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应试作答四种策略

 秋天的文字 2022-11-05 发布于陕西

高考语文应试作答四种策略

陕西岐山高级中学  任秋利

内容提要:高考成败在语文。语文考场作答不能只埋头应付,需要提前具备四种意识,即学科核心素养意识、文本框架结构意识、逆向思维意识和理科思维意识。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理性解读,沉着应对,高效作答。

关键词:策略  核心素养 框架结构   逻辑思维  逆向

考试这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试题素材、命题人和考生三个大的部分。一般而言,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最后在考卷答什么,理想的状态是所答都是考试所要求的,所写都是正确的。事实上,这个系统中有一些不可掌控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得辛苦,考试考得不尽如人意,语文学科尤甚。高三学生,不仅要努力“拉好车”,更应该先“看好路”,防止南辕北辙,最好心中有数,试卷上所写尽可能多得分。笔者认为,高考语文应试作答,首先需要四种意识。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高考考什么,为谁而选拔人才,达到怎样的标准,答案在学科核心素养当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四,在试题中如何体现呢?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试卷上,集中体现在“语言运用”板块,含有选词造句、语言表达、作文部分,试卷前面简答题,也需要组织语言传达思想。“思维的拓展提升”体现在卷子的所有题当中,包含选择题简答题和作文。也就是说,整个考试过程,都是在考语文思维。理解材料理解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或者构建符合要求的答案,都需要思维。“审美鉴赏评价”主要体现在简答题中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和诗歌鉴赏。而一般论述文本,有时也直接在美学范畴选材。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谈审美移情》节选自童庆炳的《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2020年全国卷2“美术的历史物质性”也含有审美的特征。“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试卷子上,主要表现在文言文和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而文学作品阅读,选材有时也着眼于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核”应该是学习的总纲,在日常的教与学中要不断渗透,这样,在考试当中,学生才能主动运用“四核”意识,明确考向,理解作答。

第二、现代文文本构建的框架结构意识。

学生应该对论述文文本阅读整体上有结构意识。论述类文本选材一般文体特征明显,1000字左右的文章,把观点“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和提出问题的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都写清楚了。学生需要有论述文本结构框架意识,快速把握文意,以便快速作答。比如《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化》文本第一部分介绍概念:客家文化。第二层,论述客家文学的特点,这是文本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第三部分提示我们如何对待客家文化。三部分分别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原乡意识与原乡情结》一文,第一层说“原乡意识”与“家乡意识”不同,还是从“是什么”入手。第二层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原乡意识与原乡情结, 属于回答“为什么”的层级。第三层提醒我们“如何对待原乡意识”,还是“怎么办”的问题。试题中即使局部段落讲究结构特点。实用类文本阅读关于“北斗导航”材料二,首段“北斗正在加速进入新基建与新技术融合,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让生活更便利,更精彩手段”,这是理论观点,是一级信息。第二段介绍北斗加支付在生活中的运用,属于次级信息。第三段介绍北斗+在新冠疫情当中的运用,次级信息。简答题问“北斗+的作用”,作答的有效信息集中在首段,一级信息处。语言运用中所给压缩文段话题是“个性车贴”。材料第一层告诉我们个性车贴的实质和危害,回答了“是什么”第二层回答了“为什么”,主要列举危害的表现。第三层回答“怎么办”。这样看来,即使一个200余字小小的段落,结构依然要保持完整。结构意识,既是作答前快速捕捉重要信息,把握文意的需要,是命题的切入点,也是作答的突破口。长期关注论述结构特点,对学生的写作也大有裨益。

第三,简答题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由果溯因,要求考生从任务的“为什么”向前追问。进一步明确命题人到底问什么,所问属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哪个部分哪些储备;再探文本“写什么”,想告诉我们哪个方面的主题,完成考生与命题人、考生与作者的两类对话。高考选择的文本,本身是有主题、有写作理念、写作技巧。所选文本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符合核心价值观,所以“问什么”,是基于文本内容与写作手法的考量;“答什么”,需要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落实相当于简答题或证明题的逻辑过程。

例如:散文节选《祖巷》

问: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逆向问:问题问人物群像特点

写什么:八百多年的驷马桥,明清时期的老宅子,“吾家故乡”“认祖”“历史”“团结功能”

备答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寻根文化,民族自信,历史传统,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团结和谐”的新时代思想理念。

答什么:慎重追远,热爱故乡;团结热情,淳朴好客;传承爱护,维护创新。从已有知识储备中筛选,构建一组并列关系,注意作答要有侧重

逆向思维,把考生作答与命题人设置问题和文本作者结合起来,打通其间关节,让“写”“问”“答”成为一个整体,让作答更合理更自信。

第四、语文试题作答中的数学思维模式。

《语文教学中的“数学思维”》一文中这样表述:“数学思维主要包括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前者体现的是数学的严谨缜密符合逻辑概念的准确判断真实和推理的严密;后者体现的是数学符号、公式表达形式、推理步骤等内容。”语文属于感性学科,但是语文的思维离不开理性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是三种常见的理性思维方式。映射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总分关系是段落层间常见的逻辑关系。试题设置的问题或者是问原因,或者问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借力其他学科的经验,我们把问题统一总结为问“为什么”的证明题和问“是什么”的解答题。作文是一个大的简答题或者证明题,无论情境式写作还是材料作文,最终都要回答“我认为的是什么观点”,写清“为什么”的理由,附带“怎么办”的态度,这是一个数学逻辑构建的过程,当然也需要引经据典——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最后表明怎么办。这就是数学思维过程,是思维逻辑完整性的要求,也是作为写作的一个任务,针对学生处理生活事件或者应对生活情境,着眼能力的考查,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求。不仅如此,数学思维中的“问啥答啥”意识在语文试卷其他试题当中也有体现,这就把命题人的设问与考生做答的貌似神秘的博弈直观显示出来,让考生迅速在任务——方向——目标之间构建有机联系,在问题——考生——阅卷老师三者中构建有机联系,避免考场内卷。

高考应试作答要有四种意识,不是说学生考试前按下“意识”键,立即就可以发挥作用。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平时,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重视“意识”的学习和运用,逐渐养成好习惯,对“考什么”“答什么”“怎么答”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在考试中方能自信满满,游刃有余。

 参考资料:2017《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

樊丽2019《语文教学中的“数学思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