岭南的篆刻书画大师,著有《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
黄士陵篆书《桃花源记》四屏 清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黄士陵篆书七言联 清代 纸本墨书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罗振玉篆书八言联 近代 纸本墨书

广州艺术博物馆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年别署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古文字学者、金石学家。在甲骨文、敦煌写卷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是“甲骨四堂”之一。
罗振玉临段簋金文轴 民国 纸本墨书
深圳博物馆藏

段簋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段簋侈口束颈,腹部下垂,一双兽首耳,下有方形垂珥,矮圈足外移。颈部饰回首夔龙纹,形如鸟,分尾内卷,圈足饰两道弦纹。
簋内底铸铭文六行五十七字,主要记述了周王赏赐段采地的事情。器主名段,受赏赐的原因是周王念在段是“毕仲孙子”,毕仲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毕公高的次子。
段簋铭文

罗振玉临钟鼎金文 近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章炳麟篆书七言联 近代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章炳麟(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称之为“太炎先生”,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因注重金石碑版,他的篆书古趣浑厚,稚拙苍雄。

金石绘画

清代中晚期在金石学影响下,崇尚金石古物的风气超出证经补史的考据学和书法书风领域,在绘画领域也催生了新的类型,如博古图与八破图等。
虢叔旅钟全形拓片 端方旧藏,后归容庚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函皇父铜鼎全形拓片并马衡、郭沫若题记轴 民国 纸本墨书
深圳博物馆藏

秦权全形拓片及端方题记轴 清末 纸本墨书
深圳博物馆藏
黄士陵绘齐侯中罍全器图轴 清代 纸本
深圳博物馆藏

黄士陵绘师酉敦全器图轴 清代 纸本

深圳博物馆藏

(二)罗振玉和北大国学门
晚清民国之际,中国虽推行了新式教育,但尚未建立现代学术研究机构。1921年底,北京大学创立研究所,计划分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所长由校长兼任,各门设主任一名。1922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主任沈兼士,这是中国最早建立并成功运作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红楼(国学门办公地)

1922年底,经罗振玉推荐, 容庚被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导师为马衡。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主,浙江鄞县人,金石学家,篆刻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院长。他精于金石篆刻碑帖研究,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因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1923年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研究所国学门同人摄影(二排左起第九位是容庚) 

1925年2月15日容庚与国学门诸学者送别陈万里赴敦煌考察时合影

(三)古物收藏
青少年时代的容庚,虽雅好金石古物,但限于财力,并不能广泛购买。1926年受聘燕京大学后,薪资较为丰厚,这为他的收藏事业提供了保障。如他自述在北平期间,“常挟破书游隆福寺,走厂甸海王村,不意二十年后竟收藏如此之巨”。
栾书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一书把该器定名为栾书缶,认为铭文中的栾书即文献记载的晋国栾武子。由于对铭文释读的不同认识,又有学者认为作器者应为栾书之孙栾盈,该器为其流亡楚国时所作,时代可推定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春正月初一。该器朴素大方,匀称精美,错金铭文兼具极高的历史价值与科技、艺术价值,堪称珍品。

栾书缶侧视

栾书缶传出于河南辉县, 1944年6月容庚以一万五千元从北平古董商倪玉书处购得,自言“在余可谓豪举,然此缶错金字四十,古今所未有,一旦得之,亦足傲一切矣” 。 1956年容庚将栾书缶捐赠广州市博物馆,1959年调拨至中国国家博物馆。
栾书缶铭文
器形近壶,器身光素无纹。器、盖皆有铭文。盖铭为铸款,双行八字。
盖铭:正月季春元日己丑。
器铭在腹外,铸后错金,四行四十字。
器铭: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器形近壶,器身光素无纹。器、盖皆有铭文。盖铭为铸款,双行八字。
盖铭:正月季春元日己丑。
器铭在腹外,铸后错金,四行四十字。
器铭: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刺鼎 西周中期

广州博物馆藏

刺鼎外壁装饰有两两相对的回首凤鸟纹,内壁铸铭文六行四十八字:唯五月王在衣,辰在丁卯,王褅,用牡于大室,禘昭王,刺御,王赐刺贝卅朋,天子万年,刺对扬王休,用作黄公尊鼎彝,其孙孙子子永宝用。铭文大意为,某年五月,刺陪同穆王在衣这个地方,祭祀昭王,事后穆王赏赐剌贝三十朋,刺感激天子赏赐,做宝鼎追念先祖黄公,希望后世子孙永远宝藏。1938年8月21日容庚购于古光阁萧寿田处,店家索价600,还价350,9月23日以500元成交。


