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江战役前,毛主席四次找到破敌良机,每一次均可让长征提前结束

 衆妙之門 2022-11-05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老覃在昨天写了《军事顾问李德回忆:长征前夜,项英一再告诫我要警惕毛泽东的举动》一文,文中提到,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共中央、红军总部和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率先踏上了于都浮桥,毛主席手提一把破旧的油纸伞,脚穿草鞋,迈出了他在长征路上的第一步。

老覃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总人数高达10万人,如果这10万人听任毛主席调度,毛主席还是有办法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的,但是,他手无寸权,只能怀着巨大的悲愤,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踏上漫漫征途。

关于蒋介石发起的第五次“围剿”,老覃在早一些时间写的《1933年,彭德怀身陷敌军堡垒群,毛主席忧心如焚,先后寄了两本书》中写,毛主席曾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一个是以“诱敌深入”的方式,放狗入屋,再关门打狗;另一个是跳到敌人身后去作战,从背后撵着敌人打。

可惜的是,毛主席的两个作战方案都被博古和李德无情地否决了。

老覃还在接下来写的《1933年,红军被围,毛主席想出了一个迅速改变天下局势的奇谋险计》一文中提到,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毛主席提出一个极其大胆的奇谋险计——红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直逼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等地大中城市。可笑的是,之前一直奉行“左”倾冒险主义、鼓吹要迅速夺取敌人大中城市的博古等人,却懦弱如鸡,走起了保守主义的路线,眼睁睁地错失良机。

面对敌人的“碉堡战术”,博古和李德等人只知道“御敌人于国门之外”,搞死打硬拼,寸寸抵抗,却寸寸丢失。

毛主席恨铁不成钢,多次疾呼红军要坚持游击战和游击性运动战的打法,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可是,决策层置若罔闻。

1934年7月23日,博古、李德等人为对付国民党围剿军6路进攻,命令红军“分兵把口”,结果形成了“六路分兵”、“全线防御”态势。

文章图片2

毛主席大为焦急,愤然批评这“六路分兵”、“全线抵御”是军事平均主义的典型,强烈要求改变打法,但却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

在这种情况下,他真的是欲哭无泪。

尽管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仍然认为党和红军的生命和利益高于一切,毫不计较自己个人的荣辱和得失,想尽千方百计帮助红军脱困。

1934年10月中旬,他还给中央军委去信,建议红军主力出击湖南中部,“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

毫无例外,他的建议,又遭到了拒绝。

这次,为了能使中央红军顺利突围,他充分利用粤军军阀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暗中和粤军达成了“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

文章图片3

10月21日夜,中央红军突围战役开始,正是在粤军默许下,他们顺利地越过了第一道封锁线,进入了粤北。

蒋介石在10月初觉得第五次“围剿”胜利在望,红军失败已成定局,就携宋美龄到北平视察,接见了原东北的军政要人莫德惠、王树常、马占山等,随后住进了协和医院检查身体。

1934年10月16日,南昌行营发来急电,报告江西中央苏区有异常动向。蒋介石感觉红军将要突围,便匆匆和宋美龄离开了医院,登上专机,赶往南昌行营。

红军会向哪个方向突围呢?

蒋介石一无所知,他的部下们也只能是胡乱猜测,众说纷纭。

不过,蒋介石非常自信地说:“不管他们南下或西行、北进,只要他们离开江西,就在劫难逃。”

他亲自坐镇南昌,任何键为“追剿”总司令,薛岳为“追剿”前敌总指挥,陈诚为预备队总指挥,电令四路兵马,从四面追堵红军。

由于红军已经转移,蒋介石军队就不再稳扎稳打了,而是从四面向苏区中心地带长驱直入。

10月22日,蒋介石收到了陈济棠的战报,知道红军是向南突围,仍旧是猜不透红军的战略意图。

蒋介石手下的幕僚如杨永泰、熊式辉、贺国光、晏道刚等人各抒己见,猜测纷纷。

熊式辉认为红军会由赣南信丰入广东。

蒋介石摇头,说:共军如果进入粤境,就会逼得粤军拼死抵抗,彼时前后受敌,难于立足。

贺国光认为红军会从赣南经粤湘边境入湘南,重建苏区。

蒋介石点头,说:极有可能,毕竟那里是政治上的薄弱区。

晏道刚认为红军会经过湖南出鄂皖苏区再北进。

蒋介石使劲点头,说:这是当年太平天国北进的路线,政治上的威胁非同小可,可能性最大。

杨永泰提出,红军也有可能经湘西入黔、川再北进。

蒋介石使劲摇头,说:这是石达开走的死路。他们走死路干什么?

