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鱼[鲤形目鲤科的鱼类]

 伟y4iwt8ce9ppo 2022-11-05 发布于山西
武昌鱼
其他百科词条
鲤形目鲤科的鱼类
922次播放01:14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00:00 / 00:00 直播 00:00 01:15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00:05
基本信息
00:10
形态特征
00:18
栖息习性
00:36
繁殖
00:42
主要价值
00:58
物种文化
查看更多视频
鱼类
亚洲
水生动物
杂食性
简介
武昌鱼,正式中文名为团头(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属于鲤形目鲤科鲂属的鱼类。武昌鱼体长160~450毫米,体侧扁而高,呈菱形,背部较厚。武昌鱼的头短小而略钝圆,口位于前端且口裂较宽,呈弧状,眼睛为中等大小。武昌鱼的鳞片也是中等大小,体表呈青灰色,体侧鳞片基部为浅色,两侧为灰黑色,在体侧形成数行深浅相交的纵纹,所有的鳍为灰黑色。武昌鱼肉味腴美,脂肪丰富,极受人们欢迎,是一种上等鱼类,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也是中国水产科学工作者人工驯化成功的第一条鱼类[2][3][6]
武昌鱼是中国特有鱼种,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湖泊中,如湖北省的梁子湖、东湖花马湖,江西省的鄱阳湖,并被移殖到中国南北其它省区[2][4]
2011年,武昌鱼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为无危(LC)物种[5]
基本信息
分布区域
中国
分类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鲤形目
体型
体长
160~450毫米
体重
400~450克左右
科普中国权威合作机构
成玉林副教授审阅专家
重庆大学
图集
查看更多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7801次播放01:55
武昌鱼: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它是“新中国第一鱼”
对比维度
武昌鱼
鲳鱼
外观
体长
160~450毫米
最长60厘米
分布区域
中国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
食性
杂食性
肉食性
鲤科
鲳科
外观形状
整体体型:武昌鱼体长为160~450毫米,体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1][2][6]
头部:武昌鱼的头短小,吻圆钝,鱼嘴位于头部前端,上下颌等长,其角度较小,嘴巴的角质化表皮不发达。武昌鱼的眼睛为中等大小,位于头侧位置,眼间距很宽,下咽有3行牙齿,齿端呈钩状[2]
胸腹部:武昌鱼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一段具有腹稜[2]
尾巴:武昌鱼的尾柄高而短,其高度显著大于尾柄长[2]
鱼鳞:武昌鱼的鳞呈圆形或稍带椭圆形,为侧线鳞[2]
鱼鳍:武昌鱼的背鳍有3~7根软条,其高度不及头长,起点位于体的纵轴中点,具有粗壮而光滑的硬刺。雌鱼胸鳍不达腹鳍,雄鱼可达到或接近腹鳍,幼鱼往往超过腹鳍起点。腹鳍不达肛门。武昌鱼有3条臀鳍,软条数量为27~32根(多数为28~29根),起点在背鳍基部之后下方,没有硬刺[2]
颜色:武昌鱼的体表呈灰黑色,侧面为灰白,微带浅绿色,腹部为浅灰白色,体侧的每个鳞片基部为灰黑色,边缘较淡,组成体侧若干黑条纹[2]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武昌鱼
三角鲂
长春鳊
外观
武昌鱼
三角鲂
长春鳊
骨骼构造
有13对肋骨
有10对肋骨
有14对肋骨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湖泊中
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及海南岛诸水系。
中国东部平原区南北各水系均有分布。
食性
草食性
杂食性
草食性
鲤科
鲤科
鲤科
展开表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野生武昌鱼仅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湖泊中发现,如:湖北省的梁子湖、东湖、花马湖,江西省的阳湖和安徽省的龙湖大官湖等,被移殖到中国南北其它省区后已经成为中国水产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1][3]
栖息环境