父丁簋 商代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簋内底有铭文,上为族氏铭文“亚束”,下为受祭者日名“父丁”。1937年11月容庚和于省吾交换而来。日名是指,商代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王室贵族常会以“亲属称谓加十干纪日符号(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呼自己的先辈,如父甲、祖乙、父癸等,甲骨文所见的历代商王及其配偶也都用同样的名号。这一习俗所体现的命名制度,即现在通常所称的日名制。

父丁爵 商代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爵柱一侧铭文为“父丁”,此青铜爵是为祭祀“父丁”所作之器。容庚1931年2月1日购于北平大古山房,价150元。

父癸爵 商代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爵外壁鏊内有铭文,上为族氏铭文“四册”,下为受祭者日名“父癸”。

父乙鼎 商代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鼎内铸有铭文:析,父乙。“析”为族氏铭文,“父乙”是受祭者的日名。容庚1938年3月15购于北平古光阁萧寿田处,价200元。

戈 战国时期
广州博物馆藏

季宫父簠 西周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青铜簠属礼器中的食器,功能与簋相似,器和盖形制相同呈长方形,上下可以扣合。这件簋仅存一半,口沿下饰窃曲纹,四壁饰双头夔龙纹。内底铸铭文二十字(又重文二):季宫父作仲姊㜳姬媵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件簠是季宫父为自己的二姐㜳姬出嫁所作的陪嫁礼器。1944年5月10日,容庚购于北平,价1400元。

郳祁鬲 西周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郳祁鬲腹饰波曲纹,口内缘铸有十一字铭文:郳祁作尊鬲,其万年永宝用。鬲的主人“郳祁”,是嫁到郳氏的祁姓女子。有能力做青铜礼器的女子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通常都是王侯贵族的妻子。容庚1938年1月21日购于北平雅文斋,价150元。
郳祁鬲铭文
蟠螭纹钮钟 春秋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青铜钟是周代的打击乐器,推测从铙演化而来。有甬钟、 钮钟两种类型。钟在使用时以大小相次成组悬挂, 称为编钟。钮钟流行是在春秋早期以后,悬挂时会配有钟钩或销钉将钟固定在钟架的横梁上。 钟体凿刻二十五字铭文:唯正月吉日丁亥,曾□壬女(母)择吉金,自作禾童,枼枼亡疆。

任氏簋 西周早期

广州博物馆藏 
簋腹内底铸五字铭文:作任氏从簋。
史颂簋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器身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和器口沿下饰窃曲纹,盖上和器腹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和小兽面。器、盖铸有相同铭文六行六十三字:唯三年五月丁巳,王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友里君、百姓,帅偶整于成周,休有成事。苏宾璋、马四匹、吉金,用作鼎彝。颂其万年无疆,日将天子(日尹见)令,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记述了周王命令一名叫颂的史官巡察苏国,事情办得很成功,颂得到苏国赠送的玉璋、马四匹和吉金,于是制作了青铜礼器。铭文最后颂感念周王的恩宠,希望子子孙孙永远纪念。

上海博物馆藏有史颂簋完整一器外,尚有一簋盖,铭文相同。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出光美术馆和京都私人各收藏一器。

兽面纹爵 商代中期

广州博物馆藏
青铜爵属于礼器中的酒器。形状通常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整,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双柱。青铜爵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它是最先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在商代,爵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核心器物之一;西周时逐渐消失。青铜爵的主要功能是在祭祀礼仪中用来温酒、斟酒,用它来直接饮酒的可能性很小。
兽面纹铙 商代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鸟纹镞 战国早期

广州博物馆藏

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射。青铜镞主要流行于夏商周三代,其形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主要可分为双翼、三翼和三棱三种形制。这件镞为双翼两刃,镞身两面饰有相背的凤鸟纹。1935年5月19日容庚购于琉璃厂,价5元,称赞其“矢镞之如此精美者,盖未之见也”。

息伯卣 西周早期

广州博物馆藏

青铜卣属于礼器中的酒器。这件卣器盖缺失,器内底铸有铭文三行十七字:唯王八月,息伯锡贝于姜,用作父乙宝尊彝。意思是在周王某一年八月,息伯得到王姜赏赐的贝(商代的货币),为自己的父亲乙做了这件礼器。息是商周时期的古国,其国君称之为息伯;姜是王姜的省称,通常被认为是周昭王的王后。1937年12月12日,容庚向于省吾用斗父己觯交换而来。