即使摸不清红军的真正动向,但蒋介石已经察觉到红军的行动不是战术行动而是战略转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他第一时间电令粤军陈济棠、湘军何键火速出兵,沿着湘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一线部署了第二道封锁线。

由于陈济棠已与我军暗通款曲,我军在11月8日以9700余人的代价冲破了国民党部队的第二道封锁线。

在城口,毛主席对李德的指挥错误提出批评,他认为,由于李德指挥失误,部队白白拖延和空耗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

另外,他从国共双方的军事部署中找出了一个破敌良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我军不要向文明司前进,不要在坪石过粤汉铁路,不要取宜章、临武;应该向北越诸广山,沿耒水北上,在水口山一带休整,然后在永丰、蓝田、宝庆等地设好“口袋”,等敌人来钻。这么一来,我们出敌不意,仍有可能打破第五次“围剿”。

毛主席的这一建议可以出其不意,近代军事专家认为,如能实施,的确是极有可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

博古、李德等人视而不见,不加理睬。

蒋介石得知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判断红军将“继续向宜章方向逃窜”,颁布了紧急“堵剿”电令,严令要求何键在粤汉铁路两侧沿粤边湘南境内的郴县、宜章、乐昌之间设置第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1日,中央红军为了攻占了宜章、良田等城镇,同国民党军展开了激战,付出了以8600余人的生命代价,于11月15日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

在红军突破第二、第三道封锁钱的时候,国民党部队在北线连战连捷,先是在10日26日占领红区重镇宁都;11月10日攻占了红都瑞金。

国民党军几乎占领了整个中央苏区,蒋介石从云石山中共中央机关残存的文件中,查明红军西征的意图,进而弄清了红军前进的路线——不过是“取萧克旧径”罢了。

老覃在昨天写了《军事顾问李德回忆:长征前夜,项英一再告诫我要警惕毛泽东的举动》一文中说了,博古、李德等人为寻找一块新的立足之地,曾在7月份先后派出了由寻淮洲、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由任弼时、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远征探路。

10月24四日,红六军团已经在黔东北地区联系上了贺龙所部的红二军团。

博古、李德等人于是就想沿着红六军团走过的路,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

文章图片4

11月1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部署第4道封锁线,其计划是:第一步,将红军堵截于潇水以东地区,在天堂圩与道县之间进行围歼;第二步,在湘江东岸、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兴安3县,构成一个三角形口袋,把中央红军尽歼在湘江之滨。

毛主席是布置“口袋”的专家,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红军去钻敌人的“口袋”?

红军到达宁远地区后,他又一次找到了破敌良机,提出了改变进军方向的新建议,要求:“红军主力不要过潇水,不要打道县和江华,直接沿着潇水东岸行军,奔袭零陵的粟山铺,再向东北攻祁阳,渡过湘江后,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再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去。”

毛主席这个建议更加是匪夷所思,极具创意,真可谓是神龙摆尾,搅天动地。

可惜,自以为是的博古、李德等人熟视无睹。

毛主席不屈不挠,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他在红4团占领道县、红9军团先头部队占领江华后,再一次提出建议,说:“红军应沿潇水西岸北上,攻板桥铺等镇,转而向西攻零陵,渡过湘江,在宝庆与敌决战,既而夺取反'围剿’的胜利。”

他这一次建议也没有引起博古、李德等人的任何回应。

11月21日,中央红军各部在从道县至江华之间广设浮桥,准备渡潇水。

文章图片5

毛主席相当清楚红军在全州南面强渡湘江将会面临的凶险,第四次提出了改变进军方向的建议,他说:“红军从文市北上攻占全县后,不要渡潇水,而应该在黄沙河过湘江,沿夫夷水东岸北上直取宝庆,穿过湘中丘陵,攻打蓝田,粉碎'围剿’之敌,在湖南中部建立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在湘江战役前提出的这四次建议,但凡有一次能实施,都能反败为胜,提前结束长征。

怎奈“左”倾领导者博古、李德等人脑袋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冥顽不灵地坚持他们的既定方针:从桂北渡湘江,夺路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红2、红6军团会合。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这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紧张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双方激战了一个星期,中央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000余人,锐减到了30000多人。

毛主席欲哭无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