武昌鱼是一种生活在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静水水域的鱼类,能在湖泊中繁殖生长。它们平时喜欢生活在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水草的敞水区,栖息在中、下层水体中[2][7]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在4~6月间,性腺成熟的武昌鱼亲鱼群集于产卵场,冬季群集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2]
觅食行为
武昌鱼为草食性鱼类,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均可摄食。幼鱼的食物主要是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也食少量的轮叶黑藻等植物的嫩叶。成鱼则摄食水生植物,其中以苦草、轮叶黑藻为主,其次为湖底植物碎屑、马来眼子叶、菹草聚草、丝状绿藻等;还食少量的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更大,冬季11月份起停食[2][7]
草食性的武昌鱼
生长繁殖
生长阶段
详细描述
性成熟
武昌鱼的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此时,雌鱼最小体长为250毫米,雄鱼最小体长为258毫米。
繁殖期
武昌鱼在湖泊中就能繁殖,对水流的要求不高,生殖季节会出现副性征,即雄性身上出现许多白色颗粒状的珠星,其中以眼眶、头部的背面、胸鳍的背面以及尾柄两侧为最密,其次是体的背部,另外,雄鱼胸鳍第一根鳍条较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尾柄部分也出现珠星;而雌鱼的珠星较为稀疏;雄性胸鳍第一根鳍条还变得比较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
产卵期
武昌鱼的产卵期在5~6月间,产卵场所一般需具以下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雌鱼的怀卵量随身体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2冬龄鱼的怀卵量为3.7~10.3万粒,3冬龄鱼为10~31.5万粒,4冬龄鱼为27.3~44.4万粒。产卵时间一般在夜间,自半夜至天刚亮,水温为20~28℃。卵具粘性,排出的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卵径为1.0~1.3毫米,卵色浅黄,并带微绿色。
孵化期
武昌鱼的受精卵在水温25℃时,约经两昼夜可孵化出幼鱼。
成长期
武昌鱼的幼鱼生长速度较快,头一、二年生长较快,性成熟后显著减慢。当年鱼的身体长度可达120~230毫米(多数为150~200毫米),2冬龄鱼为240~350毫米,3冬龄鱼为382~400毫米,4冬龄鱼为440毫米。武昌鱼最大体重可长至3公斤左右。
展开表格
武昌鱼鱼苗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水源污染、以及因为水坝的建设而导致的水流状况改变等因素都会影响武昌鱼种群的生存,特别是在繁殖成功率方面会对武昌鱼种群造成影响[5]
保护措施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建议:应监测已知威胁因素对武昌鱼种群的影响状况,尤其是在繁殖成功率方面的影响问题[5]
保护级别
2011年1月20日,武昌鱼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该组织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级别为无危(LC)[5]
受保护的武昌鱼
物种历史
产地溯源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是现在的湖北鄂州;一个是民国时设置的武昌县,现为武汉江夏区;一个是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最后一个是现在武汉市的一个区———武昌区。最早文字记载里的武昌是古武昌。公元221年,三国孙权来鄂州建都,并改鄂为武昌,取“以武力而昌盛”的意思。这时候说的武昌鱼是泛指鄂州一带的鱼,并未指明具体是哪种鱼。而到了唐代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武昌鱼指的是一种鳊鱼,更为具体的是一种“槎头缩颈”。这时候鄂州一带的鳊鱼统称为武昌鱼。其实鳊鱼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没有专属性。那时候叫“武昌鱼”只是带有地域性的称呼[13]
物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的科学家易伯鲁教授和30多位水生生物研究人员对梁子湖进行了新中国首次大型湖泊的鱼类研究。1955年命名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新鱼种——团头鲂。到1967年7月,易伯鲁在《关于武昌鱼》的文章中写到:“如果要正名分,那么武昌鱼就应该归团头鲂所专有,不应把另外一种在全国分布很广的鳊鱼认为武昌鱼。”此后,武昌鱼锁定到鄂州梁子湖特定的鱼种“团头鲂”身上。由此,易伯鲁教授也被后人尊称为“武昌鱼之父”[13][14]