昜鼎 西周中期

广州博物馆藏

昜鼎外壁装饰有两两相对的长尾凤鸟纹,内壁铸有铭文五行二十五字:唯十月,使于曾,密伯于成周,休赐小臣金,弗敢丧,昜用作宝旅鼎。铭文大意为,小臣昜十月出使曾国后,在成周得到密伯的赏赐,做了这件鼎。“弗敢丧”意思是不敢懈怠。“昜”的职务是小臣,所以这件鼎又被称作“小臣鼎”。

昜鼎铭文

越王剑 战国早期

广州博物馆藏
剑格正反面共铸有鸟虫书体铭文八字,正面:戊(越)王/戊(越)王;反面:戊(越)王/戊(越)王。
鸟虫书,亦称“鸟虫篆”,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鸟虫书将字体结构中,部分笔画用鸟首或虫首装饰,这柄越王剑上的“戊(越)王”就是用鸟首装饰,属于鸟书一类。容庚1931秋购于北平式古斋。

剑格铭文


铸叔簠 春秋早期

广州博物馆藏

铸叔簠器盖及器内铸有相同十五字铭文:铸叔作嬴氏宝簠,其万年眉寿永宝用。这件铜器是铸叔为自己夫人嬴氏所作。容庚购于1944年。
子系爵 商代晚期
广州博物馆藏
爵外壁鋬内铭文为“子系”,商代甲骨金文中记录了大量的子某 ,如子渔、子卫、子蝠等,通常认为是商王之子。
作母尊彝簋 西周早期

广州博物馆藏

青铜簋属于礼器中的食器,用来盛放米饭类食物。这件簋颈部、足部各饰一周兽面纹,器身两侧双兽首耳。腹内底铸四字铭文:作母尊彝。簋的铭文省略了作器者的名字,仅记录了是为母亲做的礼器。
清册一 广州博物馆古铜器接收清册
清册二 容庚教授捐献文物清册

第三单元 学术交游
傅斯年认为现代学术特点之一是“集众”,即不再由个人做孤立的研究,需结合图书馆、学会和各团体提供的各类材料,在一个研究环境中“大家互相补其所不能,互相引会,互相订正”。1920年代中国兴起的大学、研究所、学会和学术期刊正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制日渐成熟的标志,它们集中于北平,也将北平打造成当时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心。容庚任职的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古物陈列所、《燕京学报》等多家机构,既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使他很快融入当时中国的一流学者群体。
(一)志于道
清代乾嘉以来,学者常以信札、笔记的方式交流观点,形成了较为专业的学术评论模式。除大学、学会、专业刊物等现代学术交流方式外,容庚亦采用传统信札方式与其他学者交流深层次看法。和他交往的学者群体,基本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水平。
容庚编《来鸿集录》目录 稿本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容庚生前曾将所收信札大部分辑订成册,名为《来鸿集录》,分为甲集一、二、三,乙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丙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丁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戊集一、二、三、四、五、六等。通过《来鸿集录》目录,亦能一窥容庚的学术交游和人际关系。

容庚和顾颉刚、陶北溟、叶恭绰往来信札的信封 民国

容庚先生家属提供

顾颉刚致容庚函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容庚与郭沫若的住来信札 1929-1930
广东省博物馆藏
商承祚致容庚明信片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叶恭绰致容庚函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原田淑人致容庚函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此信表达了对容庚的谢意,并说明返回日本后身体逐渐痊愈。
海原末治致容庚函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此信中梅原末治首先感谢容庚惠赐画作三幅,后送呈他所编辑的《朝鲜古文化综鉴》等资料给容庚。
林巳奈夫致容庚函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此信围绕毛公鼎的真伪和相关史料问题进行了讨论。
梅原未治寄赠容庚的明信片
容庚先生家属提供
(二)游于艺

在金石风尚影响下,文人群体之间有了新的交际方式,金石古物、碑帖拓片、金文书法成为文人交游往来的重要凭籍。容庚和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亦延续了此特点。

徐熹《容庚像》1941年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成固戈拓片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拓片为戈的内部铭文“城固”二字。容庚得此器于广州府学东街古玩肆。