特定鱼种“团头鲂”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武昌鱼是中国重要的草食性经济鱼类。武昌鱼肉嫩而鲜美,可食部分达70%以上,营养丰富,是中国湖北梁子湖的特产。由于其食性广、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易捕捞,能在池塘中产卵繁殖,且具有味美、头小、含肉量高、体形好、规格适中等优点,因而被作为优良的草食性鱼类品种在中国各地普遍推广。自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被移植到江苏、上海等地,成为中国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10]
据201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武昌鱼的养殖产量为652215吨,在中国水产鱼类中排名第七位,在全国的推广面积已达近50万公顷,其中湖北省鄂州市精养武昌鱼面积达到18万亩,占全市30万精养水面的60%,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主的武昌鱼加工业已经成为中国淡水鱼类加工业的带头力量,2010年武昌鱼加工业产值突破15亿元。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池塘主养武昌鱼,产量可达每亩500公斤以上。江苏省的武昌鱼产量,占全国武昌鱼总产量的1/4,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在2000年被中国农业部发布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背厚肚薄,体形优美等特点[10]
营养价值
脂质:与畜禽类相比,武昌鱼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约占体重的1%~3%。鱼肉脂肪酸中约75%为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一定量的ω-3脂肪酸,其中EPA、DHA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11]
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武昌鱼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7%,属于优质蛋白质。鱼肉肌纤维较短,组织结构松软,消化吸收利用率高。鱼皮、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11]
维生素:武昌鱼的可食部分含有多种人体营养所需的维生素,包括脂溶性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11]
矿物质元素:鱼体中含有钾、钠、钙、磷、铁、锌、铜、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鱼骨等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11]
高营养的武昌鱼
人工养殖技术
繁殖技术
武昌鱼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所产鱼卵为黏性卵(注:黏性卵是指卵膜表面有黏液或黏丝的鱼卵)。培育良好的亲鱼能在池塘中自然产卵,不能自然产卵的雌鱼可人工催产[4]
自然产卵
池塘面积以220~667平方米、水深0.8~1米为宜,池塘中悬挂“鱼巢”,用柳树根、棕皮、水草等扎成。亲鱼按雌雄1:1或2:3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在有微量流水刺激、水温26℃的情况下,催产过的亲鱼一般经6~9小时就能产卵[4]
鱼卵孵化
将产满鱼卵的鱼巢轻轻移入已清理过的池塘中孵化,一般浮在水体的中层。如遇天气变化,可将鱼巢移至室内孵化,鱼卵要保持一定温度,每半小时喷水1次,一天后仍转入孵化池孵化。667平方米解化鱼卵20万粒为宜[4]
人工授精与脱粘
人工授精的亲鱼,雌雄鱼的比例为1;1或2:1.将受精卵逐渐倒入泥浆中,边倒边轻轻搅拌,然后加清水冲洗。经脱粘的受精卵即可移入孵化缸中孵化。孵化适宜水温为25~27℃。每50公斤水放卵11万粒左右。只要调节好水流,受精卵经26~28小时就能孵出鱼苗[4]
饲养技术
鱼苗培育
刚孵化的鱼苗,体长约4.1毫米,以自身的卵黄囊为营养。体长5.2毫米时,卵黄囊细长,鱼苗开始摄食。体长6毫米时,已能捕食轮虫及无节幼体,也能摄食熟蛋黄微粒。幼鱼期,必须细心护理,投喂浮游生物,以利生长。体长达8毫米以后,能食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根据鱼苗的食性,用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及商品饵料均可。鱼塘面积以330~1340平方米为宜,水深0.8~1.5米,鱼塘必须彻底清理,待药性消失后,将鱼苗或鱼巢移入池内,每天施肥,用量按每立方米水0.5公斤堆肥(青草4份、羊粪2份、人粪1份加1%生石灰;或青草1份、牛粪或猪粪1份加1%生石灰)计,局部泼洒。在鱼苗寻食时,最好先投喂1~2次揉细的熟蛋黄,以后视鱼苗生长情况和水色肥疫而定。经饲养25天,色苗长达2.5~3厘米。在出塘时加喂少量商品饵料[4]