用戈拓片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拓片为戈的胡部铭文“用”字,鸟书。容庚旧藏。


第四单元 撰述成就
1946年夏,容庚离开了寓居二十余年的北平,告别这一文化圣地,南归广东。在广州期间,因外部环境的改变,他在古铜器和古文字研究方面,主要修改和补充旧作;在古物收藏方面,也较少收集金石器物,而将重心转向丛贴和书画的搜集考证。容庚治学严谨周密,精审广博,形成了以青铜器为中心的考古学、以考订史实为目的的考据学,以丛贴目与书画录为特色的目录学和以金文为中心的古文字学。他视野广阔,融合了传统金石学的治学特色和现代学术研究精神。
(一)撰述
容庚毕生著述,先后编辑专著32种,论文94篇,合计约800万字。在北京时撰写约300万字,主要关于金石考古;南归后撰写近500万字,主要关于丛贴书画。总体说来,他的撰述集中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青铜器研究和书画研究。其中关于金石学的著作,大多成书于北平。
《金文编》容庚撰 1922年


容庚撰《毛公鼎考释》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毛公鼎为我国青铜重器,内刻铭文32行497字,是迄今所见先秦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一件。其铭文体例独特、内容丰富,自清道光间出土后一直为学者重视。此稿主要是对王国维、吴大澂等各家考释毛公鼎之整理,亦有自身见解,未见出版。

容庚撰《中国文字学》 1930年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此稿所载目录与《中国文字学形篇》第一章目录一致,应为该书之残稿。《中国文字学形篇》与《中国文字学义篇》系容庚早年在燕京大学授课时所撰讲义,亦是现代中国文字学史上重要作品之一。

容庚撰《对<简化字总表>的我见》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基础上编印《简化字总表》。容庚认为总表收字数量未能满足人民需求,需要再推进汉字简化,撰文提出了五点建议。此文发表于1964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
(二)鉴
容庚收藏之富在近代藏家中位居前列。据统计,他收藏青铜器100余件、书画1000余件(套),图书资料上万册之多。他自名书房为“五千卷金石书室”,录金石学著作序跋为《金石书录》;得商周彝器百数十事,纂辑为《颂斋吉金图录》及《续录》;得丛贴250余种,编目为《丛贴考》;整合个人收集明清以来书画1000余件(套)及所见500余种,编为《颂斋书画录》。他还收藏玺印近200方。除私人收藏外,他过眼经手的金石古器很多采用图录形式公开出版,给学界研究提供了便利。

容庚撰《武英殿彝器图录》1934年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此书系1934年容庚从热河行宫藏851件青铜器中选取精品92件编成,并附有考释与各家记载。因器藏武英殿,故名《武英殿彝器图录》。

容庚撰《海外吉金图录》1935年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是书著录流失于日本的中国青铜器158种并作相关考释。正文部分先列各器图片,部分附铭文拓片,后为各图考释,记器物尺寸、铭文及相关信息。此书有容庚朱笔校改并钤有“容庚之印”,当为容庚藏本。
容庚撰《伦敦中国艺展出品青铜器预选故宫及古物陈列所藏器》目录 民国抄本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目录分八部分:一、烹煮器;二、食器;三、饮酒器;四、容器;五、服御器;六、乐器七、度量器;八、兵器。文中有容庚朱笔批校,容庚曾任北京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
(三)书法
容庚篆书初学于《峄山碑》,后因大量临摹金文,功力至深,风神自然,别具一格。他自小学习篆刻,师法邓尔雅、黄士陵,渊穆浑厚,自成特色。

容庚篆书五言联 1976年 纸本
容庚先生家属提供
容庚临宽儿鼎金文 纸本
莞城美术馆藏
商承祚书陈芦荻诗“挽容庚”  1983年
莞城美术馆藏

结语
1983年3月6日,容庚在广州逝世。早在1956年他就分两次给广州博物馆捐出珍藏的青铜器95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37件,三级文物2件。截至今日,容庚及家属向国家捐出青铜器近200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古籍善本1万余套册,甲骨、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近千件,和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及抄本等。他的藏品散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山大学等多家单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世所罕见。

由金石篆刻入门,以青铜器、古文字为研究重心,容庚依托他服务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不断进行金石学学术资源的整合。他精密考据,刊发著述;笔耕不辍,纂辑出版大量器物图录;运用大学、研究所、期刊编辑部、出版社等现代机构,扩大金石学影响,推动金石学融入现代学术研究机制,从而为传统学问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容庚是一位淹博的学者,更是一位中国学术转型期的开路者!谨以此展览,纪念容庚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