鱼种培育
武昌鱼的夏花鱼种,一般与鲢、鳙混养。武昌鱼放养密度一般为667平方米4,000~7,000尾,成活率为95%左右。鱼池的深度为3米,不宜过深。夏花初下塘时,可投喂一部分豆浆、豆渣、豆饼浆等,但最喜欢吃浮萍,每天每千尾需喂2~4公斤;饲养半个月后,鱼体长约5厘米,每天每千尾加喂10公斤小浮萍并加豆饼浆。随着鱼体的增长,每天每千尾喂15~20公斤紫背浮萍,加豆饼浆。投饵时间,以上午9时、下午3时为宜[4]
成鱼养殖
武昌鱼在湖泊中生长以水草为主食。在池塘中饲养如果没有草类植物,可投喂商品饵料;在成鱼混养中搭配鲢、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饵料。如给武昌鱼投喂颗粒配合饲料,也可作为主养品种,搭配少量草、鲢、鳙和鲤、鲫的夏花鱼种[4]
人工培育的武昌鱼新品种“浦江一号”
相关文化
地方名片
武昌鱼是中国湖北省鄂州市的一张名片,它因三国东吴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而得名于世,已拥有1700余年历史。自出名以来,就以其诗词文化、历史文化、烹饪文化、地名文化、节庆文化、民间文化、养殖文化于一身,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文化鱼”,也是鄂州千年古都绚丽夺目的吴楚文化一个典型代表[14]
美食文化
清蒸武昌鱼是中国湖北省的一道传统名菜。成菜鱼形似孔雀开屏,形色俱全,口感滑嫩,清香鲜美。而这道菜的做法是一定要用鲜活的武昌鱼来进行制作。此外,武昌鱼之所以能成为大众喜爱的餐桌美味,还因为一条武昌鱼中大约一半的质量为鱼肉,是良好的肉类食品资源。营养学家对武昌鱼的评价:“味甘、性平,具有补胃养脾、风、调胃气、利五脏等功效”且“富含赖氨酸”。因此,“清蒸武昌鱼”这道传统名菜,既有好的口感,也有丰富的营养[6][15]
诗词文化
有关武昌鱼的最早记载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公元265年,当时的吴国左丞相陆凯为了阻止皇帝孙皓迁都武昌,于是在给孙皓的奏疏中巧妙地引用了一段当时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段民谣的出现,说明了武昌鱼早在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已有其名,而且其珍馐美味早已被人们所称道[17]
中国北宋时期,王安石在诗句《寄鄂州张使君》写到:“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公来建业没自如,亦复不厌武昌居。武昌山水今可想,绿水透迤烟苍莽。白鹭晴飞随两桨,岸荠茸茸映渔网。投老留连陌上尘,思群一语何由往。”此外还有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的“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等诗句[17]
据1921年中国出版的《湖北通志》记载,三国以来,历代诗人就对武昌鱼吟咏不绝,如李白的《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诗中的南浦就位于武昌城南,武昌鱼就是被李白念及的白锦鳞;苏轼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一首《初到黄州》,诗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吟赞的也是声名远扬的武昌鱼[17]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水调歌头·游泳》是新中国建国领袖——毛泽东于1956年写下的,诗中说的武昌鱼就是产自中国湖北省的梁子湖中[17]
清蒸武昌鱼
参考资料
[1] 团头鲂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引用日期2022-05-14]
[2] 团头鲂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引用日期2022-05-14]
[3] 我国武昌鱼产业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2-05-14]
[4] 团头鲂养殖技术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2-05-14]
[5]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IUCN[引用日期2022-05-14]
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